黎崢 馬峰 張旭
(東莞市光華醫院 廣東 東莞 523000)
腎結石在臨床泌尿外科中屬于較為常見的病癥之一。臨床上將輸尿管與腎結石統稱為上尿路結石,在尿路結石中上尿路結石的患病率約占86%。臨床癥狀的表現為①腰腹部絞痛;②腹脹等,若不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能會引起尿路感染,導致尿路阻塞。臨床上治療腎結石手段諸多,例如①體外沖擊波碎石;②輸尿管軟鏡碎石;③經皮腎鏡碎石等,主要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選擇治療方式[1]。因此,本文主要將2018 年2 月至2020 年3 月,我院醫治的60 例腎結石患者納為本次研究對象,實施輸尿管軟鏡碎石治療后,對其清石率與安全性產生的影響進行探討。
選取2018 年2 月—2020 年3 月我院醫治的腎結石患者60例,按照電腦排列序號,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治療A 組(n=30)與治療B 組(n=30),治療A 組采用經皮腎鏡碎石手術治療,其中男性有17 例,女性有13 例;年齡:最小患者24,最大患者71 歲,平均(49.33±4.62)歲;病程:最短2 個月,最長9 個月,平均(4.04±1.34)月。治療B 組采用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男性有19 例,女性有11 例;年齡:最小患者25,最大患者69 歲,平均(48.82±6.45)歲;病程:最短3 個月,最長8 個月,平均(4.21±0.73)月。比較兩組各項臨床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
治療A 組實施經皮腎鏡碎石手術:①先取截石位下經術輸尿管逆行,插入輸尿管導管,插管成功后采取仰臥位,于患者腹部置放軟枕、鋪巾;②根據檢查結果,選取患側第11 肋間下緣或第12 肋下緣,腎穿刺針經腎實質進入集合系統,若有尿液流出,表明穿刺成功;③將斑馬導絲引入腎收集系統,再將導絲沿著患者的輸尿管擴張鞘置放8 ~12F 的筋膜擴張器,退出擴張器與導絲;④用氣壓彈道或超聲碎石、清石,再通過輸尿管鏡退鏡時將結石排出體內[2]。
治療B 組實施軟鏡碎石術治療:①所有患者可自行選擇麻醉方式:全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②取截石位,在患者的膀胱內置放輸尿管硬鏡,詳細了解患者輸尿管走行與輸尿管腔內的情況,明確輸尿管是否有扭曲現象。③將輸尿管的開口找到以后,植入斑馬導絲至患者的輸尿管內,在其引導下,盡量的上行,明確掌握輸尿管的情況。④進鏡的時候,若是遇到困難或有阻礙現象,可以將斑馬導絲留下,退出輸尿管硬鏡。⑤沿著斑馬導絲,置入輸尿管擴張鞘與內芯,找到結石之后,退出內芯,將擴張鞘留置其中,再沿著斑馬導絲置入軟鏡于腎盂。⑥留置鎳鈦超滑導線,線植入輸尿管軟鏡外鞘,再植入激光光線,對準結石碎石[3]。
(1)記錄兩組一次碎石成功、手術成功情況,結石殘石小于2mm 則為碎石成功。
(2)統計兩組發生高熱、患側腰痛、血尿、術后貧血、感染情況。
數據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A 組一次碎石成功率與手術成功率73.33%、63.33%,顯著低于治療B 組93.33%、86.67%,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一次碎石、手術成功情況[n(%)]
兩組并發癥率分別為46.66%、20.00%,治療A 組低于治療B 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n(%)]
腎結石疾病主要多發男性群體,比女性的發病率高。該疾病主要是因草酸鈣等晶體物質,聚集在患者腎臟異常部位而引起的,導致患者腰部出現鈍痛或是劇烈疼痛。患者發病的時候,最典型的臨床表現為①患側腎區絞痛;②肉眼血尿。在結石引起絞痛前,患者可能不會出現任何不適感[4]。但是,當在某種誘因情況下,腰部一側會突然出現劇烈絞痛,同時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
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碎石設備及微創技術也在不斷進步,臨床中治療腎結石的方法也逐漸增多。以往臨床上,將輸尿管軟鏡僅用來診斷結石,但在不斷完善輸尿管軟鏡技術的過程中,該方式逐漸成為了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通過對輸尿管軟鏡技術的應用,有效的提高了碎石效率與臨床治療療效[5]。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治療B 組患者采用輸尿管軟鏡碎石治療后,其一次碎石成功率與手術成功率顯著高于治療A 組(P<0.05);治療B 組并發癥率低于治療A 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是將輔助輸尿管軟鏡和鈥激光技術相互結合后來進行應用的,這不僅提高了取石的準確性及安全系數,還減輕了患者在手術中的痛苦,降低了患者術后發生炎性應激反應的風險[6]。
綜上所述,采用輸尿管軟鏡碎石治療腎結石患者,效果顯著,能有效的組一次碎石成功率與手術成功率,但不會增加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