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煜
(佛山市婦幼保健院 廣東 佛山 528000)
子宮內良性占位病變是婦科臨床常見疾病類型,如子宮內膜息肉、肌瘤等,若不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極易導致子宮異常出血,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1]。在患者前期確定子宮內良性占位病變之后,進行手術治療可以去除子宮占位性病變,改善預后[2]。在宮腔鏡輔助下采用電刀切除病灶,對于子宮內良性病變患者而言安全有效,且隨著臨床實踐經驗增多,該技術在宮腔鏡手術中應用效果愈加顯著[3]。因此,本次研究選取我院實際病例,合理探究宮腔鏡電切手術在該類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98 例子宮內良性占位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原則將其均分為兩組(n=49)。其中,對照組年齡33 ~48(40.37±2.44)歲,患病類型:黏膜下肌瘤34 例,子宮內膜息肉11 例,其他4 例;觀察組年齡33 ~49(40.59±2.46)歲,患病類型:黏膜下肌瘤病例數同對照組,黏膜下肌瘤22 例,內凸型子宮壁間肌瘤14 例,子宮內膜息肉10 例,其他3 例。納入標準:①均通過詢問病史、婦科撿查、陰道超聲等檢查,診斷為子宮內良性疾病患者;②合并嚴重實質性臟器病變。③認知功能良好,可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發生癌癥者;②合并既往腹部疾病史,并進行過手術治療者;③合并實質性臟器病變,具手術禁忌證者;④精神功能障礙。
本次研究屬自愿參與,參與者及家屬獲知情權,組間基線資料保持同質性(P>0.05),可比。
對照組采用常規腹腔鏡手術治療:常規消毒鋪巾后,建立氣腹、手術通道后,連接光學系統,在腹腔鏡引導下,游離病灶,完整剝除病灶,縫合止血,術后標本送病理檢查。觀察組在宮腔鏡輔助下采用電刀進行切除手術治療,所用器械包括:持續灌流式宮腔電切鏡、全自動液體膨宮機。術前準備工作同對照組,為患者注射5%葡萄糖擴張子宮,期間用到上述兩種儀器,參數設置為:膨宮壓力、電切功率、電凝功率分別為100 ~120mmHg、80 ~100w、60 ~70w。一般選擇在患者經期干凈1 周后進行收拾不會,對于O 型黏膜下肌瘤患者,具體操作為:在宮腔電切鏡輔助下定位肌瘤組織并切除,切斷瘤蒂挾出宮腔;對于Ⅰ型患者而言,識別肌瘤、包膜界面尤為重要,定位準確后自包膜內切除瘤體。對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而言,采用垂直環形電極切割方式,若出血量要及時清理術腔,或采用電凝處理。期間若手術時間過長,要及時查看患者各項體征變化,防止體溫快速下降、休克或組織氣管水腫。手術完成之后預防性使用防粘連劑,手術切除標本處理方法同對照組。
記錄兩組臨床指標,并統計并發癥發生率,評估生活質量的變化。
①臨床指標:包括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②并發癥發生率:記錄術后出血、嘔吐、腹脹、腹痛等例數,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例數/病例總數×100%。③生活質量:采用我院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兩組術后生活質量,內容包括軀體功能等4 項,總分80 分,每項20 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42.46±12.18)ml 少于對照組(46.92±10.23)ml,手術時間(33.78±7.56)min、首次下床活動時間(8.79±1.46)h、住院時間(4.24±1.33)d 均顯著短于對照組(38.28±6.72)min、(9.59±1.24)h、(5.13±1.58)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臨床指標對比(±s)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9 42.46±12.18 33.78±7.56 8.79±1.46 4.24±1.33對照組 49 46.92±10.23 38.28±6.72 9.59±1.24 5.13±1.58 t- 1.963 2.778 2.608 2.691 P- 0.042 0.003 0.005 0.004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首次下床活動時間(h)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13%顯著低于對照組20.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觀察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生活狀態評分分別為(18.78±0.28)分、(18.42±0.16)分、(17.72±1.33)分、(16.24±1.30)分,顯著高于對照組(17.85±0.76)分、(17.76±0.64)分、(16.64±1.72)分、(15.37±1.0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3 生活質量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生活狀態觀察組 39 18.78±0.28 18.42±0.16 17.72±1.33 16.24±1.30對照組 39 17.85±0.76 17.76±0.64 16.64±1.72 15.37±1.01 t- 7.171 6.248 3.102 3.300 P- 0.000 0.000 0.001 0.001
子宮內良性占位病變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疾病,多會出現子宮異常出血癥狀,影響患者的生殖功能,嚴重者可造成不孕[4-6]。該疾病發生早期多無特異性臨床癥狀,加上宮頸管腔較狹窄,腹腔鏡手術對子宮內良性占位病變的治療應用,縫合較困難,手術操作不易,費用高。宮腔鏡電切術的應用,能夠結合患者自身的生理結構開展手術,不會增加其他切口創傷,在宮腔鏡輔助下能夠清晰觀察生理組織結構,準確確定病變范圍,手術視野清晰,通過電切的方式,對宮腔內異常組織或病變在直視下進行切除[7]。同時,采用電切環容易進出宮頸管,若出血量多可針對性采取措施止血,減少術中出血,且創傷小,術后恢復較快,與腹腔鏡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較快等優勢[8]。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明顯下降,且術后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有所縮短。
由于宮頸位置在手術過程中可以適當擴張,手術后可以自行閉合,采用電刀將病灶切除后,不會損傷宮頸管創面,便于術后快速恢復。黏膜下子宮肌瘤及內膜息肉經電切除后,宮腔形態很快恢復正常,愈后不留疤痕,子宮內膜受到的損傷小,保留子宮以及生育功能[9]。滿足患者對生育的需求,提升患者及家庭的幸福感。數據顯示,觀察組的術后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且術后不容易產生一系列不良事件。
綜上所述,將宮腔鏡電切術用于子宮內良性占位病變治療中,可以縮短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具有“術后恢復快、成本低、安全性高”等優勢,可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