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福建省寧化縣總醫院 福建 三明 365400)
慢性腎衰竭在臨床上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屬于腎內科疾病之一,該疾病是指各種腎臟疾病終末期,因失去代償,從而導致人體腎臟結構不全或是功能不全而引發的。疾病表現出的主要的病理是:①腎臟明顯發生萎縮;②水、電解質紊亂;③酸、堿失調等[1]。若是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病情急劇惡化后,最終需要采用血液透析來維持治療。但是,因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加,各個器官也在逐漸衰退,耐受性比較差,并且近幾年,臨床上關于采取持續性血液透析,治療老年慢性腎衰竭疾病的相關報道也較少。所以,本文主要將2008 年1 月—2018 年1 月我院醫治的158 例老年慢性腎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持續性血液透析進行治療后,對其臨床應用價值進行評價。
選取2008 年1 月—2018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58 例老年慢性腎衰竭患者,按不同的治療方法將其分為治療A 組(n=79)與治療B 組(n=79),治療A 組患者采用的治療方式為,常規血液透析,其中47 例為男性患者,32 例為女性患者,年齡:最小63 歲,最大81 歲,平均(74.68±7.24)歲;治療B 組患者采用的治療方式為,持續性血液透析,44 例為男性患者,35 例為女性患者,年齡:最小61 歲,最大83 歲,平均(75.21±3.67)歲。兩組患者之間,各項資料進行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治療A 組患者的治療方式為:常規血液透析,①透析液流量為:500ml/1min,血流量為:200 ~300ml/1min;②透析時間為:4h/1 次,2 ~3 次/1 周,3 個月為1 個療程。
治療B 組患者的治療方式為:持續性血液透析,①對患者行血管插管,并建立靜脈穿刺血管通路;②透析時間:白天控制在8 ~10 小時左右,3 次/1 周;置換液為:碳酸鹽透析液,容量為:14 ~16l;③在此時間段,若是有出現并發癥的患者,需將其透析時間調整為24 小時;④完成透析之后,給予患者肝素,并進行封管,2 周后進行抽血復查[2]。
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 周后,肌酐指標水平、尿素氮指標水平的變化。
數據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肌酐指標水平、尿素氮指標水平差異不顯著;治療2 周后,治療A 組患者肌酐、尿素氮指標水平顯著高于治療B 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治療2 周后肌酐與尿素氮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治療2 周后肌酐與尿素氮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組別 治療前(n=79) 治療后(n=79)肌酐(umol/l) 尿素氮(mmol/l) 肌酐(umol/l) 尿素氮(mmol/l)治療A 組 819.90±104.68 39.46±9.14 729.56±152.41 31.52±8.33治療B 組 821.14±103.75 38.58±8.59 615.87±104.50 21.31±7.56 t 0.046 0.384 3.370 4.971 P 0.963 0.720 0.001 0.000
目前,臨床上治療老年慢性腎衰竭疾病后,預后效果比較差,且大部分會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根據相關資料數據統計顯示,該疾病的病死率高達50%以上[3]。現階段,臨床上為了延長慢性腎衰竭疾病患者的生存期限,會采用血液透析進行治療,而老年患者的生理特點以及病理特點均與年輕患者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且耐受力較差。所有,以往采用①多巴胺;②速尿靜脈注射等方式進行治療。
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有相關的報道提出,將持續性血液透析的治療方式,應用于老年慢性腎衰竭患者中,臨床效果優于藥物。持續性血液透析治療方式,具有①能有效的清除患者機體內的毒素;②清除小分子幾率清除也相對較高,且治療療效顯著。此外,血液透析治療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具有①操作較為簡單;②費用較低等優點,已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對患者的腎功能還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4]。采用持續性血液透析的治療方式,不會影響到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比較符合機體的生理狀態,一定程度上還能穩定人體的內環境,預防水、電解質發生紊亂,酸堿失去調節,有利于將患者體內的毒素進行清除,從而控制其血壓水平[5]。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治療B 組患者,應用持續性血液透析方式治療2 周后,其肌酐、尿素氮指標水平顯著低于治療A 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將持續性血液透析方法,應用于老年慢性腎衰竭疾病患者中,可使患者的肌酐指標水平、尿素氮指標水平明顯下降,從而減少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有利于提升其生活質量水平,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