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用菊
(寧津縣人民醫院 山東 德州 2530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升對日常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方式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而腦血管疾病發病的機率也隨之增長。該病的死亡率與致殘率較高,根據有關資料表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在腦血管病癥中約占80%,并且致殘率的50%以上,死亡率則在10%左右,此病無法有效治愈,并且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非常容易復發。在臨床中對其進行血管超聲的檢查,但隨著研究人員對其深入的分析后十分重視頸部血管超聲的檢查,為分析缺血性腦血管病頸部血管超聲檢測在臨床中的效果與價值,本文以2015 年10 月—2017 年10 月于本院收治的120 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做如下報告。
分析2015 年10 月—2017 年10 月于本院收治的120 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將其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 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占42 例,女性占18 例,年齡為38 ~69 歲,平均為(53.5±16.2)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占39 例,女性占21 例,年齡為37 ~68 歲,平均為(52.6±15.4)歲;兩組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試驗前,均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行CT 血管造影檢查,利用GE 64 排light speed 螺旋CT 掃描儀進行診斷,并掃描患者頸部。觀察組患者采用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檢查前,告知患者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的流程及注意事項,并疏導患者內心焦慮情緒,減輕患者因不清楚檢查流程而產生的恐懼心理,進而提升患者治療的配合度。檢查開始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并躺在操作臺,并將頸部充分露置出來,從患者的頸總動脈開始向頸部動脈人顱等位置連續進行橫斷面掃查以及縱斷面掃查,同時,一并進行多普勒和彩色超聲檢查。檢查過程中,觀察患者有無發生斑塊回聲及管腔狹窄等情況,并觀察患者頸動脈的中膜厚度及斑塊回聲的表面情況。其中內中膜厚度的正常指標為≤1.5mm,中膜增厚的指標為1.5 ~2.0mm,斑塊指標為≥2.0mm.
觀察兩組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膜增厚及頸部動脈狹窄情況,其中利用形態學及影像學的特點作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指標分析依據,硬斑:回聲較大且伴有聲影斑塊;軟斑塊:回升較輕微;混合斑塊:回升時而強時而弱;患者血管腔狹窄進行分級,其中血管閉塞:經彩色超聲檢查臨床未發現血液通過;血管重度狹窄:臨床檢查發現血液僅少量通過;血管中度狹窄:臨床檢查發現血液通過較多;血管輕度狹窄:血液流通量小于正常血管管徑寬度,但血流動力學并未發生變化[1-2]。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對比分析,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s)來表示,并進行t檢驗,P<0.05 有統計學意義。管腔狹窄程度=(正常血管管徑-最狹窄處血管管徑)/正常血管管徑×100%。
檢查后對比數據顯示,其中研究組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厚度增厚及頸動脈狹窄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動脈情況比較[n(%)]
近幾年,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機率逐漸呈上升發展的趨勢,該病且多發于老年人,所以一旦發病則對患者的身體產生較為嚴重的危害。所以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的疾病應當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起因主要是因為頸動脈硬化性狹窄所造成的,但斑塊在形成過程中不斷變化,進而造成動脈管腔受阻,但斑塊脫落或受損同樣會對遠端血管造成栓塞狀況[3]。通常狀況下,頸動脈斑塊在生長的過程極易發生潰瘍、出血及破裂情況,倘若破損斑塊跟隨血液一起流通到腦部血管,患者則會引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嚴重者還易發生腦梗死,因此,合理的診斷技術對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義。頸部超聲檢查作為一種輔助性檢查方式,能明確判斷出頸動脈壁的病變情況,且操作較為簡便,對患者無任何創傷、診斷率較高,能有效評估動脈狹窄程度,對預后及后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通過本次研究數據表明,研究組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厚度增厚及頸動脈狹窄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證明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及后續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作用。
綜上所述,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及后續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作用,能有效評估動脈狹窄程度,對預后及后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