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彩軍,齊 磊,夏術軍,張新法,李蓉華
(遼寧省檢驗檢測認證中心 (遼寧省安全科學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04)
燃煤發電廠貯灰場安全是電力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貯灰場運行安全水平對于企業及周邊群眾的生命財產及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國家能源局高度重視貯灰場安全監管工作,先后制定《燃煤發電廠貯灰場安全監督管理規定》《燃煤發電廠貯灰場安全評估導則》,準確把握燃煤發電廠貯灰場安全現狀,提出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經調查東北區域57座,燃煤發電廠貯灰場按照區域分布、除灰方式、壩高、容積、運行狀態、貯灰場級別分類統計如下。
(1) 區域分布。遼寧省的貯灰場18座,占總數的31.6 %;吉林省的貯灰場11座,占總數的19.2 %;黑龍江省的貯灰場12座,占總數的21.1 %;蒙東地區的貯灰場16座,占總數的28.1 %。
(2) 除灰方式。分濕式貯灰場和干式貯灰場,其中濕式貯灰場26座,占總數的45.6 %;干式貯灰場31座,占總數的54.4 %。
(3) 壩高。壩高低于50 m的貯灰場共51座,占總數(遼寧某電廠貯灰場壩高數據不詳,故總數按照56座統計)的91.1 %;壩高在50~70 m的共5座,占總數的8.7 %;壩高高于70 m的1座,占總數的1.8 %。
(4) 容積。容積小于100萬m3的16座,占總數(遼寧某電廠貯灰場壩高數據不詳,故總數按照56座統計)的28.6 %;容積在100~1 000萬m3的24座,占總數的42.8 %;容積大于1 000萬m3的16座,占總數的28.6 %。
(5) 運行狀態。在運貯灰場30座,占總數的52.6 %;事故貯灰場25座,占總數的43.9 %;閉庫或停用貯灰場2座,占總數的3.5 %。
(6) 貯灰場級別。一級灰場5座,占總數(遼寧某電廠貯灰場壩高數據不詳,故總數按照56座統計)的8.9 %;二級灰場34座,占總數的60.7 %;三級灰場17座,占總數的30.4 %。
燃煤發電廠貯灰場存在的主要危險有潰壩、漫頂、滑坡、觸電、淹溺、車輛傷害、雷擊、泄漏、粉塵、高溫、低溫等,現場調查內容包括貯灰場安全備案及評估工作開展情況、貯灰場安全管理機構設置情況、貯灰場安全管理投入情況、貯灰場現場運行及維護情況等。此次調查發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 貯灰場是燃煤發電廠生產管理的薄弱環節。相對于其他專業,除灰和貯灰系統不屬于發電廠生產的主體環節,且貯灰場通常位于主廠區外,距離一般較遠,容易被忽視。部分燃煤發電廠將貯灰場以灰渣綜合利用名義對外承包,個別存在以包代管的現象,對灰場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堆取灰作業管理不到位,安全管理失位或缺位。具體表現在規章制度和崗位操作安全規程執行不到位、貯灰場運行管理人員配備不合理、安全檢查和巡視走過場、安全監測記錄不規范、運行人員個體安全防護不到位、防洪器具不完備、未按方案開展堆取灰作業、隱患治理不閉環等。如遼寧某電廠貯灰場未配備專職人員進行貯灰場管理,無安全巡視檢查和隱患整改記錄;遼寧某電廠貯灰場未按堆灰方案進行堆灰;內蒙古某電廠貯灰場安全加高嚴重不足。
(2) 貯灰場專業管理人員和培訓不足。個別燃煤發電廠的崗位責任制落實不到位,對貯灰場管理和從業人員的安全培訓普遍缺乏針對性,沒有開展貯灰場相關的法規和政策文件、安全技術標準要求、現場維護巡檢方法、防洪、垮壩事故應急預案等應知應會內容的培訓。如內蒙古某電廠未開展防洪、垮壩事故應急預案的實際演練;黑龍江某電廠貯灰場崗位責任制度落實不完善。
(3) 貯灰場安全保護區被侵犯的情況時有發生。貯灰場大壩管理范圍內禁止進行爆破、打井、采石、采礦、取土等危害大壩安全的活動以及亂伐樹木、陡坡開荒等導致灰場水土流失的活動。受多種因素影響,貯灰場安全保護區被入侵甚至侵占的現象時有發生,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貯灰場工程管理范圍內存在土地被附近居民長期耕種甚至“據為己有”現象,不僅破壞貯灰場的地形條件,在農業生產運輸過程中也損壞貯灰場壩體、格壩、位移觀測點等安全設施;二是個別貯灰場安全保護區內存在生產企業或住戶;三是普遍存在貯灰場安全警示告知牌、防止揚灰的苫布甚至是灰渣等被盜竊的現象。
這些現象的發生不僅影響貯灰場的安全,還可能會導致外來人員的傷亡。如內蒙古市某電廠、黑龍江某電廠的貯灰場存在被當地村民侵占開荒的情況,內蒙古某電廠貯灰場存在外來人員進入庫區放牧的情況,遼寧某電廠貯灰場存在外來人員取灰及向灰場內傾倒垃圾的情況,遼寧省某電廠貯灰場內及保護區內存在種植農作物的情況。
(4) 貯灰場安全評估工作開展不平衡。根據《燃煤發電廠貯灰場安全評估導則》的規定,貯灰場應每3年至少開展一次安全評估,調查的57座貯灰場中開展貯灰場安全評估的共27座,占總數的47.4 %。其余30座燃煤發電廠貯灰場未組織貯灰場安全評估或安全評估超期,其中17座未組織貯灰場安全評估,13座安全評估超期。按照區域分布來看,遼寧省有2座貯灰場未組織安全評估,9座安全評估超期,合計11座,占該地區調查總數的61.1 %;吉林省有4座貯灰場未組織安全評估,2座安全評估超期座,合計6座,占該地區調查總數的54.5 %;黑龍江省有3座貯灰場未組織安全評估,占該地區調查總數的25.0 %;蒙東地區有8座貯灰場未組織安全評估,2座安全評估超期,合計10座,占該地區調查總數的62.5 %。
(5) 高齡貯灰場的安全隱患較多。調查發現我國東北區域在運的部分濕式灰場處于設計服務年限末期,經長時間運行,安全設施老化、運行不良,增加垮壩、人員傷亡事故的風險。如遼寧某電廠貯灰場基礎資料缺失;黑龍江某電廠、吉林某電廠、內蒙古某電廠貯灰場的部分區域貯灰已接近或超過設計堆灰標高;黑龍江某電廠出現了排水井封閉現象;黑龍江某電廠貯灰場的測壓管損壞;吉林某電廠貯灰場出現了壩肩局部排水溝的積灰堵塞現象;遼寧某電廠局部灰面超過限制標高、干灘長度不足。
燃煤發電廠法人代表要切實承擔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職責,不斷增強抓好安全生產工作的主動性、自覺性,牢固樹立法治觀念,抓住貯灰場這一燃煤發電廠安全管理工作的重點,不斷提高燃煤發電廠貯灰場安全生產運行水平。強化安全生產制度建設,實施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確保責任全覆蓋、無遺漏、能考核、可追溯。依法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配齊配足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狠抓制度執行,切實維護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的嚴肅性。
燃煤發電廠主要負責人、貯灰場安全管理人員具備相應的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燃煤發電廠應配備專業和能力相適應的貯灰場管理人員,并開展分層次、有針對性的崗前、在崗培訓,培訓應涵蓋貯灰場有關法規和政策文件、貯灰場安全技術標準要求、現場維護巡檢方法、安全監測技術及管涌、垮壩典型事故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內容,使從業人員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和操作技能。
根據《電力設施保護條例》的相關規定,進一步落實電力管理部門、公安部門、發電企業的管理責任。電力企業應加強電力設施的保護工作,對危害電力設施安全的行為,采取適當措施,予以制止。地方政府電力管理部門應依法劃定、維護貯灰場保護范圍,加強貯灰場設施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積極會同公安部門打擊針對貯灰場的違法犯罪活動,形成專群結合、群防群治、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燃煤發電廠應自覺接受主管部門的監督指導,按規定開展貯灰場安全備案及評估工作。評估機構應規范評估行為,不斷提高評估工作的質量,對出具的安全評估報告負責。探索貯灰場安全評估機構優勝劣汰準入管理和業務考核參考機制,建立評估機構信息數據庫和動態監管平臺,及時通報安全評估信息,激勵專業能力強、信譽度高的機構更多地參與到貯灰場安全評估工作中。
燃煤發電廠須牢固樹立安全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從源頭遏制各類事故的發生。一是嚴格按照設計庫容貯灰,摸清三個底數即設計容積、剩余容積、年排灰量,嚴禁超貯;二是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保證貯灰場的安全生產條件,保證人員、物資、經費等方面的投入;三是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對貯灰場進行安全鑒定,科學開展延壽、擴容或閉庫工作。
燃煤發電廠灰渣綜合利用是一個需要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一方面,貯灰場的建設和運行維護需要大量的經濟投入,同時還存在潰壩、漫頂、滑坡等危害生命和財產的重大安全風險;另一方面貯灰場占用大量土地,存在造成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生態風險。建議從行政、經濟、技術等方面開展貯灰場綜合治理,從根本消除“貯灰場”這個危險源。一是研究制定同其他產業的協調發展的產業政策,如鼓勵煤礦和非煤礦企業利用灰渣對采空區進行充填;二是對實施灰渣綜合利用的企業進行財政補貼、減稅;三是開展灰渣綜合利用、提高灰渣利用附加值及降低灰渣量的燃燒技術的課題研究;四是研究制定貯灰場閉庫退出、生態恢復及土地再利用的機制。
當前,企業普遍不具備開展貯灰場安全專業技術培訓的能力,從業人員對貯灰場安全有關概念、技術問題未能做到熟悉和掌握,貯灰場安全管理人才隊伍的極度匱乏,亟需專業機構開展系統的安全培訓工作。相關行業監管部門可會同科研院所設立專項資金,組織開展燃煤發電廠貯灰場安全培訓教育平臺的建設工作,編制培訓大綱和培訓教材。
自2016年9月《燃煤發電廠貯灰場安全評估導則》實施以來,對提高燃煤發電廠貯灰場安全管理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依然存在文件層級不高、評估條文不夠細化等問題。為提升該導則在行業內的權威性,將導則向行業強制標準轉化十分必要,也對完善貯灰場安全評估工作大有裨益。目前,對貯灰場安全評估單位和評估人員能力認定缺少有效的參考機制,降低了評估報告的科學性與可信度,不利于貯灰場的安全生產工作。
提升燃煤發電廠貯灰場整體安全水平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國家和地方各級電力行業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營造專群結合、群防群治、齊抓共管的燃煤發電廠貯灰場安全監管工作新格局。定期組織開展燃煤發電廠貯灰場安全管理工作會議,組織各方共同探討和解決有關共性問題。充分利用新聞媒體手段向全社會特別是貯灰場周邊居民、企業宣貫貯灰場安全知識,使貯灰場安全意識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