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穗平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醫院感染控制科 廣東 廣州 510180)
會陰切開術是經陰道分娩時,為避免會陰撕裂、減少會陰阻力、縮短第二產程、以利于胎兒娩出所行的切開術,是產科最常見手術之一[1]。因會陰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前近尿道,后近肛門,產后大量惡露導致傷口非常容易造成感染,再加上近年推行的無痛分娩術,肛門括約肌松弛,糞便流出,不及時清理、消毒增加了感染的風險。根源分析法(RCA)是深入分析問題、找出引發失效的誘因或機制的一個分析過程,是一種簡單實用的發現問題、定位原因的分析工具,便于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及改進措施。我院產房和醫院感染控制科應用根源性分析法對2019 年某兩個月內發生的8 例因會陰切口愈合不良而導致的醫院感染進行根源性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召開專題會議,集思廣益,制定方案和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并加以實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將研究內容報道如下。
我院婦嬰院區年分娩量達9544 人,順產占68%,由于助產技術過硬、無菌操作技術落實較好,會陰切口感染在醫院感染中的構成比一向處于低位,但2019 年會陰切口感染構成比上升至17.78%、例次感染率上升至0.12%(表1),短時間的聚集病例引起了產房和醫院感染控制科的高度重視并積極查找原因,基于根源性分析法的各要素對產房會陰切口愈合不良導致的醫院感染進行分析改善。

表1 2015 年至2019 年醫院會陰切口感染情況
2019 年會陰切口愈合不良導致的醫院感染集中在6 月、7 月,6 月3 例、7 月5 例,高于以往四年的同期及平均水平,查閱產房2019 年1 至7 月的監測數據,每月環境衛生學及消毒滅菌效果監測均合格,沒有進行裝修、沒有人員變動,確定將如何降低會陰切口醫院感染作為2019 年產房質量改進的重點項目。
2019 年6 月、7 月發生會陰切口愈合不良導致的醫院感染共8 例,8 例院感病例的接產人員比較分散;羊水污染只占1 例;同期消毒滅菌效果監測合格。但因會陰切口疼痛或愈合不良到產后門診就醫并進行擴創治療的占了6 例,說明因會陰切口愈合不良導致繼發感染占大多數;8 例全部都采用了無痛分娩;兩名工作人員以上進行縫合的占了5 例(表2)。對存在的可能因素進行根因查證。
采用頭腦風暴法和魚骨圖從人員、環境、制度、物品四方面進行原因分析和根因查證(圖1);以人員方面的因素為主,助產人員縫合技術欠佳,在普及無痛分娩時,肛門括約肌松弛造成漏糞未及時清理,傷口存在兩人以上縫合導致松緊和張力掌握不一致;環境方面,分娩間使用頻率高,終末消毒時間不夠,室內空氣沒有足夠的自凈時間,部分分娩間的物品遮擋了新風系統的出風口;制度方面,各層次助產人員的培訓、考核、準入機制欠完善,無切口跟蹤流程及反饋機制;物品上,部分受糞便污染的臀巾或手套未及時更換。
1.5.1 會陰切開術雖然是產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必要的接產方式。近年來,隨著圍產醫學的發展及優生優育意識的提高,會陰側切指標明顯放寬[2]。首先助產人員對胎兒大小情況以及會陰體彈性進行評估,從而決定切開方式以及切開長度。接產人員需要掌握會陰保護技術,盡量減少會陰切開現象[3]。

表2 相關因素分析
1.5.2 堅持“三基”訓練,加強助產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熟悉解剖部位,熟練掌握各解剖層的特點;掌握會陰側切的時機、方位、減少張力;各類人員對縫合技術進行訓練和考核合格才能上崗;對年資較低的助產人員采取以舊帶新的方式進行傳、幫、帶并量化考核指標。
1.5.3 加強無菌操作觀念,強調消毒液一定要待干,要形成足夠的無菌區。近年助產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更具人性化,無痛分娩技術得到推廣和廣受歡迎,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因采取無痛分娩技術而導致肛門括約肌松弛、糞便流出的情況成為無痛分娩的一種常見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一定要掌握麻醉深度,及時清理、清洗流出的糞便;對被糞便污染的臀巾或手套及時更換。
1.5.4 嚴格遵守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將終末消毒流程張貼在墻上,落實終末消毒,設本登記消毒時間、消毒人員和監管人員雙簽名。
1.5.5建立切口跟蹤流程和反饋機制。無論是產后門診或婦、產科門診,第一個接診會陰傷口愈合不良的醫生,除縫線反應外均應常規做細菌學檢查,根據細菌培養結果及藥敏試驗使用抗生素;門診對此類病例做好登記并及時通知產房、醫院感染控制科。

圖1 本次會陰切口感染相關因素魚骨圖
應用根源性分析法找出導致本次會陰切口感染聚集病例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問題,列出解決方案并實施后,2019 年8 月至12 月沒有發生會陰切口醫院感染病例。
根本原因分析法是一個系統化的問題處理過程,改變了過去只針對具體事件,治標不治本的缺點;能找出操作流程和系統設計上的風險或缺陷,其工作著眼點在于整個系統,而非一時一地的糾錯[4],是一種簡單、實用的質量管理工具。通過根源性分析,我們發現產房會陰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是管理問題,包括人員管理、環境及物品的管理、切口的追蹤管理,人員管理中助產人員的縫合技術問題首當其沖,報道的8 例感染病例都是因會陰切口愈合不良、形成竇道而繼發的感染,這與以往報道的因無菌操作不嚴格、滅菌物品受污染或產后護理不當而導致的感染有較大的差異;通過本次根因性分析,產房從基礎抓起,量化培訓和考核標準,接產過程中評估個體差異,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在推廣無痛分娩的同時如何控制好麻醉的深度、減少因肛門括約肌松弛而造成的漏糞也是麻醉科值得探討和改進的問題;在分娩量大、人員不足的情況下產房調整了人員排班和改變了工作流程以落實終末消毒;現行分娩住院時間短,切口的追蹤管理和形成有效的反饋機制顯得尤為重要,我院通過助產士門診和產后門診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送檢、及時處置病例。根源性分析法簡便實用,有利于在質量管理這個系統工程中去除表象,找出系統或流程設計中的缺陷和原因所在以及主要存在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加以改善,有利于持續質量改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