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群 王華翠
(貴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內分泌科 貴州 黔南州 558000)
糖尿病屬于內分泌系統中的常見疾病之一,引發該病的主要因素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生物作用受到損害,導致糖類、蛋白質等出現代謝紊亂,其臨床長期表現主要是高血糖[1]。本文探討少數民族地區2 型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狀況和心理干預的影響因素,現分析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20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100 例。觀察組:男性64 例,女性36 例,年齡25 ~70 歲,平均年齡為(30.23±2.45)歲。對照組:男性57 例,女性43 例,年齡范圍為26 ~72 歲,平均年齡為(31.43±2.66)歲。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實施的主要內容是(1)密切觀察患者的血糖變化情況;嚴格按照醫囑予以患者口服降糖藥;飲食方面要嚴格遵守糖尿病飲食規定進行。(2)向患者以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使其能對2 型糖尿病有全面認識,并且清楚自身的病情以及病情進展等;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意識,讓患者學會自測血糖;告知患者預防糖尿病加重的方法,比如調節自身的情緒,避免不良情緒使病情加重;鼓勵患者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改善病情狀況;叮囑患者定期復診病情。
觀察組: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上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對患者實行常規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還應加上心理護理干預,首先患者在入院后應當為其提供較為舒適的住宿環境,可以選擇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來放松其心情,防止負面情緒產生,定期對病房消毒,并且按時更換床單被褥。入院后要對患者接受醫院環境以及相關醫護人員,降低患者對新環境的陌生感,并且要隨時和患者進行交流,耐心回答患者的各種疑問[2]。加強對患者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文化程度以及病情狀況對其進行針對性宣教。密切關注患者的心情變化情況,一旦發現患者出現一定的負面情緒,應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
對兩組患者采用Zung 的焦慮抑郁自評量表進行問卷調查。(1)SDS(抑郁自評表):最后總得分在為53 分以下是為正常,53~62 分是為輕度抑郁,63 ~72 分是為中度抑郁郁,73 分以上則為重度抑郁。(2)SAS(焦慮自評表):得分在50分以下是為正常,50~59 分是為輕度焦慮,60 ~69 分表示中度焦慮,70 分以下表示重度焦慮。
數據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采用Zung 的焦慮抑郁自評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焦慮、抑郁評分情況相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CCU 監護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CCU 監護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SAS SDS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100 56.34±11.34 38.45±6.32 53.55±10.34 34.22±7.35對照組 100 54.65±10.34 42.66±7.86 55.34±9.53 48.54±10.74 t 1.101 4.174 1.273 11.003 P 0.272 0.000 0.205 0.000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患2 型糖尿病的人也越來越多,而治療2 型糖尿病的時間相對較長,并且病情容易復發,絕大多數患者都需要進行長期的藥物治療來控制血糖水平,防止患者出現低血糖的情況。但由于要長期進行藥物治療,其治療費用相對較高,治療過程中也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患者一旦產生較多的負面情緒又會影響治療療效,所以對2 型糖尿病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采取心理護理干預是具有重要的作用[3]。
經過本次研究發現,對2 型糖尿病患者實行心理護理干預,在對患者治療上效果明顯,利于改善患者因為慢性疾病而產生的一系列負面情緒,同時還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現目前臨床上,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一旦出現急性并發會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對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對于治療糖尿病患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能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控制血糖水平,還能使患者增強治療依從性[4-5]。
綜上所述,對少數民族地區2 型糖尿病患者實行心理護理干預,利于其焦慮和抑郁狀況改善,改善情況較明顯,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