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莉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 廣東 廣州 510250)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由于感染、環境、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而引起的以胸悶、呼吸困難、咳嗽為主要表現的氣流阻塞性呼吸系統疾病,屬于肺部疾病中具有破壞性的病癥,中老年人多發。呼吸衰竭屬于該疾病的常見并發癥,需及時給予通氣治療[1-3]。無創呼吸機是目前臨床應用性和實用性最為突出的治療方法,但長期呼吸機會導致呼吸機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故需給予合理的護理干預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患者康復[4-5]。現為探究將優質護理干預應用于該疾病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特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60 例該疾病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探究其臨床應用情況,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0 例,以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觀察組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齡55 歲~82 歲,平均年齡(70.98±3.55)歲。平均血pH 值(7.18±0.03)。平均氧合指數(143.33±10.98)mmHg。平均PaCO2(82.43±7.39)mmHg;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5 例,女性患者15 例,年齡范圍為54 歲~83 歲,平均年齡(71.04±3.66)歲。平均血pH 值(7.18±0.03)。平均氧合指數(143.33±10.98)mmHg。平均PaCO2(82.43±7.39)mmHg。經過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平均PaCO2、平均血pH 值、平均氧合指數、性別以及年齡)等均沒有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1)臨床癥狀以及肺功能檢查符合重癥COPD合并呼吸衰竭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均神智清楚;(3)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嚴重感染者;(2)合并肺部腫瘤造成的氣管受壓者;(3)合并較多基礎疾病、新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大泡、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
給予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包括排痰護理、呼吸機護理、抗炎治療護理、對酸堿失衡 積極糾正、呼吸道管理護理、心理護理以及嚴密監測護理等。
給予觀察組患者行優質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健康宣教以及心理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微笑服務,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給予其相應的心理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遵醫治療的必要性。并對患者說明,遵醫囑配合治療可顯著緩解治療期間的不適感,使患者能更積極配合治療;(2)基礎護理優質化:對患者進行各項護理干預操作時,動作應盡可能的輕柔,減少患者的不適感。做好口腔護理、皮膚管理、足部清潔、臥位管理、落實床單元整理,使患者提高住院舒適感,并鼓勵患者在病情穩定后,能夠進行自我護理管理;(3)肺功能訓練干預:指導患者在半臥位的體位下進行腹式呼吸,指導患者左手放在胸部上方,右手放在腹部上方,引導患者放松身心,調整呼吸節奏,以鼻吸氣,且吸氣的過程中盡可能保持胸部不動。從口呼氣,同樣,呼吸的過程中也需盡可能保持胸部不動,收緊腹部,感受通暢的呼吸道,并逐漸增加氣體吸入量,使肺活量逐漸增加;(4)并發癥預防護理:此類患者接受呼吸機治療期間極易發生排痰障礙、誤吸、漏氣、面罩壓迫造成皮膚受損、胃腸脹氣、口咽干燥等并發癥,故可根據上述并發癥進行相應的預防干預,如對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及時清除,鼓勵患者主動排痰。調整面罩松緊度,并在面罩與鼻梁接觸處墊上軟墊,通過濕化器降低干燥等不適感。
對比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憋喘消失時間以及體溫恢復正常時間。
對比患者肺功能指標(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 以及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改善情況。
數據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護理后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憋喘消失時間以及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對比,為觀察組耗時較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肺功能改善情況(±s,d)

表1 肺功能改善情況(±s,d)
組別 例數 肺部啰音消失時間 憋喘消失時間 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觀察組 30 7.05±0.39 5.29±0.21 2.28±0.12對照組 30 9.21±0.49 8.05±0.33 4.49±0.29 t-18.891 38.648 38.569 P-0.000 0.000 0.000
經護理后FEV1%、FEV1 以及FEV1/FVC 對比,為觀察組患者的值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肺功能改善情況(±s)

表2 肺功能改善情況(±s)
組別 例數 FEV1% FEV1(L) FEV1/FVC觀察組 30 61.98±8.90 1.69±0.35 74.59±4.01對照組 30 56.54±8.83 1.49±0.33 58.32±3.34 t-2.377 2.277 17.076 P-0.021 0.027 0.000
受環境污染、人口老齡化等多種因素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如未及時給予通氣治療,會導致機體酸堿平衡失衡,氧分壓降低,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6-7]。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為通氣治療以及用藥抗感染治療,雖治療效果較佳。但長期的呼吸機治療以及用藥治療,患者的治療舒適度較差,會導致治療依從性不高,故需通過護理干預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進而促進其康復[8]。
本研究表明,經護理后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憋喘消失時間以及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對比,為觀察組耗時較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后FEV1%、FEV1 以及FEV1/FVC 對比,為觀察組患者的值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優質護理干預的理念是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對患者進行資料整合,提高護理針對性。為了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應從問題產生的根本出發,了解患者為何不愿配合治療。所以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科學護理的護理措施,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緒,首先戰勝內心的恐懼,其次對病情有基本的了解,掌握最基本的治療方式,多關心患者真正難處[9-10]。再通過一系列的呼吸訓練、并發癥預防干預,提高患者的肺活量,增加患者對治療的耐受程度,并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并保障了治療的安全性。通過多種干預措施有效緩解治療期間對患者造成的不適感,使其更好地接受治療,進而綜合性提高治療效果,緩解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的不適感,使其能更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11-12]。
綜上所述,給予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優質護理干預可有效縮短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提高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