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強
12月12日是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達成五周年,國際社會通過舉辦氣候雄心峰會紀念這一歷史時刻。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峰會致辭中呼吁全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原因在于雖然應對氣候變化的迫切性已成共識,但5年過去了,由于受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針對《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氣候變化談判進展遠低于預期,所以需要動員全球各界立刻展開具體行動。
首先,此次峰會觸及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那就是共同維護多邊主義,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由于氣候變化危及人類生存,有效的應對只能靠世界各國攜起手來。其中,中美合作最為關鍵。中美兩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兩國的減排合作對應對氣候變化舉足輕重。可以說,《巴黎協定》達成五周年時最振奮人心的消息有兩個:一是中國提出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二是拜登承諾美國重返《巴黎協定》。
其次,中國領導人在峰會上提出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表明了中國愿意對話合作。中美可以在應對氣候變化基礎上,加強對話合作,求大同、存小異。除了在應對氣變方面的對話合作,中美還應在貿易全球化方面進行對話合作。因為逆全球化將導致各國能源消費和能源結構不得不轉向國內能源資源,而中國主要擁有的能源資源是煤炭。逆全球化還將導致清潔能源資源難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因而削弱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合作和努力。
再次,中國承諾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具有重大意義。在目前所有承諾“碳中和”的國家中,中國“碳中和”的難度最大。一方面,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統(生產和消費),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85%左右,而且能源結構以碳排放量最多的煤炭為主。另一方面,與其他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的能源需求還將持續增長,這與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定位相關,中國作為上游高耗能制造業大國,降低了其他國家“碳中和”的難度。
中國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依然是“生產型”,而不是“消費型”。以電力為例:美國的商業和居民用電接近76%,而中國僅30%。從煤炭消費流上看,絕大部分的煤炭都是在第二產業消費;在最終的煤炭消費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用于資本形成(包括基礎設施建設)。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較,目前人均資本存量還非常低,這決定了中國能源需求還將保持比較快速的增長。持續增長的能源需求將明顯加大“碳中和”的難度,因為新能源發展的速度必須足夠快,才有可能在滿足能源需求增長的同時替代化石能源。
中國未來40年內達到“碳中和”,對經濟發展來說是挑戰和機遇并存。中國需從“十四五”規劃開始布局,在未來40年的各個五年規劃中提出階段性的減排目標,并配以相應的政策支持。相應的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法律法規的出臺與執行,是保證2060年“碳中和”目標達成的必要條件,使中國“碳中和”的承諾有法可依、有據可循。與此同時,在邁向“碳中和”目標的進程中,中國可以增進與其他國家的對話合作,在碳減排相關領域與其他國家展開經濟技術合作,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ㄗ髡呤菑B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環球時報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