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靜
摘 要: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中,毛澤東對我國農村發展道路進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形成的思想成果為后繼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借鑒。習近平充分借鑒了毛澤東的農民觀及其成功經驗,并在其基礎上進行了理論創新,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鄉村振興觀點。
關鍵詞:毛澤東農民觀;鄉村振興;繼承;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20-0037-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231 ? ? ? ?文獻標志碼:A
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到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全局的根本問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都高度重視農民問題,在不同歷史時期,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毛澤東將大量精力傾注在農民和農村上,逐漸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農民觀。對于毛澤東的農民觀,習近平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了創新和超越,最終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鄉村振興觀點。
1 ? ?習近平對毛澤東農民觀的繼承
毛澤東的農民觀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中國農村發展道路有著深遠影響。習近平的鄉村振興觀點與毛澤東的農民觀一脈相承,在繼承毛澤東農民觀的基礎上,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賦予其更深刻的時代內涵。
1.1 ? ?認識到農民工作的重要性
農民在我國人口中占大多數,因而農民一直是關乎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對于這一點,無論是黨的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還是新時代黨的領導核心習近平,都有一致的認識。
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起,毛澤東就強調農民對于革命和國家的重要性。毛澤東在《我們的經濟政策》一文中曾明確提出“我們的經濟建設的中心是發展農業生產”,強調通過分給農民土地以激發農民的勞動熱情。1949年后,毛澤東率先在農業領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農業是工業的基礎,正是建國初期毛澤東抓住了“農民”這個關鍵,搞好了農業,農民能自給,中國的工業建設才能穩步開展。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同樣深刻認識到了農民工作的重要地位。習近平將農民工作提到了戰略高度,在一系列的會議和講話中,多次強調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在習近平看來,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是絕對不行的。一系列惠農富農政策的落實實施,使農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黨中央的重視和關懷。
1.2 ? ?認識到農業合作化的重要性
小農經濟在我國存在幾千年之久。隨著時代的進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早已因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被人們拋棄。那么,中國農民發展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毛澤東和習近平都認為農業合作化至關重要。
1949年后,我國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實現了自主經營土地。然而不久毛澤東就發現,這種小農經濟式的生產,并不能真正有利于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毛澤東指出:“克服這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地集體化;而達到集體化的唯一道路,依據列寧所說,就是經過合作社[1]。”在毛澤東看來,學習列寧所說的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才是中國農民克服發展困境的關鍵。1956年底,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土地農民私有制到集體所有制的轉化。這大大發展了農村農業的生產力,為當時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就農民如何發展為后人提供了許多啟示和經驗,習近平吸收其有益成果,十分關注我國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在地方工作時,習近平就已經在實地考察中發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僅不再適合當今農村的發展,而且阻滯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在不斷要求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今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生產方式已經很難再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為此,習近平提出:“小農經濟的命運是不會太長久的,我們要的是抓大農業[2]。”如今我國農民的出路是實行生產集中制改革,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實現大農合。
1.3 ? ?認識到農業科技的重要性
毛澤東和習近平作為黨的領導人,對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都有深刻的認識。同樣,他們也都認識到農民要發展必須依靠農業科技的發展。
受時代影響,毛澤東對農業科技方面的重視主要體現在科學種田方面。毛澤東主張我國農業的發展要因地制宜,要符合我國的地理氣候特點。在他的領導下,地方政府實施興修水利、因地制宜改進耕作方法等科學種田舉措,使農產品得到豐收。
習近平同樣十分重視農業科技。在習近平看來,我國農業要發展,就要加快農業技術創新,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科技的進步將大幅提高生產率,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助力農民脫貧和增收。進入新時代,我國農業科技雖然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農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仍比較小,所以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1.4 ? ?認識到農民素質的重要性
農村的發展歸根到底在人的發展。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毛澤東觀點的基礎上賦予其更豐富的內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不少農民連字都不認識,這對農民實現自身發展是極大的阻力。從1949年12月開始,在毛澤東的號召下,廣大農村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農民素質得到了提高,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的順利進行,促進了農村的發展
十八大以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迫切需要掌握農業科技的新型職業農民來從事農業生產。新型職業農民是指那些以農業為職業,具有專業技能、全身心投身于農業生產的現代農業從業者[3]。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和增強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
2 ? ?習近平對毛澤東農民觀的發展
習近平和毛澤東關于農民發展的思想一脈相承。而習近平的農民觀在繼承和吸收毛澤東農民觀的基礎上實現了創新和超越。
2.1 ? ?鄉村振興,決勝全面小康
在我國革命和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毛澤東提出了自己的農民觀。新時代,農村發展不充分和城鄉發展不均衡成為了制約我國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了解決農村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發展了毛澤東的農民觀,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
在農民問題上,毛澤東雖然認識到農村要均衡發展,但囿于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歷史條件,農村發展被嚴重低估。習近平認識到農村要實現振興,農民要“富起來”,就要立足整體,在鄉村政治、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實現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個要求涉及了農民應重視的經濟建設、生態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等各方面。習近平并沒有把鄉村振興看成是某一方面單獨的發展,而是把鄉村振興看成一個整體的過程。由此可見在農民發展思想上,習近平對毛澤東農民觀的發展。
2.2 ? ?脫貧攻堅,落實精準扶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百廢待興,中國共產黨首要解決的大難題就是農民的吃飯問題。在毛澤東看來,農民的貧困問題不解決、農民沒有飯吃,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因此,毛澤東一直關注并致力于解決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改革開放后,農村生產力大大提高,農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如何使廣大農民擺脫貧困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習近平提出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國家的扶貧方針。
在扶貧問題上,受歷史條件影響,毛澤東把扶貧工作的重心放在農民的生存上,即農民的吃飯問題上。如今,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困難、最艱巨的任務是在貧困的農村地區。在這方面,習近平多次強調扶貧開發取決于精準。2020年,為了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黨和政府將繼續開展有針對性的扶貧攻堅,采取更加有力、更加細致的措施,確保剩余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可見,在扶貧問題上,習近平的精準扶貧是對毛澤東扶貧思想的發展。
2.3 ? ?補齊短板,建設美麗鄉村
受歷史條件局限,毛澤東對鄉村環境的關注曾長期存在于對鄉村衛生的關注。在毛澤東的指導下,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了除“四害”、講衛生、消滅疾病的愛國衛生運動。新時期,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農村生態問題得到了更廣泛的重視,習近平提出了一系列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理論和措施。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發展了毛澤東的農村生態思想。習近平指出,“建設環境好、文化好的美麗鄉村,首先就要治理農村環境[4]”。2020年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更要加快補上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短板。
一方面,要搞好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通過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污水處理、村莊清潔綠化等一系列措施,推進美好家園建設。另一方面,整治好農村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農、林、牧、漁各個領域都要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系統。總之,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一定會使農村再次呈現出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畫卷。
3 ? ?結束語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標志著習近平努力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鄉村振興的觀點日趨走向成熟。習近平的鄉村振興觀點與毛澤東的農民觀是一脈相承的。在農民問題上,兩者具有相通性。在繼承毛澤東農民觀的基礎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解決農民問題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陳承茂,黎昕.對閩東經濟發展的思考——中共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同志采訪錄[J].學術評論,1989(2):46-47.
[3]崔瑞梅.習近平關于“三農”問題重要論述的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9.
[4]呂彥瑤,周新輝.習近平與毛澤東農民觀比較研究[J].延邊黨校學報,2017,33(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