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寶俊

世界上種植量最大的農作物是什么呢?不是小麥,也不是水稻,而是玉米。說到玉米,很多人可能腦海里浮現出來的是小攤上面的烤玉米,或者是裝在盤子里的玉米沙拉。你肯定難以想象玉米的種植量竟比小麥和水稻都要多。
玉米的原產地是美洲,作為美洲大陸原住民的糧食,玉米在那里被廣泛種植。哥倫布地理大發現之后,玉米被帶到了歐洲,隨后傳向了全世界。不過,玉米在傳到歐洲以后,并沒有立刻被歐洲人所接受,僅僅被作為觀賞用的珍稀植物來種植。對于見慣了各種麥子類作物的歐洲人來說,玉米是一種奇妙的谷子。當時,甚至有一些植物學家評論說:“玉米是少見的植物,谷粒生長的地方和開花的地方全然不同,太少見了,這和自然法則背道而馳。”為什么這么說呢?一般的植物,它的花凋謝以后會結果產種,玉米也不例外,只是玉米雌花的花柱長得不太像花。玉米和其他禾本科植物一樣,在莖的頂端結穗開花,不過玉米在這個部位長的是雄花,所以不會結果,玉米是在有花柱的地方才結果。對于歐洲人來說,這與自然法則相悖,是讓人難以置信的。
在16世紀中期的明朝,玉米傳入我國。據研究,玉米傳入我國的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條是由西北的陸路傳入,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絲綢之路”,經波斯、中西亞傳入我國的甘肅、陜西一帶。第二條是經西南陸路,由印度、緬甸傳入我國云南。第三條是由海路傳過來的,經由南沙群島,先傳入我國福建沿海地區,然后再傳入內地。據當時的地方志記載,玉米是繼水稻、小麥、谷子、高粱、大豆之后迅速成為中國人的“持以為終歲之糧”的糧食作物,俗稱“第六谷”。
玉米的營養價值高,適應性比較強,種植范圍很廣,即使在一些不適宜種植莊稼的丘陵、旱地、斜坡和陡坡等地域,也能生長良好,這就極大地豐富了種植范圍,尤其是在我國西南一些丘陵地區和西北干旱地帶。玉米和土豆等高產作物傳入我國后,為明朝中后期急劇增長的人口提供了必需的糧食,在那時候,我國人口首次超過1億。
世界各地的人都在食用玉米,但也沒有把它當做單純的糧食,更多的是用它來喂養動物。你知道嗎?全球養殖業的主要飼料就是玉米。玉米的作用,還不僅僅在于吃,它被廣泛制作成各種加工食品。你看,我們家里常用的食用油,有很多就是玉米制作的。當然,你可能沒有想到釀制啤酒也要用到玉米。另外,很多淀粉的原料也都是玉米。玉米淀粉可以制成果糖、葡萄糖等甜味劑等,還有我們平時喜歡的口香糖、零食、飲料、可口可樂里面都會加入玉米添加劑。有的人為了減肥會少吃點心、少喝飲料,或許還有人會使用低糖的、特定的保健品和抑制吸附脂肪吸收的飲料,這些商品中往往加入了一種叫做“難消化性糊精”的成分,而這種“難消化性糊精”也是由玉米制成的。
玉米不僅僅供人食用,也是一種用途廣大的工業品原料。現在的生物乙醇大多數是用玉米來釀制的,現代工業用的酒精、黏合劑,還有一些飛機的航空燃油都是用玉米做的。此外,玉米的秸稈、果殼粒還可以被加工成紙箱。你說,玉米的用途廣不廣?
玉米,作為一種重要的高產農作物,經歷了“環球旅行”,在世界各地傳播和發展,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因此,有學者說,“玉米是一種實現了全球霸權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