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波
摘 要:以安康市旬陽縣李家后壩村為例,探究鄉村振興下陜南秦巴山區鄉村的發展問題。分析李家后壩村存在的問題,從基層治理、人才、資金、產業、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提出相應對策,為陜南秦巴山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尋可行之路。
關鍵詞:鄉村振興;陜南秦巴山區;對策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20-0067-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6.2 ? ? ? ?文獻標志碼:A
習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基于此,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部署[1]。當前,陜南秦巴山區已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實現全部脫貧,然而受限于自然環境,仍面臨勞動力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基礎設施缺乏、產業發展后勁不足、人居環境差等諸多問題。通過分析李家后壩的情況,總結出秦巴山區鄉村的普遍性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后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建言獻策。
1 ? ?李家后壩村概況
李家后壩村位于安康市旬陽縣白柳鎮。白柳鎮南臨旬陽縣城,距縣城9 km,內有西康鐵路場站旬陽北站,承擔著全縣人民的出行需求,是旬陽縣的副中心。李家后壩村背靠白柳鎮初中,村內有前往十里洼村方向的鄉村公路橫穿而過。村內有66戶278人,人均年收入約8 000元。村內現有村民多數為50歲以上,從事農業種植,大多數年輕人外地求學或進城務工。村民多數沿著村內小溪臨水而居,少數分散在村公路兩側,呈現“大聚居,小分散”的特點。
2 ? ?現狀剖析
2.1 ? ?勞動力老齡化趨勢明顯
據調研情況及文獻資料,將勞動力劃分為:≤55歲,中壯年勞動力;55~65歲,低齡勞動力;65~70歲,中齡勞動力;70~75歲,高齡勞動力。
統計可得,55歲以下(含55歲)的勞動群體30人,占47.6%。其中24位年齡集中于50~55歲之間;50歲以下的勞動者8人,均因為家庭以及身體原因無法外出務工。低齡勞動力21人,占33.3%;中齡勞動力9人;高齡勞動力3人。勞動力老齡化日益嚴重,未來勞動能力日漸衰減將成為發展難題。
2.2 ? ?農業基礎條件差
多坡地是陜南秦巴山區農業發展的難題。李家后壩村有可耕種的16.6 hm2“望天田”,其中10 hm2是村民在當地“香爐山”破土開荒修建的農田,農作物生長條件差,無法實現機械化耕種,只能依靠人力畜力,耕作勞動量大;多黃土,易結板,土質肥力差,無法進行灌溉,收成只能寄托于降水。
2.3 ? ?農業種植收益低下
李家后壩村現有16.6 hm2農田,撂荒率約為5%。其中,50%栽種黃姜;45%用于小麥、玉米、油菜種植;種植拐棗樹、核桃樹約占5%。農作物種類單一,一年兩茬,主要作物為小麥、油菜與玉米,輪流耕種。
例如某農戶現種地0.33 hm2,其中0.2 hm2種植黃姜(3年后獲益,產量3 250 kg/667 m2);0.12 hm2種植小麥(產量375 kg/667 m2),之后用于玉米種植(產量550 kg/667 m2);0.01 hm2用于種植蔬菜豆類,供日常食用。小麥的純收入為770元/年,玉米的純收入為1 420元/年,黃姜的純收入為5 300元/年,正常年份農業純收入僅為7 500元/年。“種地收的東西,僅夠一家人的吃喝,日常開銷都需要做零工補貼家用”。由此可見,種地的收入僅夠滿足家庭日常開支,無法支付孩子上學、買房、看病等大資金的開支。種地收益少是秦巴山區農業的現實問題。
2.4 ? ?人才缺乏,內生動力不足
2.4.1 ? ?“走出去”趨勢日益增加
在城市“拉力”與鄉村“推力”日益增強的雙重作用下,2000年以后國家建設熱潮中,一大批李家后壩村的“70后”村民進城成為了農民工,進城務工獲得可觀的收益,改善了生活條件。“80后”“90后”外出發展成為首選,“走出去”的大趨勢日益增加。
2.4.2 ? ?“回不去”與“引不來”并存
鄉村的“推力”日益加劇,“走出去”成為普遍現象。近8年來,李家后壩村走出去的本科生24名,回鄉就業僅有5人,從事基層工作。采訪發現,95%認為“就業是回家的最大阻礙”。“回不去”成為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絆腳石。
政府人才觀淡薄,工作浮于紙面,人才引進針對性不強,評定體系缺乏,未形成系統完善的激勵保障制度。硬件與軟件的不足,無法提供發展的空間,使“引不來”問題日益嚴峻[2]。
2.5 ? ?產業單一,勁頭不足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無法為鄉村發展注入持續的生命力。許多村子推行“模仿式”產業,產業鏈單一,“造血”功能有限。此外,興辦的扶貧車間,就業機會有限,多為勞動密集型的單一產業,依賴扶貧資金補貼保障,無法實現真正的“造血”功能。
2.6 ? ?發展資金來源問題
村內受條件所限,沒有集體經濟,上級的專項資金以及各類獎補金也都無法用于村子的發展。此外,村民的貸款額度有限,甚至部分農戶無法獲得貸款,也就沒有相應資金用于個體項目發展。
3 ? ?解決對策
3.1 ? ?人才是關鍵
3.1.1 ? ?培育新型農民
利用政策,組織開展技能培訓。農業部門可指派專業人員,提供相應的指導。利用互聯網技術,組織村民在農閑之時學習“新三農”技術知識。建立獎勵制度,提高村民學習積極性,激發潛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生產”的新型農民。
3.1.2 ? ?建立本土人才智庫
實現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新三農”不僅需要經驗豐富的農民,也需要懂知識、懂科技的知識分子。政府要樹立“愛人才、親人才”的形象,搭建平臺,完善人才引進保障制度。建立綠色通道,簡化審核程序,快速上崗,引進優秀的基層工作人員。利用好本土的大學生,提供回鄉建設平臺。建設本土人才智庫,讓懂農村、熱愛鄉村的有為青年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助力鄉村振興[3]。
3.1.3 ? ?人才共享
充分發揮好鄉村服務志愿者的作用。政府與高校達成合作,建立鄉村發展實習基地,組織大學生假期下鄉活動等,形成人才共享制度,匯聚高校才智,為鄉村發展建設注入新鮮的活力。
3.2 ? ?因地興產,發展鄉村經濟
在未來陜南秦巴山區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應做大社區工廠,為鄉村振興“造血”。首先,將發展目標長遠化,延長產業鏈,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其次,政府逐漸減少幫扶,幫助企業轉型,使其能夠快速適應市場競爭。
3.3 ? ?文化挖掘
文化復興為鄉村鑄魂。鄉村文化首先表現在鄉村的自然風貌景觀上,如鄉村的山、水、樹林、田、老屋等。農耕器物是日常生產勞作的對象,體現著村民的智慧,具有獨有的文化特征和內涵。每個村落有自己的歷史、風俗習慣、文化娛樂活動。劃龍舟、婚喪嫁娶習慣等都是鄉村文化的凝結,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鄉村的萬事萬物皆文化,應深入挖掘,賦予時代內涵,復興鄉村文化。
3.4 ? ?利用網絡
利用網絡平臺,傳播鄉村文化。通過抖音、快手等APP,搭建文化傳播平臺,將勞動生活場景如犁地、割麥子等進行相應宣傳,激發群眾不竭的創造力,挖掘鄉村文化的活力。引導村民合理利用自媒體,結合鄉村歷史、風俗習慣,調動村民的文化主體性意識,發揮自媒體文化建設的作用,與網絡協同進化,組成命運共同體,助力鄉村文化復興。
3.5 ? ?改善人居環境
對村內衛生進行網格化管理,實行片區負責制。將衛生狀況與個人綜合評比相掛鉤,建立獎勵機制。借助互聯網進行垃圾分類處理宣傳教育,從源頭開展分類工作,助力村莊美化工程。增設垃圾箱,覆蓋整個村莊,方便村民日常垃圾投放。
鼓勵共同建設化糞池,將日常的污水等排入化糞池,結合沼氣生產再利用。對于零散的農戶,鼓勵個體建設化糞池、沼氣池,收集污水。未來可建設厭氧-人工濕地對污水進行相應的處理。
3.6 ? ?擴寬資金渠道,“造血”鄉村
資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鄉村發展的財政投入,同時可引導金融機構放寬農戶的貸款條件,降低利息,加大對小微企業的幫扶。構建政府-企業-農戶資金平臺,政府給予本地企業一定的政策優惠,企業出資建立發展基金,用于農戶個體的發展,實現多贏。
4 ? ?結束語
當前,秦巴山區已全部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基本保障要求,完成“摘帽”的任務。但鄉村問題依然復雜嚴峻,空心化嚴重、農業收益低、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基礎設施欠賬多、人居環境差、基層管理能力弱等問題成為鄉村振興實施階段急需破解的難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建立本土人才智庫,培養新型農民;因地制宜,目標長遠,發展適合山區的產業經濟形態與管理模式;結合自然景觀,利用網絡平臺,挖掘本土文化,為鄉村振興鑄魂;完善基礎設施,為居民提供文娛場地,豐富文娛生活;整治人居環境,美化村莊,建設宜居鄉村;結合黨建活動,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引領村民走上本土化、高質量美好生活之路等對策。
參考文獻:
[1]汪厚庭.山區特色產業脫貧攻堅的策略優化——以皖南山區為例[J].惠州學院學報,2020,40(1):94-100.
[2]孫明揚.中國農村的“老人農業”及其社會功能[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3):79-89.
[3]陳玉風,余思懿,呂榮豐,等.基于新農村建設視角的文娛設施設計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4):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