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筱
摘 要: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覆蓋率是退耕還林工作的最終目的。自我國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以來,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但仍存在對退耕還林工程的重視程度不夠、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和生產技術缺乏等問題,加上自然條件的制約,導致退耕還林工程的推進受到了嚴重阻礙。以高平市退耕還林工作為例,深入剖析退耕還林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平市;林業;退耕還林還草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20-0099-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725? ? ? ?文獻標志碼:A
1 ? ?研究背景
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在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或宜林荒山荒地上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并按照適地適樹原則,因地制宜植樹造林,達到恢復森林植被、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高平市自2002年全面啟動退耕還林工程以來,改善了生態環境,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增加了百姓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助推林業脫貧攻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
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進一步推進,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集中連片耕地面積較小且分散、自然資源短缺等;存在經濟收益不高、退耕還林發展模式不健全等發展難題;暴露出農戶退耕還林意識薄弱、技術創新與科研攻關能力不足等深層次問題。如何恢復林草植被、優化林業生產結構是近年來退耕還林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2 ? ?當前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實施情況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澤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邊緣,地理坐標為北緯35°40′~36°0′,東經112°40′~113°10′。海拔高度在800~1 391.1 m。東與陵川縣接壤,西與沁水縣相連,南與澤州縣交界,西北與長子縣為鄰,總面積946 km2。
2.1 ? ?高平市退耕還林發展現狀
高平市自2002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已完成1 533 hm2的退耕還林任務。在實施過程中,堅持以生態林為主、經濟林為輔的原則,選擇本土樹種,運用喬灌結合、針闊混交的造林模式,兼顧了生態和經濟效益,共覆蓋全市16個鄉(鎮、街道)[2]。
退耕地塊主要是環林地周邊經濟效益低下的坡地和河灘地,林種以生態林為主,兼種經濟林。在1 533 hm2的退耕還林面積中,生態林面積1 428.2 hm2,樹種主要選擇本地油松、側柏、楊樹、柳樹、刺槐等先鋒樹種,以達到增加森林覆蓋率、改善人居環境的目的;經濟林面積104.5 hm2,樹種主要選擇核桃、花椒、連翹、紅棗、桃、杏等,以達到增加退耕戶經濟收入的目的[3-4]。
2.2 ? ?高平市退耕還林技術模式
一是丘陵區喬木樹種純林和混交林生態型模式。主要以闊葉樹種為主的純林和以闊葉樹種為主、針葉樹種為輔的混交林。一方面起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夠通過中幼林撫育獲得經濟效益。
二是丘陵區喬灌混交經濟型模式。主要以兼用樹種為主、以生態樹種為輔,兼用樹種主要選擇核桃、棗、櫻桃等,生態樹種主要選擇油松、側柏和刺槐,灌木樹種主要選擇金銀花、桑樹和花椒等[5]。
三是丘陵區經濟型模式。主要是丘陵中下地帶,以純經濟樹種為主,樹種主要選擇蘋果、梨、棗和杏等。
2.3 ? ?高平市退耕還林發展模式
一是集中連片,戶退戶管。二是集中連片,連戶退耕,大戶承包管理,利益分成共享。
3 ? ?退耕還林工程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3.1 ? ?戶均面積小,退耕農戶收入銳減,難以鞏固成果
隨著退耕還林工程國家補助政策逐年到期,退耕農戶享受國家退耕還林現金補助越來越少,目前管護費僅為20元/667 m2。加上生態林的公益屬性,生態補償標準處于偏低水平,退耕農戶收益將會大幅度降低。這勢必讓退耕農戶感到利小利微,埋下毀林復耕的潛在隱患,退耕還林成果鞏固壓力持續增大[6]。
3.2 ? ?經濟林比重低,退耕農戶收入可持續性差
國家相關政策規定,以縣為單位,經濟林比重不能超過總面積的20%。退耕還林受該比例限制,經濟林比重過低,加上技術缺乏和管理不到位等因素,部分經濟林經營粗放,收益較差,降低了農戶退耕農戶的積極性。退耕還林可持續性差,農戶長遠生計堪憂。
3.3 ? ?技術創新與科研攻關能力不足,不利于工程管理和后期成果鞏固
高平市耕地具有“山包地,地包山”的特點,資源有效整合利用效果差,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
在實施退耕還林任務過程中,更多是為了完成退耕造林種草的任務,科研投入并不多。加上高平市目前在政策范圍內的指標已基本用完,基本實現“應退愿退盡退”,工程管理和后期成果鞏固難以保證。亟需提升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建設質量和水平,滿足群眾退耕還林的技術需求[7]。
4 ?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對策建議
鑒于高平市退耕還林工作實際,為切實維護好、鞏固好退耕還林成果,保證持續帶來經濟和生態效益,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4.1 ? ?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適當提高退耕還林生態補償標準
建議將已實施的退耕還生態林全部納入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建立長效生態補償保障機制,確保退耕還林成果得到鞏固??蓪⒐こ谭秶采w到貧困縣,并重點向貧困農戶傾斜。一方面切實增加農戶收入,增強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另一方面帶來生態效益,改善農村人居生存環境[8]。
4.2 ? ?加強宣傳引導,提前謀劃,提前啟動,提高思想認識
提前完成造林任務和補助兌現工作,積極動員群眾,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直接參與到工程建設中去。增加林草植被,為增加全省儲備森林資源和提高高平市森林覆蓋率作出貢獻。讓干部群眾充分認識退耕還林還草的重要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認同感[9]。
在廣大退耕還林農戶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的同時,保障其經濟收入、基本生存和生活,努力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
4.3 ? ?進一步完善機制,增加退耕農戶持續增收能力
簡化補助手續,細化各項政策,落實誰承包、誰治理、誰管護的基本政策,依托當地特色資源,為發展林業產業提供新的契機。繼續發展以核桃為主要樹種的生態經濟兼用型發展模式,積極探索“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林業產業管理模式,走出一條致富路。對已納入國家和地方生態公益林補償范圍的退耕地還生態林,可由國有林場“托管”經營,通過“托管”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管理、技術、隊伍優勢。與退耕農戶簽訂合同,國有林場只負責林地資源監管,不參與經營利潤分成,著力解決退耕農戶管護力量分散薄弱、管護積極性不高及退耕地長遠收益問題。也可引入新型經營主體合作經營,獲得的增值收益按比例分配給退耕農戶[10]。
在林地管護和林業產業發展中,要優先吸納退耕農戶務工,使農戶獲取勞務收益,從根本上避免林地復墾問題發生。
4.4 ? ?建立完備的監管體系,提升退耕還林還草質量
嚴格按照黨的十九大關于“擴大退耕還林還草”精神的重要論述,從山西省轉型綜改省情出發,做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一方面,要強化管護措施,加大管護力度,加強對森林資源和林業狀態的監測,并不斷拓寬監測范圍,保證退耕還林耕地保有量。另一方面,加大技術培訓,提升專業能力,運用科學技術??裳埩謽I專家進村入戶,切實對高枝換種、病蟲害防治等種植管理技術進行培訓,爭取在每個村配備1名經濟林果專業管理員,滿足群眾的技術需求。
5 ? ?結束語
在現代林業發展過程中,林業生態建設對退耕還林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科學經營管理。只有運用現代化管理理念,結合退耕還林區域的實際情況,融入先進的技術經營模式,解決大多數農戶經濟收入與長遠發展問題,才能促進退耕還林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構建和諧美麗的生態環境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黃富祥,康慕誼,張新時.退耕還林還草過程中的經濟補償問題探討[J].生態學報,2002(4):471-478.
[2]賀生江.退耕還林后林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家參謀,2020(12):166.
[3]王歐,宋洪遠.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05(6):28.
[4]張連剛,支玲,王光玉,等.農戶對退耕還林工程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及提升路徑——基于云南省鶴慶縣和貴州省織金縣的調查數據[J].林業科學,2019(12):123-132.
[5]劉婷,鄭宇梅.中國退耕還林生態補償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20(1):21-28.
[6]劉英.退耕還林還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涼城縣退耕還林還草試點為例[J].前沿,2006(6):177-179.
[7]高進云,喬榮鋒.耕還林還草地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張家口地區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6):? ? ? 132-134.
[8]張順成.退耕還林工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以勉縣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1(15):12-14.
[9]歐陽澤怡,歐陽碩龍,李艷杰.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河池市為例[J].湖南林業科技,2013(3):? ? ? 85-88.
[10]李彥.西部退耕還林還草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