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貝貝


摘 要:構建產業政策績效評價體系對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分析黃河流域9省(自治區)產業經濟現狀和產業結構特征基礎上,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構建了黃河流域產業政策績效評價體系。
關鍵詞:黃河流域;產業政策;績效評價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20-0101-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72 ? ? ? ?文獻標志碼:A
黃河流域包括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共9個省(自治區),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將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2019年黃河生態流域9省(自治區)GDP、人口及財政收入在全國的比例為24.97%、30.13%、12.02%,在我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1 ? ?黃河流域產業經濟發展現狀
黃河流域既有資源能源富集區和全國糧食主產區,又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生態脆弱區。近年來,黃河流域9省(自治區)的產業經濟發展態勢如下。
1.1 ? ?黃河流域9省(自治區)內部經濟發展不平衡
黃河流域9省(自治區)之間經濟發展整體協同性相對不高,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各方面均存在巨大差異。
山東和河南是黃河流域的人口大省和經濟強省;山西、陜西、河南屬于黃河金三角區域,自然物資豐富;而黃河上游的甘肅、青海、寧夏等省(自治區)在全國的經濟排名則相對靠后。2019年山東GDP總量位居全國第3,是河南的1.3倍,相當于青海、寧夏、甘肅、山西、內蒙古、陜西等省(自治區)的總和,9省(自治區)之間的經濟實力懸殊較大。
1.2 ? ?黃河流域經濟增速逐步放緩
2015—2019年,黃河流域產業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例不斷下滑。表1統計了2015—2019年黃河流域9省(自治區)占全國GDP的比例,呈逐步下滑趨勢。位于國家中心城市鄭州、西安GDP總量位列全國九大城市最后兩名,省會城市西寧、蘭州、銀川等首位度相對較高的城市經濟實力更是薄弱。
2 ? ?黃河流域產業結構分析及產業政策定位
產業結構演進一般規律為:第一產業比例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例先不斷增加,最后趨于平穩,第三產業比例不斷提高。經濟的拉動主要依靠第二產業,但生態可持續發展更需要第二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
由表1可以看出三項產業結構及產業增速情況。近年來,黃河流域第一產業基本保持穩定但略有下降,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比例不斷提高,且第三產業增速逐步超過第二產業增速,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第三產業增速最快,在2016年超過了第二產業增速。可見2015—2019年該區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發展要遠遠好于第一產業。黃河流域產業結構發展方面,2016年之前,第二產業產值增速最快,以“二、三、一”結構為主階段,2016年之后,第三產業產值增速最快,以“三、二、一”結構為主階段。黃河流域產業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改革開放,黃河流域需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經濟發展;自1998年,第三產業比例不斷提高,全區產業結構優化重點為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穩固第二產業的發展。應在保持“二、三、一”結構的基礎上,使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經濟增長。
3 ? ?黃河流域產業政策績效評價體系構建
有關黃河生態帶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的研究比較多,但對黃河流域產業政策績效評價方面的研究很少。結合目前黃河流域產業經濟現狀以及政策發展方向,依據“綠色、開放、共享、創新、協調”五大發展理念,借鑒已出臺的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以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產業發展、創新系統、協調發展、生態環境、人民生活5個方面構建共5個準則層、20個次準則的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具體如表2所示。
黃河流域產業政策的績效評價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量,而是融入了大量“綠色”相關指標。產業發展是黃河流域產業績效評價的核心,主要從產業規模、產業結構、產業效率、產業開放4個層面構建評價指標;創新作為產業經濟發展第一動力,涉及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產出、創新績效4個方面;協調是內生經濟發展特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解決發展不平衡的重點,協調發展主要從城鄉協調、發展協調兩個方面考核;綠色生態是普遍形態,綠色發展首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因此生態環境考核主要從環境治理、環境質量、資源利用、綠色生活和農地保護5個方面考慮;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人民生活主要從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生活質量、社會安定和居民幸福5個方面構建指標,不僅要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更要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要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
4 ? ?結束語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和新要求。黃河流域經濟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在加強區域合作、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打造特色產業集群的基礎上,努力構建高效生態產業體系。黃河流域產業政策績效評價應切實破除“唯GDP”的目標考核機制,把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效率、改善民生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切實增強黃河流域各省(自治區)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徐銀良,王慧艷.基于“五大發展理念”的區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0(14):98-102.
[2]毛媛,童偉偉.黃河流域環境治理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5):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