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平

翻開《若松聯隊寫真集》,里面有張照片引人注目,內容是“日軍若松聯隊‘圍剿雞冠山密營”。照片中,那支侵華日軍所站立的地方,就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東北抗聯密營——位于木蘭縣境內的雞冠山密營遺址群所在地。
當年東北抗聯面對日寇的圍追堵截,為了保存力量、繼續斗爭,便在山林間挖掘簡陋的容身之所——密營。自此,伴隨敵人圍剿力度加大,密營逐漸遍布于東北各地的崇山峻嶺之中??孤撛诿軤I里休整部隊、存儲物資、后勤生產、培訓干部、收治傷員……密營,誕生在東北抗聯“最難熬的日子”里,是東北抗聯艱難歲月的記錄。
啃著樹皮做軍服
經常在零下40多攝氏度的酷寒天氣里與敵人作戰的抗聯戰士,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寒冷和饑餓。
“有的戰士行軍途中,走著走著就一頭扎進雪堆里,再也沒有起來——凍死了?!薄按┲鴨我碌膽鹗總?,只能通過戰斗奪取敵人的衣物取暖?!薄澳菚r候,犧牲容易,堅持下來難?!薄?/p>
據《黑龍江日報》刊載的文章記述:1934年夏,裴成春受命組建被服廠,并任廠長、黨支部書記,廠址選在老白山,也稱岔巴旗河溝里或湯東密營。
1935年夏,游擊隊在湯原縣繳獲一大批白布和兩架縫紉機。隨后,由裴成春、李在德和李桂蘭等組建了抗聯六軍被服廠。1936年春末,被服廠搬到湯原縣(現屬依蘭縣)帽兒山四塊石。
起初,大家都不會做衣服,地方黨組織便派來一位老裁縫,教他們使用縫紉機。被服廠的戰士還用樹皮和艾蒿煮水,將白布染成土黃、土綠色,并根據當時戰士們喜歡的馬褲和工農紅軍服裝樣式剪裁軍服。后來,馮仲云來到密營被服廠,傳達了中共滿洲省委對做軍服的意見和指示,并確定了服裝式樣。從此,東北抗聯有了自己的軍服。
1937年冬,抗聯六軍被服廠轉移來20多名傷員,工房頓時成了病房,全廠人員除了趕制前方緊缺的棉衣,也都成了護理員。可最大的問題是:被服廠快斷糧了。
據抗聯老戰士李桂蘭(曾任抗聯第六軍被服廠廠長)回憶:“被服廠全體開會決定,把僅有的一點糧食留給傷員,自己上山去剝樹皮、挖野菜根充饑。傷員們看到被服廠的同志吃草根樹皮,心里不是滋味。做好的飯菜,被服廠的人不吃,他們也不吃?!贝藭r,裴成春大姐便來勸說。傷員們捧著飯碗,眼淚落在碗里。
1938年,因叛徒出賣,裴成春在率隊轉移途中英勇犧牲。而抗聯第六軍被服廠仍堅持為部隊做軍服,直至1939年部隊西征。
2007年9月底,原黑龍江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趙俊清查閱到一份1937年5月23日出版的《救國時報》,第3版上有一幅題為《收復東北失地吧!》的漫畫。畫上有一隊士兵,打著抗日聯軍旗幟,頭戴布瓊尼式軍帽,穿馬褲,打綁腿——這就是東北抗聯的軍服形象。
因陋就簡造槍彈
從雞冠山抗聯密營遺址中發現的子彈種類,多達560個批次。這說明當年抗聯嚴重缺少武器和彈藥——主要靠繳獲日偽的武器彈藥來反擊敵人。
僅靠繳獲來作戰,不是長久之計??孤摏Q定自力更生造槍彈。
1936年夏,抗聯獨立師師長祁致中經考察,決定在位于樺南縣境內的七星砬子群山中建立一座秘密兵工廠。這里原始森林枝繁葉茂,地勢險峻易守難攻。這就是七星砬子兵工廠。
據《紅旗熱血黑土》一書記載,黨員胡志剛帶領近20名工人、數十名抗聯戰士,一邊修建廠房,一邊尋找機床、工具和原材料。為了將好不容易購置的機床運進山里,胡志剛等人把機床拆成零件,裝在滿載谷草的大車上,混過崗上檢查,最終用馬爬犁運進七星砬子密營,再組裝起來。
機床要運轉,就需要電力。他們就修筑了堤壩,依靠山里的溪水帶動發電機發電。當水源不足時,他們就依靠繳獲的汽車發動機,用柴油發電。柴油供應不上,抗聯戰士們只好把一個大鐵輪安裝在木架上,掛上皮帶用蠻力拉,保證機床機頭的運轉。
最初,兵工廠的任務是修理槍械和制造子彈。工人們將抗聯戰士從敵人手里繳獲來的各種槍械修好,再輸送到前線。后來,胡志剛帶領工人探索自己制造槍支。戰士們從火車站搶運來一批鋼軌,試制成功了一種手槍,俗稱“匣擼子”,第一批共生產100多支。為此,獨立師師部還召開了表彰大會。師長祁致中親手試槍,連中靶心,會場一片歡騰!
1937年,敵人發現七星砬子山里有抗聯密營,便多次進行破壞,都遭到抗聯的沉重回擊。在激戰中,抗聯戰士們還從敵人手里繳獲了一枚瓜形手榴彈。兵工廠經過研究,試制出一種新型手榴彈,威力很大。
據抗聯老戰士張鳳岐回憶,1939年年初,日寇為摧毀七星砬子兵工廠,調集了3000多名日軍,向七星砬子發起猛攻。守衛兵工廠的80多名戰士、工人同日軍進行了頑強的戰斗,斃敵數百人,戰斗持續三天三夜。最后,殘暴的敵人竟使用了毒氣彈,整個山頭彌漫著滾滾濃煙,胡志剛與幾十名工人、守衛戰士全部壯烈犧牲。在犧牲前,他們將拆成零件的機床和一些原材料分散埋藏起來——決不留給敵人。
如今,那臺銹跡斑斑的機床陳列在東北烈士紀念館展廳內,述說著抗聯戰士在密營自強不息的抗爭故事。
“簡易”醫院救傷員
艱苦轉戰中,抗聯將士們一旦負傷,要想活下來,只能靠毅力和運氣。
1935年,抗聯五軍軍長周保中在攻打寧安城時右小腿負傷,子彈夾在脛腓骨間。當時,因條件不具備,他只能在不實行麻醉的情況下,由副官用開水煮沸的剃頭刀取出彈頭。軍長尚且如此,戰士可想而知。
1935年以后,東北抗聯各軍相繼建立了衛生組織,同時陸續建了不少后方醫院。當時多數為密營醫院,大都與被服廠在一起,房舍簡單,以鋪代床。除少數傷員有醫護人員護理,多數是由被服廠工人兼作護理工作。1939年后,因形勢惡化,部隊轉入深山密林,密營醫院多了起來。
當時,密營醫院幾乎遍布于偏遠山區,如第六軍在鶴崗的麻花林子、老登山,饒河的燕窩島,以及寧安的馬廠、伊春的四塊石、寶清的鍋盔山和樺川的七星砬子等,不下幾十處。
赫赫有名的趙尚志也住過密營醫院。據《哈爾濱日報》刊文記述,1934年11月底,趙尚志在方正與賓縣交界處的肖田地戰斗中,以200人的兵力迎戰700多名日偽軍,左肘部中彈負傷,被轉移到四方頂子后方醫院養傷。后來,敵人從一個姓吳的叛徒口中得知這一情況后,就派出偽軍鄧云章團進山,到四方頂子、葦塘溝一帶搜索后方醫院,妄圖活捉趙尚志。
此時,從哈爾濱到珠河游擊區從事群眾工作的趙一曼,也在四方頂子一帶活動。敵人沒有抓到趙尚志,卻湊巧抓到了趙一曼和另一名女戰士,關押在烏吉密商會。在敵人的關押室里,趙一曼耐心地做偽軍張連長的思想工作,使其思想發生轉變。后來,經趙尚志多方營救,尚未暴露真實身份的趙一曼被敵人釋放。不久,趙一曼因脖子上長瘡,也住進四方頂子后方醫院,與在此養傷的趙尚志同時住院。當時醫療條件差,換藥時只能用紗布條蘸硼酸水消毒,趙尚志、趙一曼互相鼓勵,緩解疼痛,深深鼓舞了其他傷員。
2009年,尚志市文化部門在四方頂子山踏查時,這一密營醫院遺址才重現光明。
彭真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在我們中國共產黨人20多年的革命斗爭中,有三件最艱苦的事:第一件是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二件是紅軍出征后,南方紅軍的三年游擊戰爭;第三件就是東北抗聯的十四年苦斗?!?/p>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東北抗聯斗爭史,那么“艱苦卓絕”無疑是最貼切的形容詞,而密營就是最好的佐證。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于《東北抗日聯軍史》《紅旗熱血黑土》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