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萌

全國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省級文明村、哈爾濱市精神文明標兵鄉鎮……這一張張名片如果放在2011年以前的希勤滿族鄉,連當地人都會認為是不可能的事兒;如果說這些叫得響的名頭是因文化而來,很多人也會露出懷疑的表情。
然而,9年來,“文化引領”讓這個平平無奇的小鄉大變樣,在雙城區乃至哈爾濱市名聲愈發響亮。
“居民缺少必要的文化活動場所,抱怨多;鄉鎮改造面臨征地拆遷,矛盾多;農村空心化嚴重,不和諧因素多。”希勤滿族鄉黨委書記史敬軒這樣概括希勤滿族鄉當年的境況。
“三多”困境導致全鄉上下精氣神不足,更拖住了希勤鄉發展的步伐。如何破解“三多”難題,提振全鄉干部群眾的精氣神?
一個契機給了希勤人以啟迪。
希勤滿族鄉希勤村是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村子。早在農村合作化運動中,希勤村的合作社經濟就走在全國的前列。1955年7月31日,毛澤東在全國省市區黨委書記會議上,做了《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報告大篇幅引用了黑龍江省委的工作匯報,高度評價了希勤村農業合作社的做法。毛澤東在報告結束時說道:“我看就照這樣辦吧。全面規劃,加強領導,這就是我們的方針。”后來,這些重要指示被收錄到《毛澤東選集》中,希勤村的合作化經驗成為全國學習的典型。
2009年,鄉黨委將7月31日作為希勤滿族鄉“合作化紀念日”。此后,希勤村每年都舉辦紅歌會,用自編自演的節目慶祝這一希勤人的重要日子。慢慢地,希勤村的紅歌會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品牌,其他鄉村的群眾每年都會云集而來,希勤村也成了哈爾濱市近郊的熱門旅游目的地。餐飲、住宿、農產品銷售……文化與旅游的融合,讓希勤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也讓人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
這個契機點燃了希勤滿族鄉黨委推進文化引領鄉村振興工作的決心,并將“三位一體”的文化建設作為文化引領工作的重要支撐——重點打造“德文化、合作文化、友誼渠文化”三張文化品牌,狠抓文化設施建設,夯實文化引領的基礎。
文化引領工作千頭萬緒,其中“最得法”“最管用”的當屬“德文化”建設。
2011年年初,希勤滿族鄉黨委結合文明村、文明戶創建,制定《十佳孝老愛親道德模范評選方案》《優美庭院評選方案》《德育課進廣場活動方案》等文明評選方案,通過村民代表推薦、鄉村班子實地考評,評選全鄉“十大孝星”“十大鄉賢”“十佳身邊好人”……引導村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同時每年舉辦德文化節,打造全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品牌,千方百計豐富和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截至目前,希勤滿族鄉已舉辦六屆德文化節。每屆德文化節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同時開展秧歌賽、廣場舞比賽、籃球賽、拔河比賽,舉辦群眾文藝會演,一屆比一屆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群眾參與度越來越高,影響面越來越廣。
文化的力量在希勤滿族鄉2013年美麗鄉村建設中得到了充分釋放,化為如今的生活垃圾日日清、街道寬闊又整潔。
“以前,村里私搭亂建多。全面推進改路、改水、改廁,就要拆違,但村民普遍不配合,矛盾集中、多發,而改造工作一旦中斷,美麗鄉村建設就難以為繼。”希勤村黨支部書記羅正龍介紹。一名村民因為對改造不滿意,一直反對拓寬道路,并鼓動周邊的幾戶人家一同抵制。眼看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被拖緩,黨員王中海主動請纓,加入調解隊伍。“做鄉親這么多年,也沒踏進過他家門這么多次。”最終,在家長里短的交流中,王中海做通了這名村民的工作,突破了制約瓶頸。
而今,制定農村彩禮標準、關愛留守老人和兒童、調解鄰里間各類矛盾……在關乎希勤滿族鄉發展的每一幕里,黨員都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文化品牌響亮,也讓希勤滿族鄉的文化設施建設取得了突破。截至目前,全鄉8個村都建了文化廣場,總面積3.4萬平方米。鄉黨委深挖希勤文化資源,注重廣場文化包裝,每個廣場都有獨特的立意和文化內涵。每當夜幕降臨,在希勤村廣場上伴隨著歌聲,村民們漫步起舞,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時代新農村景象。
“文化引領激發了群眾的自豪感和熱情,也促使鄉村干部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服務和發展上。”鄉人大主席孟慶鵬感慨道,“用文化建設提升群眾幸福感,是我們邁向小康路上的推動力,也是群眾的呼喚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