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廣
幾十年間,林區滄桑巨變,我未曾親歷,卻有幸目睹。
我對林區的記憶,是帶著松香味的——舅舅家在綏棱林業局(現為綏棱林業局有限公司),我小時候常去舅舅家玩,林區風物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記憶中第一個關于林區的畫面,是跟著表哥進山,他用一根長長的、頂端綁有鐵鉤的木桿打松塔,打下來用木棒一敲,松子便“嘩嘩”地落下來。進鍋一炒,油亮噴香!
可是后來,林區漸漸不“香”了。我上中學時,表哥用一輛“除了鈴鐺不響,剩下哪都響”的破自行車馱來兩匹藍色滌卡布,托我媽媽幫他賣掉。又過幾年,表哥下崗了,去了哈爾濱做地板生意。當時,林區“兩危”(即資源危機、經濟危困)難解,正是最艱難的歲月,先是職工工資沒有著落,接著就是陸續下崗分流,不少人跑到外面打工謀生。在通北林業局的姑姑也是那時候舉家去了山西。
從那以后,我就再沒去過林區。直到今年7月,我赴綏棱、通北林區采訪,又與林區“謀面”了。此時的林區,已經不再是“兩危”期間陳舊頹敗、一潭死水的樣子,變得亮亮堂堂、生機盎然了。
二十年間,滄桑巨變,前后猶如兩重天。這變化是如何而來的呢?
探索發展新路
“兩危”使林區陷入困境,但也促使林區人轉變觀念、創新求變。“兩危”期間,林區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鼓勵職工發展林下經濟。
最初,綏棱林區有些林場嘗試過種人參,可沒幾年就發現,在山坡地種參效益雖高,卻會破壞土質。綏棱林業局五四林場遂將其遷至林下種植,較好解決了這個問題。八一林場則選擇了種植返魂草,這種作物隨處可以生長,也不破壞林地。義氣松實驗林場大力發展手工業,出自職工之手的草編、柳編制品遠銷西歐。
2008年,綏棱林業局下崗職工李少森迷上了黑陶制作。綏棱黑陶源于清末,其制陶技藝傳承一度幾近斷絕。李少森刻苦鉆研、不斷實驗,成功復制了黑陶古制法,并探索出全新的現代黑陶工藝體系。他心系林業局經濟振興,一心壯大黑陶產業,使之成為林區新的經濟增長點。2017年,在綏棱林業局的扶持下,李少森成立了集黑陶工藝研發、制作銷售、旅游體驗于一體的綏棱龍彩黑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思路一換天地寬。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林區人發現,圍繞林區的獨特資源和文化積淀,有許多致富路子可走。
挖掘傳統優勢
在市場經濟的洗禮下,林區認清了自身的優勢所在,那就是擁有成熟的產業基礎、市場渠道和技術工人。林區人打開了新視野,開始向自身挖潛。
2007年,通北林業局下崗職工周衛康雇請以前的同事,一起生產牙簽木棒等小產品。由于木材短缺,周衛康聯合做林木產品的同行,從俄羅斯進口木材,同時嘗試替代工藝,上馬塑料棒生產線。如今,周衛康已是通北林區有名的民營企業家,他的衛康棉簽廠產品遠銷東南沿海地區,出口韓日等國。
為引導發展替代型、節約型林木產業,通北林業局加大改革轉制力度,將“小產品、大市場”作為發展戰略,扶持牙簽、棉簽、木棒、火柴等小產品生產企業成長壯大。目前,通北林產工業園區已入駐42家企業,安置勞動力2000余人,其中三星工藝火柴廠的生產規模居亞洲首位。
前些年,很多林區人跑到外地謀生。而如今,不少人在外面轉了一個大圈兒,又轉了回來——因為林區已今非昔比了。通北林業局有限公司雙勝林場職工王繼濤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我出去給別人打工,現在別人來這里給我打工。”王繼濤是2009年返鄉創業的,如今在林下種返魂草,日子越過越紅火。
不僅是流失人口返回故里,還有很多外地人也被吸引到通北落戶。富錦人欒海在北京相繼開了六家東北菜館,頗有資本實力。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通北,立刻被這里的發展環境吸引了,決定在此落戶。他說:“通北生態環境好,營商環境更好。在這里,我看見了綠水青山,也看見了金山銀山。”
涵養厚重文化
實現綠色發展,還需文化帶路。“倉廩實而知禮節”,富起來的林區人開始給自身充電,也著力打造企業文化。
近年來,綏棱林業局有限公司越發重視人文理念與情懷,把打造富足、和諧、文明的新生活作為固基蓄能的長效路徑。2013年,綏棱林區全面實行棚戶區改造,林場職工搬進了“洋樓別墅”。2015年,記錄綏棱林區歷史沿革、風土人情和林區文化的綏林博物館正式開館,為林區旅游增添了新亮點。2017年,綏棱林業局舉辦“六一親子運動會”,并將之打造為一年一度的綏林盛事。同年,綏林文學社在林業局黨委支持下,正式進駐綏林文化宮,幾年來已培養鄉土作家、散文家、朗誦家數十位。2019年,最偏遠的東股流林場用上了自來水,標志著綏棱林業局有限公司自來水改造工程全面完成。
幸福的生活來自創新的實踐,創新的實踐也帶來全新的感悟。林區人經歷了滄海桑田,越發認識到綠水青山的可貴。解除了后顧之憂,他們把心思都投注在林業發展事業上。
在去綏棱林業局有限公司張家灣林場的路上,我遇到兩位護林員。他們一天要巡林8小時,步行20多公里;一年要清林(清除林間灌木和雜樹)2000畝。采訪中,林業工人說出了他們的心聲:“森林是我們的根。我們要把根留住,才能把路走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