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煒
【關鍵詞】生態教育;課程文化;素養可視
生態教育作為文化的產物,其特征是課程文化建構,通過整體的課程框架實施課程規劃,展現課程氣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江蘇省無錫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結合自身優勢,大力推進生態校園建設,以文化行走的姿態彰顯學校辦學特色。
一、生態教育課程文化建設的內涵
生態教育課程文化建設旨在為兒童尋覓發展的可能性。具體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豐富兒童發展的知識儲備。打通學科,橫向貫穿,整合各科生態教育的相關知識,形成廣闊的背景。二是體驗生命成長的多彩經歷。利用資源,創設情境,通過實踐與研究,感悟做中學的探究意義。三是凸顯知行合一的價值追求。課堂與課外相連,認知與實踐融合,提高環保意識,外化為保護行為。四是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在觀察中學會專注,在操作中學習探究,在合作中分享快樂,進一步提升學習力。
二、生態教育課程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課程領域
1.學科基礎型課程。
我們主要在語文、科學學科展開試點,通過凸顯生態教育目標,形成課程的意義之網。一是統整教材。在語文和科學一至六年級教材中選出與生態教育相關的內容作為教學主題,明確教學目標和實踐目標。二是編寫教案。與一般教案不同的是教師備課時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解讀,教學中要體現本學科與生態教育的結合點、資源補充及實踐活動,進行有效拓展。三是建構教學框架。我們從課程定位、課程改造和教學實踐形態三方面對科學課進行重構:課程定位是生態知識普及、生態意識涵養和環保行為落實;課程改造是開放資源,利用豐富的知識背景展開師生間的課堂對話與交流,其間可以引入情境,實驗探究,游戲活動,幫助學生感悟和理解;教學實踐形態則是通過教材與生活內容的整合,進行有效拓展和實踐,“做中學”是科學課的主要特征。
2.綜合拓展型課程。
我們聚焦“敬畏自然、熱愛生命、崇尚科學、保護環境”這一生態目標,梳理活動內容,凝練關鍵主題:綠色、生命、和諧、共融。“綠色”代表青山綠水,是希望和生長的象征;“生命”代表著自然界中一切旺盛的生命力;“和諧”是人與自然和平共處;“共融”代表著我們的行動,親身踐行,體驗感悟,融入大自然。綜合拓展型課程充分利用校本教材,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圍繞這四個關鍵詞,把校本教材分成四個教學單元,根據主題要求,每一單元的學習內容分為三個板塊,知識板塊涉及學段內與學段外,縱向貫穿知識內部;資料積累板塊關注教材內外勾連;實踐活動板塊延伸至校外,活動包括觀察、設計、主動作業等,教學方式采取小組學習共同體和混齡學習共同體,實現差異互補,資源共享,幫助學生形成廣闊的知識背景。
3.主題探究型課程。
我們圍繞“綠色、生命、和諧、共融”四個關鍵詞,形成了低、中、高三個年段的探究主題。如果說綜合拓展型課程是打通知識內部的縱向貫穿的話,那么主題探究型課程則是橫向打通學科,以知識統整的方式進行各科融合貫穿式教學,由此形成了“我和春天的約會”“大美無錫”等一系列研究課題。探究主題從學生中來,都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然后各科教師參與其中,和學生一起討論活動方式。課程實施中學生至少要經歷一次講座、一次參觀、一次觀影、一次實驗,充分參與研究過程。
(二)環境領域
1.室內濕地館。
建造的室內濕地館包括“濕地知多少”、濕地動植物介紹、濕地“錫游記”等內容,讓學生了解濕地的概念、形成、分類以及無錫本土特色的濕地資源。呈現方式不僅有文字、圖片,還有實物標本。
2.室外生態基地。
學校有四處小型的生態基地:一是香草花苑,種植葉菜類、香料類、攀爬類蔬菜和植物,四邊籬笆墻種植了薔薇。二是一米農場,種植茄科類、開花類植物,色彩搭配和諧,錯落有致。三是沙漠樂園,模擬沙漠環境,以組合的方式種植多肉植物,研究植物與氣候變化的關系。四是樹陣廣場,主要種植桂花樹和草本花。學生成立了環保小隊、護綠小組,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養護,同時也用于主題課程的觀察與研究。
(三)資源領域
1.校本教材。
我們組織教師編寫了《今日太湖風色好》生態校本教材。教材的每一單元都由知識普及、拓展篇目和實踐活動三部分組成,以無錫的母親湖太湖為核心,編排了太湖的地理位置、生態系統、濕地資源、人文旅游等欄目,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平臺。
2.互動資源。
我們在校園網上開辟了“生態教育”專欄,內容包括知識集錦、保護動態、校園采風、精彩活動等,及時宣傳生態教育課程推進情況。同時在濕地館內安裝互動電視,包括森林、濕地、海洋三個板塊的操作項目,內容豐富,畫面逼真。在科技長廊上又安裝了與生態教育配套的墻面互動機,內容包括動物的遷徙、動物的眼睛、動物的聽力等,學生學得興致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