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虹
【關鍵詞】教育協同;聯動共育;成長規律
在“家校社三位一體,共育教育新天地”理念下,教育主體不再局限于學校,而是輻射到家庭和社區中。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學校、家庭和社區應凝神聚力,通力協作,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出謀劃策,合力推進。目前,教育人圍繞聯動共育做出很多有益的嘗試,也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建立合作、聯動的運行機制,明確一以貫之的共育隊伍、目標、內容、活動、評價等長效機制的建設任務成為當下迫切需要完成的工作。
一、穩定共建源頭,打造共育運作隊伍
1. 把握標準,嚴格篩選。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從積極參與的報名者中,挑選出工作熱情高、意志力堅定、敢于挑戰困難、有教育情懷的家長和社區工作者加盟,嚴格把控隊伍質量,將后續調整度降為最低值。除此之外,我們還將社區中崗位特征鮮明、專業技能要求高的應聘者列為優先考慮的對象,共同為教育事業獻力獻策。
2. 定期培訓,提高認識。
建校三年多來,我們聘請教育名流、資深專家、一線名師、優秀家長開展“家校共育提升工程”系列活動,進行高位引領、現身說法、交流分享,目前已經組織了30余次的活動,擴大了學校在周邊社區的影響力。培訓活動實行“四定”:定時、定點、定人、定內容,引導家委會和志愿者認識并理解家校共育功能、職責及必備的心理素質和基本技能,提高思想認識、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
3. 輪崗實踐,鍛煉隊伍。
家校社的共育團隊相對比較單純,主要由班級、學校、社區三個層面的“家委會”和“志愿者委員會”來運作,學校引導他們分別從“班級—校級—社區—班級”的角度輪崗,讓他們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處理問題,豐富實踐經驗,整體提升服務質量。
4. 建立檔案,及時評價。
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家長隊伍相對穩定,我們根據人員的服務年限、項目、學時等建檔記錄,設置星級管理制度,每學期末開展“金牌志愿者”“王牌教工”“陽光家長”等評選活動,在閉學儀式上加以表彰,宣揚先進事跡,傳遞正能量,提高家長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新性。近兩年來,評選出的200余名先進個人產生了極大的社會輻射效應,從整體上帶動了共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切實解決了諸多民生需求,在社區中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二、遵循成長規律,完善合育目標體系
作為學校教育的補給力量,家庭和社會承載著很重要的育人功能。學校要將培養目標、活動項目等整體規劃呈現給家長及社區團隊,進行頂層設計、有序安排、分階推進。圍繞身體好、能力強、品質高的“陽光學生”培養目標,學校以人為本,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五個層次逐級設計九年一貫制學校的“‘陽光學生培育目標體系”,讓學生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能力得到相應的培養和鍛煉,促使學生逐漸擁有健康和諧的生命情感和理性進取的生命精神,成為一個積極、自信、真誠、有愛的“陽光學生”。
例如:一年級從生理需求角度出發,擬定了“在家吃早餐,安全又健康”的集“食物·健康·親子”為一體的合育目標。二年級擬定了“少送一百米,言傳又身教”安全需求的合育目標,旨在讓學生掌握“安全出行”的學問與能力。三、四年級從社交角度出發,分別擬定了“早起一問好,回家一擁抱”“請教十分鐘,助學更輕松”的合育目標,旨在引導角色轉化,化解親子之間緊張情緒。五、六年級在第三與第四層次的心理需求區設置“能力緩沖階段”,擬定了“分派家務活,自立培養中”“共讀一本書,幸福全家人”等合育目標,讓學生在看似簡單、重復的勞作中鍛煉基本的勞動技能,在閱讀的實踐、體驗中具備終身發展的能力,為學生在后續學段的需求滿足提供基本的生活力和學習力。七、八年級從初中生“他人認可、成就滿足”的需求出發,擬定了“相處是緣分,互讓解矛盾”“愛戀不是錯,只是不當時”等合育目標,引導學生學會掌控情緒、調整關系,成就自己燦爛的花季。九年級則開始觸摸馬斯洛提出的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擬定了“點亮心中燈,生涯先知覺”的合育目標,合理規劃,備戰未來。
圍繞共同教育的目標,家校社同心協契,將不同年級的培養目標落實到家庭、社區,步調一致,內外合力,形成一個綠色生態鏈,將易于空洞、抽象的道德品質關注點與培養點融入煙火氣息濃厚、豐富多彩的生活圈中,引導師生、父母在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改正錯誤認識,矯正偏差行為,強化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提升道德生活的實踐能力,充分發揮協同育人的教育功效。
三、實施內外聯動,推進合育共建活動
1. 內強素質,推行序列化培訓活動。
學校根據學段培養目標,組織開展專題講座、沙龍、培訓等系列活動,邀請教育專家、企業家、工程總管、管理團隊等專業人士,甚至還邀請了海外博士進行了以青春期學習、職業規劃、朋友交往等為主題的研討與交流活動,有效提升家校社聯動共育團隊的專業能力和素養,促進了學生公民意識、責任擔當意識的形成,保證共育活動的穩定、有序、高效開展。
2. 上下縱橫,踐行聯動化目標活動。
基于上述的“‘陽光學生培育目標體系”,學校系統規劃了“‘陽光學生家校社合育活動實踐體系”,具體為每個年級組每年定期圍繞一個既定目標的主題,開展“1+2”校本實踐活動。學校以一個儀式教育拉開每個年級的德育活動序幕,以兩個傳統節日的主題教育活動相繼推進、落實當年度的德育目標。每個家庭以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為基點,開展對應目標的“一‘節到底”家庭驅動活動。周邊社區從放眼世界的角度,結合兩至三個國際性節日,從現代地球公民的角度去踐行對應的德育目標,開展“二‘法橫貫”的社區協同活動。三者聯動,從一年級滾動至九年級,形成點對點的實踐路線,圈合一條緊湊、一致、合力的教育生態鏈條。
例如:一年級共育活動主題為“相約美食”。學校從“秋收禮”的儀式教育開始,結合“中秋節”“端午節”傳統節日,開展“解密食品”系列活動。家庭驅動以二十四節氣中的任一節氣“暢論食品”。社區則以“世界糧食日”和“世界食品安全日”為契機,開展“秘制美食”的協同活動。三個維度的“美食”話題,重在食物源頭的探究,體驗大自然饋贈的禮物,引發學生親近大自然、敬畏生命的美好情感,進而落實“陽光學生培育目標體系”第一層級健康飲食、夯實親子關系的合育目標。
針對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學校根據“愛戀不是錯,只是不當時”的合育內容,確定了“青春贊歌”的共育主題。活動從9 月份的“日記禮”拉開序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筆記錄長輩和前輩們年輕時的“那點小故事”,搜集、記錄前人生活化的、富有人情味的情感成長故事。學校圍繞傳統“七夕節”“中秋節”,以“圓月”為意象開展“青春小夜曲”主題活動。學生家庭以二十四節氣中的任一節氣為節點,暢談“綻放·果實&節令情”。社區聯動則以世界青年節和五四青年節開展“青春圓舞曲”主題活動。三環聯動旨在引導學生緬懷古今美好的過往,遙想未來,并讓這些已發生的過往來推測未知的事情,幫助學生轉化青春的懵懂情愫。
學校圍繞“‘陽光學生培育目標體系”,每年定時、定主題、定方式有序推進,逐項落實一至九年級對應的育人目標,形成“三環合一”的聯動育人格局。這種踐行體系,不僅培養了學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情趣,還充分展現了家校社廣闊的德育視野、豐富的文化內涵、一以貫之的踐行過程,充分發揮了家校社的協同效應,讓學生在多維度合一的育人格局中,實現自我價值判斷、行為選擇和情感體驗,讓社會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成為一種生活的態度和習慣。除此之外,各班級還開展了一些富有時代氣息或現實意義的主題性活動,在“大一統”的育人目標引導下,實現百花齊放的育人格局。
綜上所述,學校要將《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所明確要求的“思政課一體化”的思想精髓落實到家校社三位一體聯動共育的項目化、序列化活動中,在共育目標設計、隊伍建設打造、活動創新開展上下功夫,探索聯動共育活動新方法,活化德育實踐全過程,形成一條穩定、長期、有效的運行機制鏈條,讓家校社的協同功能得以充分發揮,最終實現協同育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