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杰
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同時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是規劃中國未來發展的一份綱領性文件。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點上的中國,將再次出發,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十四五”規劃是前13個五年計劃(規劃)的歷史延續。習近平總書記說:“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睆男轮袊ㄔO,到改革開放,再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幾代人孜孜以求、接續奮斗,一直通過五年計劃(規劃)鋪就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
“五年計劃(規劃)”,是規劃部署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的基本方式,其任務和內容,主要是對五年和更長時段內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定目標、方向和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已經制定和實施了13個五年計劃(規劃)。其中,從“十一五”開始,將“五年計劃”改成了“五年規劃”。這13個五年計劃(規劃)的實施,清晰和準確地展示了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走過的路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決心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向工業化、現代化的目標前進。20世紀50年代初,根據蘇聯的經驗,設想用15年的時間基本實現工業化,于是制定和實行了1953年至1957年的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作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啟動的第一個中期計劃。
“一五”計劃描畫了新中國發展的第一張藍圖,集中反映了中國人民對新政權的期待和對國家發展的美好愿望。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的各項指標大都超額完成,595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產?!耙晃濉庇媱澥歉母镩_放前完成得最好的五年計劃,“一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
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正式通過由周恩來主持編制的《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但是,八大后,“左”的思想很快發展,“二五”計劃的許多指標不斷修正和大幅度提高,實際上并沒有能付諸實施。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反右傾”運動,造成國民經濟主要比例關系失調,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難。國家經濟建設無法按照“二五”計劃的部署執行,只好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從1961年到1966年,成為沒有五年計劃的空檔期,這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1966年到1970年是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也正是“文化大革命”內亂之時,國民經濟受到很大破壞,1968年國民經濟跌入谷底。但經過各方面的艱苦努力,“三五”計劃期間的主要經濟指標還是完成了計劃。
“四五”計劃還處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經濟形勢隨著政治斗爭而動蕩起伏?!八奈濉庇媱?971年編制。1973年7月進行調整,不少指標有所壓縮。1975年是鄧小平主導大力開展整頓的一年。按照調整后的指標,計劃基本完成。
改革開放后,伴隨著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五年計劃的指導思想、內容和方法都進行了重大改造,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第一,1980年至1985年的“六五”計劃,第一次將“國民經濟計劃”改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用一編的篇幅對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計劃安排,意在促進社會與經濟一同全面發展。
第二,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首先將各種計劃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兩種,將五年計劃逐步改成了指導性計劃,總的是起指導作用而不是強制的指令作用,允許各方面發揮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三,擴大企業和地方的自主權,下放和減少中央特別是計劃委員會的權力。計委主要側重于規劃制定、宏觀調控,而不是干預日常經濟運行的事務。日常經濟運行先由經濟委員會管,后來經濟委員會也撤銷了。計劃委員會最后改名為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第四,計劃制定更加及時,在新的五年計劃時期剛開始之時就制定出完整的五年計劃,得以使兩者同步。從1983年到1986年3月,國家制定并審查通過了1986年至1990年的“七五”計劃,這種及時性在我國經濟發展史和五年計劃史上是第一次。
第五,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定中長期規劃,所定指標總體上是預測性、指導性的。1996年至2000年的“九五”計劃就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定的第一個中長期規劃。
第六,將“計劃”進一步改為“規劃”。2006年至2010年的“十一五”,第一次將“五年計劃”改為了“五年規劃”。到“十三五”,一共已有三個“五年規劃”。
所有這些計劃和規劃,都是逐步向現代化邁進的藍圖。一以貫之的主題,都是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產黨逐步明確提出了現代化的目標和任務。1964年12月,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周恩來正式向世界宣布:“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p>
“文化大革命”的發生,打斷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拉大了與世界的距離。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全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明確指出我們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搞現代化建設。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開始了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改革開放以來的所有這些計劃和規劃,即使有的在實施中遇到過種種困難和波折,但都圓滿完成了預定任務。通過這些計劃和規劃的實施,“三步走”的戰略一步步得以實現,中國的綜合國力一步步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一步步提高。
為什么五年規劃問題要由黨的中央全會來研究?而研究的又只是建議,而不是規劃本身呢?
“五年計劃”是黨和國家規劃部署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由于五年計劃(規劃)關系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決定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因此,領導制定五年計劃(規劃)就始終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一項戰略性任務。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所有五年計劃(規劃),都是在中共中央統一領導下制定的。程序上,一般是由中共中央領導制定,提出草案或建議,然后由全國人大會議審議通過。至于中共中央以什么方式討論通過,在不同歷史時期有所不同,總體上大同小異。
例如,“一五”計劃草案是1955年3月由黨的全國代表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過的?!蛾P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是1956年9月由黨的八大正式通過的。
改革開放后,1986年至1990年的“七五”計劃,是由十二屆四中全會原則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交1985年9月黨的全國代表會議審議通過,然后再由六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準的?!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是1990年12月十三屆七中全會審議通過,然后提交1991年3月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
到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1995年至2000年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然后于1996年3月由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這個計劃和綱要。此后,每屆中央的五中全會的主要議程,都是審議通過關于五年計劃的建議。這次《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是依循慣例,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
為什么自十四屆五中全會以來,黨的歷屆五中全會都將審議中共中央關于五年計劃(規劃)的建議列入議程?這是由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和中央全會的日益規范化決定的。
從“三五”時期開始,每個年代即每10年都要制定和實施兩個五年計劃(規劃),且都從逢一、逢六的年份開始執行。每個五年計劃(規劃)必須經全國人大會議審議批準。改革開放前,五年計劃制定的時間不夠及時,審議通過的時間也就不很規范。但改革開放后,五年計劃(規劃)都是在開始執行之年就制定完成并且審議通過。作為制定和通過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中央全會的召開時間和議題設置也日益規范化。五年計劃(規劃)通常都要在全國人大換屆和審議五年規劃的前一年,由中央全會審議和提出建議。這個全會,有時是四中全會,有時是七中全會。但自1995年以來,按照日益規范化的工作安排,都是五中全會。所以,五中全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五年規劃的建議。這也就成了一個慣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的黨中央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由于五年規劃集中代表著黨和國家在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方向、戰略部署、政策舉措、主要工作,因此,加強對五年規劃制定和實施工作的領導,是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的重要內容和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制定規劃《建議》。文件起草組由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李克強、王滬寧、韓正同志擔任副組長。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主持召開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三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兩次起草組會議,研究審議規劃《建議》稿的總體框架、基本思路、指導原則和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很多重要的批示指示,為規劃《建議》稿的起草把握大方向、確定大思路、提出大戰略。
所以,由黨中央領導制定五年規劃,由中央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也體現了黨和國家工作的規范化水平。
但是,黨的中央全會通過的并不是五年計劃(規劃)本身,而是關于制定五年計劃(規劃)的建議。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比珖嗣翊泶髸婪ㄐ惺沟穆殭嘀唬恰皩彶楹团鷾蕠窠洕蜕鐣l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卑凑諔椃ê头傻囊幎?,五年計劃(規劃)必須履行規范的法律程序,由全國人大批準。習近平總書記說:“黨中央的建議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戰略的?!彼?,根據中央全會的建議,黨中央、國務院將領導制定完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規劃),然后正式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同時征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意見,最后由全國人大會議表決通過。這一法律程序,既堅持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又堅持了依法治國的方略,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憲法原則。
建設現代化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實事求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所以,1987年4月,鄧小平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構想。據此,十三大正式確定了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實現溫飽;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再翻一番,達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三步走”發展戰略,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具體化為切實可行的步驟。按照“三步走”戰略,國家在改革發展的路上不斷前進,首先在1987年提前三年實現了第一步翻一番的目標。1995年,又提前五年實現了翻兩番的目標。到20世紀末,整體上進入了小康社會。
隨著21世紀即將到來,為了把第三步即21世紀前50年的任務目標再細化,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了新的小“三步走”戰略,即到20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2020年,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經過將近20年的努力,新世紀前兩步的目標又即將實現。所以,2017年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規劃了從2020年到21世紀中葉總共30年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主要是將30年分成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1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一個新的“兩步走”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是為未來30多年中國發展構畫的宏偉藍圖。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也就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匯點。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收官之年;再往前進入2021年,將成為“兩步走”戰略安排的起步之年,也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向著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戰略目標前進的開局之年,或者說,是奔向第二個百年戰略目標的出發之年。
從五年規劃來說,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完成“十三五”規劃的決戰之年、驗收之年、總結之年。2021年,則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四五”規劃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啟航”規劃?!笆奈濉睍r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以開始實行“十四五”規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新時代的新發展階段。
因此,我們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歷史交匯點上的一次重要會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十九屆五中全會成為了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間節點。一頭接續即將揮就的百年史詩,一頭開啟第二個百年的恢弘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建議稿的說明中說:“建議稿起草的總體考慮是,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綜合考慮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緊緊抓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世界激烈動蕩、急速變化的形勢下,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確認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所有這些分析判斷,都反映了我們黨的戰略定力,為我們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指明了方向,
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2035年目標、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為中國的長遠發展擘畫了一幅繼續前進的新設計、新藍圖、新愿景。
“十四五”規劃不是孤立的規劃,而是向2035年目標邁進的規劃,是到2035年3個五年規劃中的第一個規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15年的時間和3個五年規劃。“十四五”規劃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啟航”規劃。因此,在制定“十四五”規劃的同時,對未來15年的發展任務和目標統一構畫,對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展望,有助于明確前進方向,凝聚社會共識,把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銜接協調統一起來,增強戰略一致性。保證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向2035年的目標邁進,既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
2035年的目標是基本實現現代化,2049年的目標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了第一步目標才能更好地向第二步目標前進。實現2035年的目標,實際上將“三步走”戰略第三步目標的實現提前了15年。這從中國迄今發展的態勢來說,是可行的、能夠實現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到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這將是又一個偉大的勝利。實現了2035年的目標,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奮斗目標就將勝利在望了。
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因此,十九屆五中全會宣布:“‘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p>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歷史性的成就,也是一個歷史性的飛躍。那么,再往前走,我們的目標和任務是什么呢,那就是繼續實現到2035年和2049年的兩個戰略目標。一個是基本實現現代化,一個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就意味著,今后的任務將發生一個重大的改變,不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是進一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因此,全會將原先使用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成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將原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表述,改成了“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是順理成章的調整和改變。
規劃《建議》的邏輯主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要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規劃《建議》的核心要義體現在提出或進一步強調了三個“新”。一是新發展階段,二是新發展理念,三是新發展格局。
所謂新發展階段,就是以實施“十四五”規劃為標志,我國將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這是實現新的更大發展的關鍵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薄斑M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p>
新發展階段要實現2035年和2049年的兩個戰略目標。2035年是基本實現現代化,2049年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就意味著,今后的任務將發生一個重大的改變,不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是進一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14條治國方略之一。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規劃《建議》把堅持新發展理念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強調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規劃《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建議》的分論部分總體上都是按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來組織的,分領域闡述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
新發展格局,就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比珪嫿ㄒ試鴥却笱h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出戰略部署,明確了主攻方向和重要著力點,要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國內經濟的單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地位的下降。
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實踐運用。這是長期戰略,不是權宜之計。習近平總書記說:推動形成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又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