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舉國歡慶日,恰逢團圓時。今年的國慶,正趕上中秋。10月1 日這一天,既是國慶節,又是中秋節。這不僅是一個難得的8天超長黃金周,而且“家慶”連著“國慶”,“月圓”伴著“團圓”。千家萬戶,千山萬水,都應該共同舉杯,同慶國慶,共樂中秋。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和季月。因此秋季的第二個月八月,也叫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處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稱這一天為“中秋”。中秋節起于唐朝,盛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國慶”一詞,最早見于西晉。當時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曾經記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在中國古代,多把皇帝即位和誕辰稱為“國慶”。但那時的“國慶”,與平民百姓關系不大。到近代,通常把國家獨立或建國的紀念日,稱為“國慶”。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確定這一天為中國的國慶節。
中秋之樂,樂的是團圓。但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又有幾家中秋能夠團圓?要不,李白不會“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不會“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白居易不會“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蘇東坡不會“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現在可好了,哪怕你在天南地北,乘上飛機,坐上高鐵,“千里江陵”,也可“一日而還”。
國慶之樂,樂的是發展。祖國不僅是一個民族的形象,也是一個民族的尊嚴。想當年,“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有多少外國列強,拿我們不當人看。而如今,“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這些話,代表了我們的向往,也代表了我們的力量。中國人的主權和尊嚴,再也不容任何人侵犯。
人民離不開祖國。如果說祖國是一棵樹,我們就是這棵樹上的枝葉;如果說祖國是一輛車,我們就是這輛車上的乘客;如果說祖國是一本書,我們就是這本書上的文字;如果說祖國是一幅畫,我們就是這幅畫上的景色。祖國繁榮我們才能幸福,祖國富強我們才能快樂。
祖國也離不開人民。從南方到北方,從城市到鄉村,從工人到農民,從學生到商人,誰不盼望過上好日子,而14億人的追求融匯在一起,就將形成一種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巨大力量。眾志成城振興祖國,萬眾一心開創未來。
中秋的團圓,是民族精神的傳承;國慶的歡歌,是繼續前進的號角。神州奮起,才能江山不老;山河壯麗,才能祖國常興。
我們舉杯,那是因為高興,高興祖國正在富強;我們舉杯,那是因為慶賀,慶賀10月又結碩果;我們舉杯,那是一聲問候,問候56個民族的每一個兒女;我們舉杯,那是一聲祝福,祝福960萬平方公里的每一條江河;我們舉杯,那是準備奮進,把又一個生日當作又一個起點;我們舉杯,那是準備高歌,把又一首新歌獻給又一次拼搏。
10月的酒,是詩情的化身,胸臆的結晶,沁脾的芬芳,壯威的佳釀。不管你在長江、在長城、在黃山、在黃河、在城市、在鄉村、在天涯海角、在四海邊疆,此時此刻,都請端起酒來,為了我們的未來,為了幸福的生活,為祖國干杯,與江山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