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恩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美國海軍在夏威夷的軍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美國隨即向日本宣戰。由于在1940年9月,德國、日本和意大利三國曾經簽署過《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保證任何一方受到目前還沒有參與戰爭的一國攻擊時,其他兩國要動用一切手段進行援助,所以,在美國向日本宣戰之后不久,意大利和德國都向美國宣戰了。然而,在當時德國高層內部,對于向美國宣戰有著不同意見。比如。一位德國外交官就公開表示,德國沒有必要向美國宣戰,因為日本并不是受到美國的主動進攻。而且,德國在進攻蘇聯的時候,日本并沒有夾擊蘇聯,配合德國。最關鍵的是,美國擁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比如,在1940年時,美國的鋼鐵生產能力是6700多萬噸,而德國則不到3000萬噸。如果德國要強行和美國開戰,以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恐怕德國在戰場上是支撐不了多長時間的。
既然如此,希特勒為什么還要向美國宣戰呢?首先是因為當時,德、美的關系已經不斷惡化。當時美國接連向英國提供戰略物資,這大大增加了德國對英國作戰的難度。在正式宣戰之前,雙方海軍在大西洋上早就摩擦不斷,正式的開戰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其次是當時德國在蘇聯戰場上步履維艱,這讓希特勒在國內輿論上有些被動,他希望以向美國宣戰來擺脫這種輿論局面。要知道,在一戰時期,正是因為美國加入協約國集團,才加速了德國的戰敗,德國人對此仍記憶猶新并耿耿于懷。
至于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所帶來的戰爭壓力,希特勒認為并不需要太過顧忌。他認為在向美國宣戰之后,美國將會被迫兩線作戰,如此一來,大量人力將會被抽調投放到戰場上去,留在工廠中的人將會大量減少,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必將大受影響。比如,當時各國海軍都需要大量的光學儀器,而光學儀器的生產工藝非常復雜,培養一個合格的工人.至少需要7年時間,所以當時美國的光學儀器工人待遇非常好,但即便如此。美國仍然需要從法國進口大量的光學儀器。一旦開打,美國光學儀器行業的熟練工會更加缺乏,而法國這個時候已經被德國控制了。照此推論,美國的艦隊將無法形成更強的戰斗力。希特勒認為,其他行業情況應該與此類似。等到美國人能夠抽出手來培養出大量的熟練工人之時,恐怕這地球已經是他希特勒的了。
然而,一個叫弗雷德里克·泰羅(1856—1915)的工程師讓希特勒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很快,企業規模迅速擴大,但由于生產混亂,勞資關系緊張,工人“磨洋工”現象大量存在。導致企業生產效率低下。泰羅經過考察分析后認為,企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門缺乏合理的工作定額,工人缺乏科學指導。因此他主張將工人生產流程科學化、標準化,從而大大提高生產的效率。他的這種做法后來被稱為“泰羅制”。
泰羅制的基本原則和具體做法是:對工人在勞動中的機械動作進行科學分析,研究出最經濟、最有效率的所謂“標準操作方法”,嚴格地挑選和訓練工人.按照勞動特點提出對工人的要求,定出生產規程及勞動定額:實行差別工資制,不同標準使用不同工資率,達到標準者獎,未達到標準者罰,實行職能式管理,等等。因此“泰羅制”在培訓工人的時候,將工作分解成一個一個前后相連的動作,這些動作既標準又簡單,操作性極強,即便是一個新手,經過培訓之后,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一名熟練工。
泰羅的這套做法研究出來之后,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廣,但是爭議非常大,工人們認為這套做法簡直就是敲骨吸髓,是現代的奴隸制,企業主也不敢隨意采用。因為擔心引起工人罷工。
然而,戰爭的壓力使得大家不得不暫時放棄了爭論,轉而采用這套效率極高的制度。美國運用“泰羅制”,在短期內就培養出了大量的熟練工人,確保了美國各行各業強大的生產能力,為戰爭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打擊之下,法西斯勢力不斷走向窮途末路。對此,“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羅是有功勞的。
(責任編輯:葉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