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在各種交流碰撞里豐富內涵
“工作室這一群人都是在管理崗位中有想法、有思想、有思考的,當然也會有很多的困惑,因為這樣的困惑,大家在一起碰撞,互相學習,互相取經,在這個過程中補充靈感,然后帶動本身的發展。”采訪中,說起自己的體會,張霞感觸地談道。她告訴我們,加入工作室后的榮譽感和觸動感都是成倍地增加。一路走來,跟著段麗英校長從市級工作室到省級工作室,再到國家級工作室,張霞也從曾經只是做好手中的工作,到后來從內心中想對教育、對教學、對學生、對學校有所貢獻,再漸漸認識到,學校辦學不是只干一件件零散的事情,必須有一個辦學理念、辦學思想來統領整個學校的發展……“思想引領,是最大的感觸。”張霞說,“也許曾經想的只是學生學習成績提高,學生行為習慣要教導好,‘立德樹人的育人方式仿佛離自己太遙遠。但跟隨工作室走到現在,更能夠體會國家層面的政策,會思考國家制定政策的背景,在這個背景下,我們該怎么把它更好地與學校教學管理相結合,不再覺得只是純粹的理念。”
由于工作室面向整個貴州省,成員也分布在省內各個地區,眼光不再僅僅局限于貴陽二中這一個圍墻之中,接觸的學校多了起來,看到的教育也越來越寬廣。在與各個學校的各種交流碰撞里面,“喚醒·陪伴·引領”的理念,也在逐漸豐富它的內涵。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任職在貴陽二中,時常待在段麗英校長身邊,張霞表示:“越來越能感受和體驗到無論是教育還是工作室,我們都不能關起門來只想自己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種輻射和引領,無論是精神、活動還是行動,最重要的是把思想傳遞開去,對于我來說,這是一件正能量滿滿的事。”
工作室在一步步的向前,大家的認識也在一步步的提高。
曾擁:是改變,是成長,也是提升
2017年,曾擁被任命為貴陽二中的副校長,同時加入了段麗英名校長工作室。曾擁坦言道:“從中層干部到副校長,雖然同樣都是負責德育工作,但對德育的理解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從思想理念到管理模式、思考方式都是全新的。在工作室中,得到了很多理論上的培訓,更新了管理模式的概念,對辦學有了自己的理解,在這些理解之下再去看待德育工作,又有了和以前不一樣的認識。”
在工作室“喚醒·陪伴·引領”理念的引導下,曾擁開始從頭梳理學校的整個德育體系,與學校團隊一起形成了1+4+N的育人模式。在德智體美勞五育共舉的要求下,學校的評價不僅僅是考試分數,還提倡學生的全面發展。2019年,學校獲得了由教育部頒發的全國籃球特色學校的稱號。而學生最大的改變,是思維的創新性和自主性增強了,不再完全依賴于老師的要求和規定。
在個人成長方面,曾擁說,“段校特別敢于放手,給了我們很多平臺讓我們自我成長。”從一個在大型論壇上發言,緊張到活動開始前不停上廁所,發言的稿子提前老早就一字一句寫好,直到發言前,還在琢磨這句話好不好,那句話合不合適。到如今,能自如地站在臺上,只需在腦子里打個大致的提綱便能滔滔不絕地說上幾個小時。“所以這幾年,我自己都能感覺到自己的快速成長。”曾擁表示,工作室帶給他更多與優秀教育者接觸的機會,有更多的前輩給他帶來幫助和指導。“在很多交流中,老師和校長們講出的理念,有些是你完全沒有想過或者是根本沒有接觸過的。”“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各有各的花期,各有各的芬芳,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陽光。”這句話曾擁一直記得,并仔細地記在筆記本開頭的第一頁。那天的講座讓曾擁深刻理解到了成長的意義,它是兩個重要的方面,不能只看成長的結果,而忽略過程。因為是負責德育工作,對于曾擁來說,這也許有更深刻的含義,“德育不應該是只為成績提高做服務。”這句話,也讓他對整個學校的德育管理體系和管理思路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周靜:跟隨腳步,期待開花結果
貴陽八中和貴陽二中只相隔幾公里的距離,都是二類高中,是教育局直屬的兄弟學校。這些年,段麗英帶領貴陽二中的前進步子,周靜是看在眼中的,她說:“我覺得思想觀念是一個人生活和工作的發動機,如果思想觀念發生了顛覆性的飛躍和變化,那么他的工作狀態、精神面貌、情緒狀況都會變化,會更自信,更充實,也更快樂。段麗英校長的追求,也是整個貴陽二中,乃至整個工作室的共同追求,在這樣的一個人的帶領和引領下,大家都正朝著這樣一個方向在不斷努力和前進。”
貴陽八中,是一所在八九十年代非常輝煌的學校,學校曾經多年保持著貴州省高考總分第一名的成績,出現過文、理科狀元……但由于各種因素,學校一度處于發展受阻的狀況,跟隨著段校的腳步,周靜進入了貴州省二期名校長培訓班學習,在華東師大教育部培訓中心、指導老師和專家們的引領下,為學校凝練出“教育:洞見心的光明”的教育理念。她說:“我是學物理的,沒有文科校長那么多的詩意和浪漫,就借用了物理學的能量這個概念,學校的每一門課程,每一次活動,遇見每一位老師,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滿滿的能量體,在我們相遇的每一個瞬間,我們都有著一種能量的相互賦予。學校里組織的活動課程,都是我們相遇的機會,在這些機會中,期待著這些活動和相遇成為助力賦能的關鍵事件,每一個人都是對方的關鍵人物,關鍵事件越多,關鍵人物越多,學生們的成長概率就越高,機會就越大,成長才成為了高概率的事件。”
目前,周靜正結合學校的具體狀況,把這個教育思想轉化為學校的辦學思想,正在落地生根。“期待著將來能夠開花結果。”周靜笑著說。學校精神的傳承,不僅僅是學子的更迭,也不僅僅是簡單的時間延續,它是學校辦學精神和文化的傳遞,它代表著國家在對一代代一屆屆的學子進行著教育,學校便是這種傳統代代相傳的載體。
王選進:不謀而合的教育理念
學校原名叫六枝礦務局第一中學,是一所因“三線建設”而建起的學校,創建于1965年。55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三線人用他們自身的學識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引領著六枝特區的教育,引領著一批又一批的老師,去喚醒老師的良知和學生對學習的內驅力。“所以,我們學校的歷史和‘喚醒·陪伴·引領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王選進笑著說。于是,他把該理念應用到了學校,結合學校的現實狀況,提煉了“幸福教育”的辦學理念,希望通過“喚醒·陪伴·引領”,讓孩子在高中能享受到好的教育,讓他們當前有快樂,未來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