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艷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課程,它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自然、社會、自我。要想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質量,教師需要準備便于操作、易于落實的教學內容,解決生活和發展需要的問題,讓學生的學習能力真正得到有效提升。
一、生活為源,著力豐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
2017版《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核心著眼于學習方式的轉變,通過研究性學習、服務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實踐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認知、合作、創新等能力。為此,我們可以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抓“綜合”,借“活動”,從生活中尋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形成強烈的學習欲望。
我校為農村小學,自2016年起,針對學生在自然、社會、生活方面的認識局限性和動手能力不足等問題,從學生每天要吃的蔬菜種植入手,在校門口開墾了12塊土地,開辟成種植實踐基地,起名“百菜園”,把課堂教學和勞動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體驗種植的過程和樂趣,在實踐中增強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二、探究為要,科學優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形態
江蘇省編有教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手冊》,它是教師組織活動時的參照,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變通使用。例如“我是環保宣傳員”這一主題,城市學生可能會討論垃圾分類實施,而農村學生更熟悉的是秸稈焚燒。教師在活動主題開發、活動內容選擇時,應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重視學生的發展需求,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又如“帶著問題去春(秋)游”,我校四年級學生的活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學生們了解到黃豆的歷史悠久,長達4700年,甚至推動了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也明白了黃豆的營養價值極高,有“植物肉”“綠色牛乳”的美稱,能降血脂、降血糖、健腦、防癌,還能提升免疫力、美白肌膚。(以手抄報、繪畫等形式表現)第二階段提出想要研究的多個問題——黃豆的生長習性、生產地區分布、生長與氣候的關系、市場銷售情況、食用方法以及其他用途,例如如何發豆芽、轉基因黃豆的鑒別等,在分組探究之后展示多種多樣的研究成果。
三、兒童為本,統籌規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
如果一味給課程做加法,此課程勢必會造成學生、家長和教師的負擔。我校為全國STEM項目種子學校、江蘇省陶研實驗學校、南通市情境教育實驗學校,如果把這些研究項目都分給教師們,他們會無所適從。整體思考討論之后,我們確定了12個月的主題——感恩、愛國、勤奮、自信、自省、規則、公益、自然、勤勞、活力、自律、實踐。安排班級文化布置、升旗儀式、讀書分享、班隊活動、班級對抗賽等,對應開發系列化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在希望的田野上(春)、我是創業小達人(夏)、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秋)、我是生活小能手(冬),社會與自然兩兩呼應。例如冬季“購物”課程,學生們在語文課上認識商品標價簽、外包裝,學習如何介紹、如何詢問、如何商量、如何建議,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學習如何砍價;品德課上,學習科學設計購物路線、如何選商品、如何辨別真假貨;信息課上,逛淘寶、逛當當、看銷量、看信譽、看評價、模擬購物……這樣多學科聯動,讓低年級“認識商品”、中年級“選擇商品”、高年級“辨別商品”,真真切切感受到“購物是門學問”。
在幾年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們在每月的主題活動中都表現得特別積極。活動不但提高了學生參與實踐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同學之間的情誼,提升了他們合作、探究的能力,讓他們感受童年的快樂。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提升兒童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在小學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此項課程的管理,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依托社區資源,拓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同時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采用主題架構、活動體驗、學科聯動等方式,綻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生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