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芳
筆記,《現代漢語詞典》里列有3個解釋條目,本文取第3條:“一種以隨筆記錄為主的著作體裁,多由分條的短篇匯集而成。”在一般教師都有的筆記如備課筆記、聽課筆記、課后反思筆記、讀后感筆記、教育生活筆記等的基礎上,語文教師還要有一種十分重要的筆記——作文教學筆記。
然而,95%以上的語文教師卻拿不出作文教學筆記,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水平普遍不高、學生作文寫作質量普遍不理想。我在研讀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棟生的《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二集》后,更加堅定了教師需要教學筆記這個觀點。
《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分為四輯:第一輯,激發學生對作文的愛;第二輯,邊教邊改;第三輯,聽說讀寫,關鍵在“想”;第四輯,作文與思維品質。《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二集》分為三輯:第一輯,作文課反思;第二輯,發現與趣味;第三輯,新路與常識。這兩本著作在草根性、思想性、生活性上引發了我的共鳴。
一、草根性
小草因緊貼大地而鮮活,同理,教學因扎根于課堂、彈撥到學生的心弦而精彩、有效。
瀏覽了這兩本著作的七輯小標題后,我清晰地看到了王棟生老師作文教學的思想和基本方法。作文的主陣地在課堂,作文課的關鍵是讓學生的“情”動起來。學生的“情”動了,“辭”就發了,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思想性
粗讀這兩本著作,我發現這幾乎都是作文教學以后的真真切切的反思,而不是如今最流行的可以讓一線語文教師直接照搬照抄到備課本上用來應付檢查的教案。
這兩本著作有大膽的設想、可貴的嘗試、寶貴的經驗、遺憾的教訓、理想的成效、改進的策略……并沒有什么晦澀的理論、難懂的術語,全部教學都是以生為本而展開,文字樸實。作文課堂上幾乎沒有花里胡哨的課件,教師憑著一張嘴,使著一支粉筆,引導學生向自己的生活之源、選材之法、表達之策漫溯。細細品味王老師每一堂作文課的設計理念、作文內容、教學方法、習作物化,可以明顯感受到他的作文教學匠心獨運、與眾不同,有的簡直令人拍案叫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表達是愉悅的,情感是真摯的,作文質量也普遍是上乘的。
一次,筆者與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高林生閑聊,其間高老師的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一切改革的關鍵在于思想的改變,思想改變了,方法自然而然會有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二集》是兩本關于作文教學極其珍貴的思想之作,是兩本潛心研究作文教學的心血之作。
三、生活性
人有兩雙眼睛,一雙是外在的眼睛,一雙是內在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見的是事物的表象,內在的眼睛看見的是事物的意義。同樣,人有兩種生活,一種是外在的生活,一種是內在的生活。外在的生活大多表現為一個人的社會生活,內在的生活大多表現為一個人的精神生活。
語文教師應養成每天閱讀、寫作的習慣,過好這個內在生活,從而感染、熏染學生,引領學生保持這個好習慣。這樣一來,即使這位學生的人生并不十分出彩,但至少也是一位不錯的好公民。王棟生老師深諳此道,在每次作文教學之后,根據學生的作文情況,及時記錄,既“報喜”又“報憂”,更是在理性的反思后寫下日后改進的策略。
每次學生習作之后,寫下或長或短的“筆記”,已成為王棟生老師教育生活的重要內容。王老師勤寫作文教學筆記,他的作文課越上越好,學生越來越會寫作文,這形成了一種師生作文教學的良性循環,作文教學由此進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經常說作文真難教的教師,請問你有寫過作文教學筆記嗎?如果沒有,不妨也像王棟生老師一樣寫寫作文教學筆記。請你堅信,任何事情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當你的作文教學筆記寫到一定數量的時候,你的作文教學也一定會進入陽光明媚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