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航
摘 要: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至今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意義,幫助人們可以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傳統文化已經涉及各個領域,在教育學中被廣泛引用,本文將圍繞傳統文化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的嵌入與創新為話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傳統文化 教育專業 創新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9.032
中華傳統文化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的文化積淀,具有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古人遺留下來的精神遺產,在教育專業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的范圍較廣,內容涵蓋面廣,源遠流長,其中包括文化、習俗、服飾、節日等。先人曾經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在當今社會也同樣適用。如今各國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競爭了,還包括文化的競爭,中華傳統文化孕育千年,在世界的舞臺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教育專業開展工作的時候,應該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體現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
一、傳統文化的概念
作為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講,有責任和義務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那么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呢?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內涵是什么。其實,傳統文化的范圍較為廣泛,其中包括文字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等,可以說傳統文化涵蓋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可以對傳統文化進行分類歸納,便于教育專業的學生和老師可以更加了解傳統文化。大部分的人會認為,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就是代表著知識分子,只要讀的書夠多,就證明這個人是有文化的。從狹義上來講,傳統文化也是藝術的一部分,從民間的角度來說,吃喝拉撒也是文化,農村的雞飛狗跳也是文化,甚至就連驢叫也屬于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根據這些僅僅對傳統文化下定義,顯然是不太現實的。其實,傳統文化蘊含在生活之中。吃飯的時候要使用的筷子,也屬于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飲食文化和西方的飲食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在吃飯的時候,作為中國人要使用筷子,筷子里面的說法也是很多的。筷子的基本形狀是上寬下圓,方形的手持部分不利于轉動,可以避免因筷子隨便轉動而掉落食物,圓形的夾物部分方便撥動食物,便于人們夾菜,想不到一雙筷子其中蘊含了這么多的文化知識。生活中有很多和傳統文化有關系的事物,只要人們認真發現,就可以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意義,例如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習教育專業的人們來說,應該再熟悉不過了,傳統的由來和習俗是需要了解的,這樣可以更加理解傳統文化的概念,加深對傳統文化的印象,提高教育專業的權威性。
二、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在教育領域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然而社會不斷變化發展,科技技術不斷提高,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各種信息可以通過網絡手段傳播,淡化了傳統文化的意義。學習傳統文化就是要讓人們繼承這筆精神遺產,傳統文化具有中國特色,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應該將凝聚力匯集起來,使得傳統文化可以更加昌盛。
傳統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征,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應該靜下心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可以屹立在世界的舞臺上,正是因為具有傳統文化的根基,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育專業當中,可以讓傳統文化達到教育的目的,不忘初心,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和意義。
三、當前傳統文化面臨的處境
傳統文化雖說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表現在:第一,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教育專業學習知識的時候,僅僅是對基本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并沒有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即使是涉及了傳統文化,也只是蜻蜓點水,并沒有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當前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在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時候,會有一些不良信息充斥著人們的眼球,很多封建迷信應運而生,但同時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也被失傳了,因此,要重視傳統文化,加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第二,缺少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傳統文化需要繼承和發揚,但是很少的人會主動弘揚傳統文化。甚至會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出現,應該利用較為新穎的方式,使得教育專業的學習可以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前幾年特別流行的一首歌叫《生僻字》,里面涉及了很多的生僻字,漢字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學習和了解,而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將西方語言作為學習的重點內容,是對傳統文化權威性的挑戰。
四、學前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嵌入與創新
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在開展教育活動的時候,應該做好基礎教育工作,這也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轉折點,教育在傳統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在嵌入傳統文化的時候,需要做好基礎工作,創新教學模式。打破以往的教學方式,不能采用填鴨式強行灌輸給學生,否則會適得其反,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要立足于興趣開展教學工作,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可以讓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與此同時,還需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便于傳統文化的嵌入。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做游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可以利用丟手絹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圍成一個圈,在進行游戲之前,老師可以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到知識:手絹是用什么做成的?使用了什么布料?適當講解一些傳統文化知識,可以將絲綢之路的內容講授給學生聽,老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最喜歡的節日是什么,這個節日的習俗是什么,以及節日的由來。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使得學生可以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2.要適當調整教學方式
學生的成長環境和興趣愛好存在很大差異性,老師可以利用哲學的觀點,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課程內容調整授課方式,要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傳統文化,從而提高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
3.和家長做好配合
學生在學校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長,老師需要利用好這個陣地。與此同時,老師還要與學生家長進行配合,和家長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教育不僅僅是存在校園之中,還要體現在課外時間內,需要老師平時和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家長進行交流,讓家長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家長緊密配合,使得家長意識到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4.日常培養
雖說課堂上是學生主要的學習時間,但是僅僅依靠課堂上的時間,是不能夠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的。因此,老師需要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日常熏陶,讓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里,強化自己的學習能力,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課外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學習意義。與此同時,老師還可以給學生講一些寓言故事,讓學生可以在故事之中,學習到一些哲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得學生可以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和集體意識。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可以保持傳統文化的新鮮感,讓傳統文化歷久彌新。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以此來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學生可以牢記中華傳統,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甘小忠《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探討》,《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年第7期。
[2] 簡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探討》,《西部素質教育》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