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中央根據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條件出現的新變化而做出的一個新的重大判斷。
高質量發展是應對國際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根本出路。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與此同時,我國經濟仍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從宏觀看,就是要不存在重大結構性失衡,正常的產業循環、市場循環和經濟社會循環得以順暢進行;產業和技術前沿邊界能夠持續向前推進,經濟增長的效率源泉主要來自于創新;資源和環境的負外部性盡可能低;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公平合理;經濟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上能守住底線;發展戰略、經濟政策和宏觀調控主要服從于推進高質量發展這一目標。從中觀看,就是要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保持一個動態均衡并不斷優化升級的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地區、行業的協同和一體化發展程度較高,生產要素的錯配而帶來的效率損失控制在較低水平;建立起一個能夠不斷滿足國內最終消費需求的高水平供給體系。從微觀看,就是要創造一個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和激勵相容的營商環境,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使市場真正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一切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高質量發展,就是要發揮好我國發展多方面的優勢和條件。應該看到,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一是我國擁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規模龐大、供求多元、創新活躍、拉動力強的內需市場。二是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加之需求多元和廣闊市場空間有利于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經濟更具活力。三是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已逐步從過去依賴較大規模的出口轉向以國內有效投資和消費為主,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四是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發展呈現穩定轉好態勢,并形成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等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和條件進一步凸顯。
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需要在戰略規劃、政策制定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和創新,一切戰略和政策的出發點都必須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既是抽象的,更是具體的,要始終堅持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高質量發展需要提高供給體系質量,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要始終堅持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主線。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要始終堅持把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要始終堅持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
(摘自《經濟日報》2020年10月21日第03版,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