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紅
(保定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河北 保定 071000)
《規劃》的第四篇從三個方面的內容提出了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對如何快速發展我國農業實行現代化做出了詳細的規劃,促進我國農業更快地步入現代化的進程。《規劃》中強調要保障農業發展的質量,建立專業化的農業品牌,強化農業的結構,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推動農業發展更加高效的發展,確保農副產品的質量安全,提升農業的創新能力,提高農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保障我國農業更高品質的發展,保證國民的基本糧食生產之外,也提升我國農業的國際地位。
糧食是農業生產的根本,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基本要求。建設健全的糧食安全保障機制也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步驟。為確保我國糧食的命脈緊握于國人的自己的手中,要確保國家糧食的安全,并且能持續有效地提供供應,保證國人有飯吃。在《規劃》中,明確指出了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部署,并且提出了具體的保障措施。
為了能更好的保障我國糧食生產的產能和質量,《規劃》中提出了要進一步對中央儲備糧的管理制度進行改革,科學地制定合理的糧食儲備,保障我國糧食的市場供應量。對于我國來講,由于人口眾多,糧食的需求量比較高,需要對我國糧食總量進行合理的規劃,重點規劃谷物糧食,確保谷物糧食的產量能滿足我國國民的需求。另外,除了制定科學合理的糧食儲備之外,還要加強中央儲備糧的監督管理體系建設,促進中央和地方這兩個糧食儲備相互配合,加強合作,協調處理好糧食儲備的管理。動員新型的經營主體和加工流通企業自主進行糧食儲備,對糧食進行合理科學的經營,適當地緩解中央的糧食儲備。對糧食安全的保障,可實行省長責任制,把糧食安全的責任細分下去,讓各省各自承擔責任,建立并完善考核體系,對糧食的安全進行監督管理,強化責任的重要性,落實責任制,確保糧食質量的生產安全。除了確保糧食的生產安全之外,還要建設糧食安全保障的調控和應急措施,加強對糧食的運輸能力,建設健全的物流運輸網,合理規劃糧食的主要運輸路線,加大力度建設主要的糧食運輸港口和加強鐵路運輸的暢通性,確保能夠高效快速安全地運輸糧食。在城區建設一批糧食應急配送中心,對糧食進行及時的調控,建立一體化的糧食運作體系。
在《規劃》中,重點強調要堅守耕地的底線,加強農耕地的保護措施,杜絕使用農耕地進行非農耕種植,避免農耕地被濫用,確保農作物的種植,貫徹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合理規劃永久基本農田的工作量,并加快速度完成規劃的工作,把提高糧食的產量作為農田耕作的主要目的,對農村耕地進行保護,確保農民有田可以耕種,而且還要加強農耕土地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的利用價值,因地制宜,要根據本區域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地輪耕耕種,合理搭配農耕地的種植,加強建設高質量的農田,對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面積要高于十五億畝。對農村要實施一定的保護措施,避免城市化的擴展,影響農田的銳減,導致農耕地的下降,另外也要鼓勵農民積極返村種植耕種,保障農戶的基本生活條件,給農戶提供經濟保障,積極吸引農民返鄉進行農耕,避免農田無人耕作,荒廢農耕地,造成資源的浪費。
加強對農耕土地的建設,推動大規模、高標準的農田建設,確保兩年后能夠建成十億畝高質量、高標準和高水平的農田。除了加強建設農田之外,另外還要對高質量農田進行管理和監測,建立并完善高質量農田的考核體系,對所有符合條件的高質量農田實行數據化地登記,把高質量農田的圖片和相關數據入庫,方便后期的查閱和監測,有利于農田的科學管理。并且還要加快速度建立規范化的農業生產體系,完善農耕地的建設措施,貫徹落實措施的執行力度。另外,還要對重要農產品的生產保護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進行細致化地區分,對這兩個不同功能的區域分別進行不同的建設舉措,加快速度落實具體的建設措施,對農耕地進行精準化的定位,實現標準化的農田管理。加強建設農田的水利基礎工程,加大力度建設農田的節水改造以及節水灌溉等相關的水利工程,在確保農田得到充足的水灌溉之外,又要保護水資源,盡量避免不浪費水資源,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此外保護并提升農耕地的水利工程,力求兩年后,農田的有效灌溉面積能達到十億畝,提升半個等級的耕地質量水平。
農業裝備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規劃》中強調在農業生產中,要應用科技創新。為了促進農業生產更高效,要加強對科學技術的應用,鼓勵科技人員培育優質的新品種,推廣新品種的種植。大力支持設施設備的使用,提升農業裝備的質量水平,節省物力人力的投入,加強農業生產機械化的模式。
《規劃》中提出了要加強農業裝備的建設,把科技和農業發展相互結合在一起。在農耕過程中,要合理地應用科學技術,推廣農技的應用。發展農耕種植的時候,不僅要提高農田的設施設備的建設,還要把智能化的科技設施設備應用到農田生產中,全面開發農田生產規模化模式,研發農田種植智能設備,全面釋放勞動力資源,解放農民的勞動力,從而達到農耕生產最優化,增強農民的勞動成果,進而更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資源,增加土地的收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推動我國農耕機械裝備設施的轉型和升級,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另外對于比較特殊的地區,例如丘陵山區的農耕機械裝備進行研發生產,加強高端農耕機械的應用,擴大農耕機械的使用范圍,加強農耕機械的適用性,并推廣農耕機械的應用范圍,加快畜禽水產養殖、果菜茶生產和漁船漁業等專門的種養殖方面的農機應用,提升畜牧產業、養殖產業的生產水平。把農藝和農機相互融合在一起,積極促進栽培技術的創新研究,推進農作物品種的研發,加強農耕機械裝備的應用,建立并完善配套地農耕機械裝備,農機裝備實現智能化,提升我國智能化的農耕水準,促使我國主要農作物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都全部實行機械化生產經營模式。
在第四篇章中強調要提升農業裝備的信息化水平,各農業部門間要相互合作,加強信息的流通程度,除了發展上級的農業部門合作之外,還要加強地方的農業合作以及各級農業部門間的合作,讓農業裝備的數據共享化,保障農業種養殖等方面的登記數據透明化,保障農業種養殖的基本信息的流通、共享,全面發展農業農田建設,提升農業的信息化水平。全面建設農業信息化體系,積極推廣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加強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勵互聯網企業對農業建設的投入,建立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想回銜接的農業服務平臺,擴大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確保農產品不會滯銷,保障農戶的基本權益。另外為了加強對農業信息的監測,提前防御風險,促使農業生產更加高效,因此鼓勵動員基層在農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要加入信息化、數據化的創新元素,建立數字化管理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促進農業資源數據信息化,建立重要農產品的數據庫,提升農業的綜合信息服務水平。全面積極地促進基層農村發展數字化農業,在日常的種養殖的過程中,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等科技,對種養植的各個階段實時進行監測,能動態地掌控農產品的生長趨勢,避免病蟲害的侵害,確保農產品能正常地發展,在種植的過程中,做到能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早解決問題。而且對農業生產過程的數據要進行統計,把相關的種養殖信息進行匯總,實行云計算,有利于后期的管理,為后期的管理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全面實現智慧管理農田的措施,在基礎農村加大力度建設智慧農業工程,促進現代化、網絡化以及數據化的農業管理,鼓勵農戶改造自家的農業生產模式,全面實行數字化的管理模式。在農業建設上,可以擴大物聯網、農業遙感等科技的應用,對農業發展進行精準化定位,提高農業高效地生產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