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彪
(中衛市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寧夏 中衛 755000)
玉米是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糧食作物,由于玉米在種植過程中會出現病蟲害,對玉米的成活率及種植人員的經濟收入產生影響,因此,在種植玉米時,種植人員要對玉米作物進行病蟲害防治,提高玉米的質量和產量,促進農業快速發展。
當玉米作物出現紋枯病時,會從玉米葉鞘部分蔓延到葉片,對玉米的生長產生影響。如果玉米葉鞘出現綠色圓形水漬狀斑點,葉片產生褐色病斑并且出現不規則紋路時,則可以判斷玉米患得紋枯病。
當玉米作物出現銹病時,其葉片表面會出現較為分散的黃色斑點,而玉米葉產生病害的位置會隆起,影響玉米葉子進行光合作用,甚至會導致玉米作物出現死亡的情況。
玉米作物患穗腐病會產生發霉、腐爛等情況,影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在玉米作物患穗腐病初期,玉米穗會變成黑褐色,玉米籽變成黃褐色或黑褐色,如果種植環境濕度較高,則會導致整個果穗都患得穗腐病。
蚜蟲主要依靠吸食玉米汁液為生,通常出現在玉米嫩芽葉片的背部,會導致玉米葉片出現發黃、發紅、卷曲等情況,影響葉子進行較好的光合作用,不利于葉子正常發育,從而降低玉米的產量和質量。
一般粘蟲害會出現在6月份中下旬,會啃食玉米作物的葉片,導致玉米出現顆粒無收、營養不良、水分流失等情況,對玉米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產生影響。
玉米螟又稱鉆心蟲,其幼蟲會在高溫高濕環境中進行孵化,主要出現在玉米作物的嫩莖位置,如果玉米嫩莖受到玉米螟的侵害,會使玉米作物流失水分與養分,影響玉米作物的生長發育。除此之外,玉米螟易對玉米雄穗產生損害,若玉米螟咬斷玉米雄穗,則會阻礙授粉工作順利進行,產生無玉米粒或少粒的情況,減少玉米作物的產量和經濟效益。
物理防治技術在玉米病蟲害防治時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方法,種植人員可以依據病蟲害的特征和發生規律等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防治技術,制定相應的防治方案,提高玉米作物的質量與產量,保證物理防治技術的作用可以充分發揮,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例如,在寧夏地區,種植人員可以在種植區域安裝捕殺病蟲害的紫外線設備,既可以減少生產成本,還能增強防治效果。或者使用燈光誘殺的方法防治病蟲害,因為蟲害有較強的趨光性,在玉米種植區域安裝燈光可以吸引玉米螟等病蟲,有利于對蟲害的繁衍量進行控制,此種方法不僅操作簡單,還能夠有效防治病蟲害[1]。
由于病蟲害會對玉米的產量產生嚴重的影響,使玉米的產量降低20%,而優質的玉米品種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現階段,我國在玉米品種研發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培育了有良好抗病蟲害能力的玉米品種,提高了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效率。因此,種植人員在種植玉米前,要優先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高發芽率、高成活率的優良品種,可以有效進行病蟲害防治。因為病蟲不會吃經過種衣處理的玉米幼苗,所以種植人員要對選好的玉米種子進行種衣處理,避免出現死苗、根部腐爛等情況,保證玉米作物的成活率和質量不受影響,促進玉米健康成長。并且,種植人員要充分了解玉米品種的相關知識,選擇玉米品種時可以咨詢專業人士,保證種植的合理性。
種植人員在種植玉米時,需要提前掌握種植土地的實際情況,根據土地的特征選擇恰當的玉米品種,例如,有地下病蟲的土地,要使用有關藥劑對玉米種子進行包衣處理,避免病蟲害威脅玉米作物,提高玉米作物的質量和產量。并且種植人員要對玉米作物的生長、病變和寄生等情況進行檢疫,重點關注玉米作物的生長情況,若發現病蟲害,則需要及時采取相應的解決辦法,減少玉米受到侵害的程度,若玉米作物受到嚴重感染,則要對其進行鏟除,及時深翻土地和清理雜草,改善土地特征,做好施肥工作,有利于減少細菌滋生,清除病蟲害的殘余病菌,降低病蟲害的出現幾率,提高玉米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防止影響其他玉米作物生長。另外,運輸人員在運輸玉米過程中,要將玉米幼苗進行隔離,防止幼苗遭到病蟲害侵擾[2]。
除此之外,種植人員在進行病蟲害防治階段,做好田間診斷也是極為重要的,可以有效進行病蟲害防治。種植人員要對玉米種植區域進行觀察,對玉米的種植情況充分了解,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防治技術,但是對種植人員的要求較高,需要其掌握病蟲害的相關知識和防治方法。例如,玉米作物患大、小斑病時,種植人員可以依據此病癥的特征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促進玉米健康成長。
化學防治技術主要是在玉米作物種植時期,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在玉米出苗階段,玉米作物的高度約為2cm,是此防治技術的使用最佳時期。而辛硫磷乳劑與Bt乳劑是玉米種植期間最常用的化學藥劑,在玉米雄穗位置噴灑化學藥劑可以保證玉米授粉工作可以順利完成,提高玉米種植的產量與質量。
種植人員可以使用噴灑農藥、浸種等化學防治方法消滅病蟲,保證玉米的產量和質量不受影響。例如,針對玉米地下蟲,可以使用有毒誘餌的方法進行消滅;針對玉米食葉蟲,可以在玉米莖葉上噴灑高效氯氰菊酯與毒死婢;針對玉米粘蟲,種植人員可以在傍晚噴灑辛硫磷和高效氯氰菊酯等藥劑。
生物防治技術是利用自然環境中的生物進行病蟲防治的一種具有環保性的防治技術,有成本低、無污染等特點,借助自然界中生物鏈相互制約的作用減少病蟲對玉米作物的侵擾。種植人員要進行玉米病蟲害防治前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及時清理種植區域的枯枝和木材等利于害蟲生存的物質,通過病蟲喜愛的物質進行引誘。例如,寧夏地區種植人員可以利用赤眼蜂防治病蟲害,由于赤眼蜂產卵會吸收害蟲的養分,降低病蟲繁殖的速度,促進玉米作物生長發育。此種生物防治技術是利用生物繁殖的特征對病蟲害的繁殖進行克制,有較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因此,相關人員要對生物技術加強研究,增強生物防治技術的作用,降低化學藥劑的使用頻率,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玉米作物健康生長[3]。
除此之外,種植人員可以在田間種植小麥、大豆等作物和玉米進行土地輪作的方式,降低病蟲害對玉米單一作物的影響,提升農業耕地的利用率。此種方法是利用豐富耕地生態種植種類,減少病蟲的生存空間的方式降低病蟲害對玉米作物的影響,從而有效控制病蟲害。
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易受病蟲害的侵擾,使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受到影響,因此,種植人員在種植玉米時要合理選擇病蟲害防治技術,增加玉米作物的產量,提高其質量,保證玉米種植人員的經濟效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