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蘭
(信陽農林學院發展規劃處,河南 信陽 464000)
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目前我國的扶貧工作已經進入攻堅克難時期,我們只有實事求是,以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為指導,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才能夠打贏這場攻堅戰。精準扶貧思想堅持實事求是,守正創新的原則,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思想和歷代領導人扶貧思想的傳承,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的創新之舉,關鍵之措。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認真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精準扶貧思想正是吸收借鑒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貧困論、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論和馬克思主義原理中的群眾史觀等相關知識,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創新發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扶貧思想。
1.1.1 反貧困理論:通過暴力手段,推翻資產階級統治
一方面,馬克思認為,勞動使大多數勞動者成為一個出售自己勞動力的商品。商品歸資本家所有,但是勞動階層仍然是處于貧困狀態。意思也就是當生產者生產的東西越來越多,無產階級工人卻越來越貧困。另一方面,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指出對于資本主義制度來說,貧困問題不僅是一個制度問題,而且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調整的問題。列寧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進行創新調整,把馬克思恩格斯的反貧困理論與本國經濟發展實際相結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修正后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出,應該通過調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從經濟領域入手,推進新的經濟政策,以人民的利益作為改革發展的基礎,帶領人民擺脫貧困。
1.1.2 共同富裕思想:以社會所有制代替私有制
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的生產結構越來越穩定,積累的財富越來越多,但是無產階級卻更加貧困。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資本主義分階層化主要是資本主義自然運動的結果,在所有制建立之后,社會的生產資料都屬于全社會共同的財富。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未改變,我國的國情沒有變,我們離馬克思主義的目標還很遠,但值得肯定的是,在精準扶貧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的減貧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中國減貧經驗也為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經驗指導,也為全球2030年消除貧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這與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是相契合的。
1.1.3 群眾史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在馬克思看來,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真正創造者。不能忽視的一點,人民群眾是革命活動發展的主體,占據著主體地位,也是我國社會改革發展的重要力量。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也是精準扶貧思想的重要遵循,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貧困問題相比較其他國家來說,形勢更為嚴峻,問題更為復雜。精準扶貧思想的提出也是扎根于實踐,來源于人民的,精準扶貧思想指出,脫貧不僅要依靠國家政策的扶持,更要找準方向,突出重點,要想實現精準扶貧,更要依靠人民群眾,既要了解群眾所需,也要發揮群眾力量,因此,堅定不移的走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特色扶貧目標的關鍵。
透過歷史可知,從共同富裕到扶貧開發,再到確定精準扶貧理念的提出,我國歷代領導集體都十分重視貧困問題。精準扶貧思想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吸收總結歷代領導者的扶貧思想,結合新時代減貧工作實際,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扶貧方略。
1.2.1 共同富裕思想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于減貧問題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分析致貧原因等制度層面,并在此基礎上,樹立了只有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消除貧困的理念,在毛澤東看來,馬克思列寧的相關內容與當時我國經濟發展相契合,只有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才能夠實現共同富裕,共同繁榮。雖然長期以來的階級斗爭,并沒有消滅貧困,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毛澤東在探索解放生產力、實現人民共同富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也為二十世紀中旬的消除貧困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實施,鄧小平的“共同富裕”理念也逐漸走向成熟。1992年南方談話之后,共同富裕理念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被確立下來。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發展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全國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并從分配的角度探討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問題。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脫貧攻堅工作仍有很強的現實指導作用。
1.2.2 開發式扶貧與扶貧開發思想
江澤民認為,在貧富差距問題上,要創新思路,向中國扶貧模式轉變,把扶貧的重點轉移到區域扶貧上,轉移到農村地區貧困人口的減貧。他推行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突出了農村扶貧開發的重要性。區域發展戰略在發展城鄉差距、縮小城鄉差距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為我國的扶貧工作積累了經驗。
在江澤民的基礎上,胡錦濤認為扶貧不僅僅要解決貧困問題,而且要建立扶貧開發綜合治理體系。胡錦濤的扶貧開發思想賦予了馬克思反貧困理論新的時代內涵,立足科學發展觀,與我國的減貧實際相結合,在保護傳統的基礎上,全面協調開展各項扶貧工作,描繪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開發式扶貧已經成為中國特色扶貧開發之路的重要特色。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了精準扶貧的偉大戰略構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了偉大成就,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中國特色扶貧開發之路的根本特征是,不忘初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精準扶貧的思想要求,因戶施策、因人施策,一方面要發揮關鍵少數的領導帶動作用,另一方面扶貧要扶到點上,其前提是對于貧困對象的精準識別。目前,我國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戰略決戰階段,進入攻堅克難時期,剩下的更是難啃的“硬骨頭”,因此,在扶貧過程中要注重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提高貧困地區人民自身的“造血”能力,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防止出現政策養懶漢的現象。精準扶貧思想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也是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精準扶貧思想來源于實踐,同時也具有豐富的實踐價值。在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指引下,近來,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通過聚焦重點區域,強化貧困識別、規范建檔立卡、發展特色產業,完善退出機制等一系列扶貧措施,減貧效果明顯,成效突出。經過近8年的努力,我國的減貧工作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一是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超過9000萬人,其中10個省份的貧困發生率已經下降到1.0%以下。二是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全國農村平均水平。2019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比上年實際增長8.0%,實際增速高1.8個百分點。三是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農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都有了較大的改善。
消除貧困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全球性挑戰,也是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主要任務之一。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實施精準扶貧,也創造了世界減貧的奇跡,實現了年均精準脫貧人口均在1000萬人以上。我國的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實施開發式扶貧戰略,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形成了大量的生動可借鑒的實踐模式,為全球減少貧困提供了中國范例,貢獻了中國智慧。
一是有效的破解了全球減貧工作過程中貧困瞄準的問題。我國以精準扶貧思想為指引,提出了“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形成了完整的扶貧鏈條,能夠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這一整套經過實踐檢驗的減貧治理體系,充實和豐富了世界減貧理論。二是有效的破解了全球減貧工作的惡性循環現象,激發了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中國政府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貧困治理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出開發式扶貧,引導貧困人口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脫貧。三是為世界減貧工作注入新動力,我國一直致力于國際減貧的交流與合作,習總書記也多次在國際場合發出推進全球減貧的中國聲音。通過籌建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組織援外減貧培訓,青年交流,項目合作等,不斷的為世界減貧工作貢獻中國方案。
習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理念,在傳承創新的基礎上,更加深刻的解答了我國扶貧道路上的根本問題與難點問題,為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支撐。目前我們正處于攻堅克難時期,我們應該繼續以精準扶貧理念為指導,以更大的決心和力量,走完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