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睿,許澤鉅,雷延霞
(青海省工業職業技術學校,青海 西寧 810021)
早在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從而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堅持以“六個精準”統領貧困農村地區脫貧攻堅工作,精確瞄準、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大力實施精準扶貧脫貧工程,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大大提升了扶貧效率,給廣大貧困農村帶來了福音。
《“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指出,加大農林技術推廣和培訓力度,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擴大貧困地區培訓覆蓋面,加強貧困人口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分類施策,開展差異化技能培訓。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加大對脫貧致富帶頭人、駐村工作隊和大學生村官培養力度。對農村貧困家庭勞動力進行農林技術培訓,確保有勞動力的貧困戶中至少有1名成員掌握1項實用技術。
按照“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一個人也不能掉隊,農村發展水平的多層次性和農民生存狀況的不平衡性,決定了精準扶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
精準扶貧不應該只是向貧困戶送錢送物,而應將項目開發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根本上改變貧困戶的謀生方式,找到使其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生存路徑。精準扶貧是一項非常細致的工作,需要認真分析每個貧困戶的具體情況,為其量身實踐與思考,定做脫貧措施,不能搞“一刀切”或盲目復制。
從“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才是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精準扶貧的初衷是使貧困戶長期脫貧,因此一定要處理好扶貧過程中短期減貧與長期脫貧的關系,短期減貧著眼于打基礎、樹信心;長期脫貧在于提升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發掘優勢資源構建脫貧致富產業鏈,以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進入長期脫貧的軌道。加強鄉村科普工作,為貧困群眾提供線上線下、點對點、面對面的培訓。
2015年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將教育扶貧上升至國家戰略,教育作為“智扶”的重要手段也逐漸被學者所研究,但更多的是提出將國家教育經費向基礎教育傾斜。職業教育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下一代上尚不足發揮其時效短的優勢,但是在培養貧困地區現有適齡勞動力(生產主體)職業技能上,則具有見效快、針對性強等優勢,職業教育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不容忽視。
職業教育是為適應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開發人的職業能力,建立國家人力資源優勢,對接受過一定年限教育的人進行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訓練和培養,為這部分人群建立某種職業技能進行必要的實踐訓練,以適應特定崗位的職業需求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宏觀層面主要包括非學歷型職業教育和學歷型職業教育兩個類別。非學歷型職業教育主要包括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培訓、對失業人群的再就業教育等崗前技能型教育,學歷型職業教育主要包括各類職業高中、職業中專和職業技術學校等全日制教育和適齡青年的職業提升計劃等“理論+技能”型教育。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活動相對比,職業教育側重于技能實踐和崗位職能的培養。從職業教育的受教對象來看,其文化功底要求上明顯低于與本科教育,重實踐而輕理論的特征決定了這一人群在接受能力要求上可適當放寬,另外非學歷型技能培訓沒有硬性的學歷限制和年齡限制。
針對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教育水平落后、學生升學率偏低的現實問題,職業院校應把推進教育精準扶貧作為一項政治任務,發揮職業教育“拔窮根”的作用,立足“造血式”扶貧,積極落實貧困地區專項招生計劃、精準扶貧專項招生計劃等政策要求,深入貧困山區、貧困家庭宣講招生政策、資助政策和就業前景,傾聽、消除考生和家長的顧慮,加大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招生傾斜力度,提高貧困家庭子女接受優質高等職業教育的機會,幫助他們掌握知識技能,提升自身素質,徹底拔掉窮根。對于職業院校而言,參與精準扶貧就是要讓貧困家庭具有勞動能力的成員掌握“一技之長”,能夠實現順利就業、穩定就業和體面勞動,達到“教育(培訓)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的效果。
當被問及最希望的培訓內容時,農民的需求從高到低依次是:農村實用技術培訓(80.3%)、農產品市場營銷(78.0%)、農村電子商務(70.9%)、農村經營管理(69.3%)、涉農法律法規培訓(50.4%)、教育觀念(30.7%)、手機等智能設備使用(29.9%)、家庭與鄰里關系改善(22.8%)、消防安全(18.9%)、其他(2.36%)。由此可見,地方對教育扶貧培訓最需要的依次是農業實用技術、農產品營銷策略和農村電子商務培訓和農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
因此,職業院校在涉農專業設置方面還不能有效滿足農村農業發展實際,不能很好地與當地農業產業融合,課程設置與缺乏針對性。在服務精準扶貧方面存在就業能力不足、缺乏系統性制度保障、畢業生反哺農村農業保障不足。在涉農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等問題。職業院校應開設有關農業技術、農村經濟、農民技能的課程和教材,補足貧困地區勞動力的基礎知識和認識水平,通過技術教育提升農牧產品標準化、規范化生產的技術含量及農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
職業教育從整體上屬于辦學層次低、易學易懂、便于上手的技能型學歷教育或者非學歷教育模式,與現階段我國精準扶貧對象的基本特征相契合。將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研究職業教育服務精準扶貧的路徑,明確職業教育服務于精準扶貧主要對象,重點在于有針對性地開展適齡勞動力群體的職業培訓,提高社會生產者主體內在的造血功能。首先,降低農民接受職業教育的學費成本,讓農民有意愿又有經濟能力接受職業教育培訓。其次,在條件成熟時,實行農村義務職業教育制度和農民免費技能培訓制度,把農村職業教育做成國家公益性事業予以支持和發展。第三,降低農民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尤其是要進行農業生產和技能培訓一體化兩不誤。第四,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進行職業教育與培訓點在鄉村社區和田間地頭的布局以及學習時間的安排,為他們提供時時處處都能夠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條件。第五,培養一支既是理論教學的教師,又是實踐指導的農藝師、農經師、畜牧師、工程師的“雙師型”教師師資隊伍,從而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的質量。
職業院校要通過充分調研農業產業發展的新變化,結合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農業產業特色,針對貧困人口在養殖、畜牧業、農產品加工等農業生產、外出進城務工等方面技能的缺失現狀,用足自身的專業優勢,把專業基地建在農村產業鏈上,依托農村特色產業辦專業,做到專業與產業對接,專業全程覆蓋產業,提高教育扶貧的實效性。
職業院校應開創面向農村、農業、農民的職業教育培訓才是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服務全面脫貧、實現全面小康的突破口。以開設農業技術培訓和發展區域農業經濟為扶貧路徑,以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返鄉創業農民、致富帶頭人、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攻堅拔寨的新力軍,推動縣域經濟增長、進入農業現代化、進入小康社會的必備條件。
職業院校要通過農林技術培訓等農業產業發展方式,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精準度,瞄準扶貧對象,整合各部門各行業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方式,對大學生村官等駐村干部加大培訓和扶持力度,增強貧困農村人才投入力度。
職業教育的精準扶貧最薄弱的地方在于農村,最突出的短板在于長期居住在貧困農村的當地農民。要給農民加強創業教育,在農村職業教育中引進創業教育,既可以培養具有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新型農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就業教育的不足,也可以通過創業培訓,對貧困農民進行創業實踐操作訓練,提高其創業知識技能和創業意識品質,引導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