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興宇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農業農村局,貴州 黔南 558000)
蔬菜產業是貴州省的優勢產業,也是人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農村蔬菜產業是促進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實脫貧攻堅的重要方式。前些年黔南州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并實施的“185農業產業化工程(在一個農業生產年度內,使單位面積畝產值達到一萬元、八千元、五千元以上)”對于本地的農村產業優化調整有著重要的促進價值。近年來新推出的“321(實現蔬菜年畝產值達到3萬元、2萬元、1萬元)”高效種植模式在黔南經驗的基礎上,將技術升級包裝,擴大到全省高、中、低海拔地區進行試驗示范并取得成功,形成了不同海拔地區蔬菜高效栽培的技術體系。發展模式的改善與發展機制的推進很好的促進了本地的農村經濟發展,也為全省、乃至全國的農村蔬菜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長順縣白云山鎮作為新時期貴州農村蔬菜產業發展的一個代表,以其特有的區位優勢、發展優勢,成為了貴州農村蔬菜產業發展的一個典型。
長順縣白云山鎮傳統農村蔬菜種植大多以“小本經營”為主,自產自銷是過去農村蔬菜種植的主要模式。以前白云山鎮也有少部分蔬菜種植戶,但是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大多出于農戶自主種植,當他們看到某種蔬菜價格貴的時候,就一窩蜂種植,直接導致價格下跌,甚至入不敷出。同時加上缺乏先進的種植技術與理念,對于病蟲害防治沒有科學的技術方法,經常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傳統種植沒有完善的銷售渠道,受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的影響,豐產不豐收是常見現象。這樣的發展模式下就會導致農村蔬菜產業畸形化發展,難以實現惠民效益。
通過多年的“185農業產業化工程”發展模式實施與探索,黔南本地結合積累的相關經驗,通過對于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實驗、示范、推廣,聯系不同地區的不同海拔、地勢因素,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從“一膜兩熟”到“一膜多熟”,從間作到套種,更好的發揮土地資源的優勢,挖掘土地資源價值,將最新的種植技術、蔬菜品種運用到種植過程中來,不斷優化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很好的提升了單位面積土地的整體收益。加上本地“185工程”實施過程中積累的生產技術、群眾資源、銷售網絡以及運營體系,通過對于市場需求、供求關系的調查研究,通過對于蔬菜“錯季上市”的運用,在早春時期開展蔬菜提前種植,在秋冬時節進行蔬菜延后采收,調整以往蔬菜種植、采收的茬口,更好的發揮蔬菜的最大經濟價值。加上對于不同種類蔬菜的播種期、種植時節的科學規劃,構建了一個完善的“不同海拔地區蔬菜高效種植接茬技術體系”,最終實現當地蔬菜年畝產值達到3萬元、2萬元、1萬元。
在長順縣白云山鎮,通過政府的科學規劃、技術部門的高效指導,因地制宜、因壩施策,很好的推行了“三定三統”的蔬菜種植模式,將群眾的力量聚在一起,發揮“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模式,更好的提升競爭力、實現產業化發展。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主要是以基地建設為主,定種植品種、種植計劃、組織方式,統籌要素保障、技術服務、收購方式,通過市場、收益、保險的有效保障,很好的實現了壩區發展有規劃、產業發展有指導、種植收益有保障、生產活動有組織、產品銷售有渠道的良好發展模式,是新時期貴州農村蔬菜種植產業化的一個代表與縮影。
貴州地區地形復雜、地勢多變,“地無三里平”。在以往看來這是缺點、是發展過程中的瓶頸與障礙。但對于農產品而言,特別是對于蔬菜種植而言,卻是一個巨大的自然優勢。不同的海拔、不同的氣溫、不同的地形適合多種蔬菜的種植與發展。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就要善于縱深推進農村蔬菜產業的技術革命與全面發展,把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蔬菜產業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更好的推進新時期貴州農村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黔南地區全州共推廣“321”高效種植模式12萬畝,產量137.9萬噸,產值25.012億元,產值較常規栽培方式新增產值14.3億元。2020年計劃新增蔬菜種植面積10萬畝(次),這是一個巨大的發展前景,也是一個極大的發展考驗。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就要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入手,從政策保障、整體布局、技術支持、銷售渠道等方面開展工作,更好的推進新時期貴州農村蔬菜產業的平穩發展。
政府的相關惠民政策、指導戰略對于本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由于相關的配套設施相對落后、人民思想觀念相對保守,對于外界的社會需求、發展前景把握不到位,就需要政府能夠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制定發展規劃,更好的引導人民群眾開展高效的生產生活。為了能夠更好的推進本地的農村蔬菜種植產業化發展,貴州省印發《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產業發展意見》,黔南州政府辦制定印發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獎勵辦法(試行)》,通過政策扶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獎補資金,推進蔬菜基地建設,鼓勵企業發展蔬菜產業。與此同時出臺政策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專業技術人員到基層,推動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優化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更好的實現產業的科學化發展。此外白云山鎮通過從老百姓手中集中流轉土地,然后再發包轉租給種植戶,統一合理規劃壩區種植,鼓勵公司、種菜大戶參與種植帶動老百姓。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等產業扶貧模式促進脫貧攻堅的開展,讓貧困人口能夠就近上崗,增加就業崗位。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在農村蔬菜種植、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傳統蔬菜種植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的技術指導,導致病蟲害頻發收益受損,甚至農藥用量過大對消費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在新時期農村蔬菜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引進先進種植技術、先進管理模式的運用,更好的提升農村蔬菜產業化發展的整體效率。例如我們要能夠爭取到各科研機構、農業專家的支持指導,通過農業科研院所等資源的科學運用,更好的提升技術團隊的整體素質。完善技術支持體系,組織高效的種植技術指導團隊,實現各個合作社的農業專家、種植人才全覆蓋,以便在生產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比如我們要加強機耕道、生產便道、排灌溝渠等基礎建設,為高新技術的實施打好基礎。另外我們也要積極發揮縣級、鄉級農技服務團隊的力量,通過組織培訓、開展試驗示范等形式培養基層人員的整體素質。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大力實施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術,普及低毒高效農藥、合理施用機肥等生態化栽培技術,避免農藥對土地的污染、對蔬菜質量的影響,構建綠色生產體系,提升蔬菜品質,提升品牌力量,提高經濟效益。此外也要結合不同蔬菜的種植周期,科學進行更新換代、品種調整。構建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的蔬菜生產基地。
銷售渠道是農村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實現蔬菜經濟效益的重要方式。在銷售渠道拓展的過程中要科學認識市場需求,合理開展以銷定產、以產定銷的產銷模式,結合生產基地找訂單,根據銷售訂單開發生產基地。將產銷有效對接,特別是要將超市作為銷售的重要對象,同時兼顧學校、機關食堂、二次加工企業,運用“超市+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使生鮮蔬菜產品快速走向市場,轉化為經濟效益。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創新營銷渠道,運用好電商平臺,推動黔南蔬菜線上銷售。例如疫情期間我們就借助抖音等新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電商平臺銷售量從2017年的0.9萬噸提高到現在的4.2萬噸,很好的拓展了銷售渠道。
長順縣白云山鎮臨近省會貴陽,有著先天的區位優勢,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就可以借助這一優勢將本地建成貴陽菜籃子基地,搶占貴陽生鮮農產品市場。通過運用政策支持、結合先進技術,打造優勢品牌,大力發展夏秋蔬菜,推動產品結構調整,不斷豐富銷售渠道,更好的實現新時期農村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與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