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鋒
(中交廣航市政園林工程分公司,廣東 海珠 510280)
在營造林工作當中,我們應當將質量控制作為一個長期性的課題,積極加強研究、探討與實踐,應認識到營造林質量控制的重要性,并采取科學、合理的質量控制策略,有效的保證好營造林質量,促進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治理與保護,推動林農經濟的發展。
所謂的“兩山理論”可以用一句話完全概括,即“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其目的在于協調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人類生活、生產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處,在此前的全球工業化發展中,經濟固然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與此同時自然生態環境卻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甚至因此威脅到了人類社會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兩山理論的提出,以及生態環境建設,則是為了改變以往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一方面要繼續提升社會經濟,另一方面更要在經濟的發展中,實現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治理與保護,實現經濟與生態同步向前,為人類社會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必要基礎。
營造林本身具有雙重效益,其既能夠促進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治理與保護,同時也能發展林農經濟,真正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平衡。不過營造林具有特殊性,有諸多的因素都會影響到其營造林質量,這個時候就必須要依靠質量控制,來消除各類負面因素,確保營造林質量,提高營造林的雙重效益,達到“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發展效果和目的。
營造林的質量控制工作,從苗木階段就應當抓起,因為苗木是整個造林、營林的核心與基礎條件,其對后期營造林的質量和成效影響非常直接。如果苗木本身的品質就較差,那么在營造林過程當中,就必然出現生長發育緩慢、病蟲害多、成材率低等情況,大大降低營造林的綜合效益。為此,在營造林的前期,我們必須要科學的培育良種壯苗,應用現代化的基因改良技術等,加快對新品種的研發,同時進行大范圍的推廣[1]。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改良、研發和培育良種壯苗的過程中,不能僅僅關注其生長效率的問題,同時還要關注其病蟲害抵抗能力、成材率等方面的問題,從而全范圍提高營造林的質量和綜合效益。
營造林的規劃是否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同樣緊緊關系著其后期的生長效率和品質。一定要避免單純追求經濟性,而大量栽植單一樹種的情況出現,這會導致局域性的生態系統穩定性、物種多樣性大大降低,而且非常容易引起病蟲害的大范圍傳播。應適量的種植速生樹種,配合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重點擴大天然林的面積。而且實際造林中的樹種選擇,應當要具有多樣化,盡量符合當地原生天然林的生態特點,使草本、灌木以及經濟速生樹木、林果,可以綜合性、系統性、立體性的發展。這樣一來,森林的整個生態系統穩定性就會大大的提高,物種的多樣性也會越來越豐富,其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可明顯增強[2]。
在營造林工作當中,病蟲害所帶來的危害是不容小視的,其可能導致樹木生長發育緩慢,久久不能成材,同時更可能引起災難性的病蟲害,威脅到地方的整個生態環境平穩,所以在質量控制工作當中,我們必須要科學的實施病蟲害防治。所謂科學,即要在防治中兼顧多方面的問題,既要保證病蟲害得到有效的預防、控制和殺滅,又要防止對生態環境或樹木本身造成污染、破壞。為此,需采取綜合性的病蟲害防治措施,以綠色、環保為最基本的原則和出發點,慎用化學藥物,不能造成二次污染,冬至土壤、水資源破壞。重點要應用好生物防治措施和物理防治措施,如通過對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生物區系、物種多樣性的調節,來構建起林區穩固的自然生態體系,建立起物種之間相互牽制和依存的生態平衡。在此生態系統之下,病蟲害的數量及其造成的損失控制在一定經濟水平之下,并且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與修復、較好保持系統穩定性的能力,從而持續發揮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3]。
在營造林的日常養護、管理中,應做好科學的巡視、監測工作,這也是保證營造林質量的重要措施。應根據實際的營造林情況,合理的設置監測站點,周期性的安排人員駐守,以便進行巡視工作,隨時掌握、了解營造林的情況,同時還需要引入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如紅外攝像機以及空氣(土壤)溫度、濕度感知器等,時刻采集林間的生態環境數據,以便制定相應的養護策略。同時注意對歷史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可嘗試應用大數據技術,尋找樹木生長發育、病蟲害與氣候、溫度、濕度等環境參數之間的關系,以便能夠具有前瞻性的做好相關工作。
營造林的質量控制工作不僅事關科學、技術的應用,同時更事關政策、法律的宏觀管理,在完善的立法下,營造林工作才能夠更好的推進,取得更好的質量和成效。如應借鑒西方先進國家立法經驗,將生態優先理念融入到法律法規中,對現有林業相關法律進行更新,在生態利益受到其他利益影響時,應優先考慮生態利益。其次,對立法原則進行調整,林業立法中應將林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運行規律、生態平衡理論、生物多樣性等內容考慮其中,盡量做到不違背生物自然規律及生態規律等。在此,林業立法上還要注意將現階段民眾社會實情、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需求考慮其中,在立法上重視地球生態環境、森林資源等保護。最后,林業行政立法還要重視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綜合評價。分別運用到對森林開發行為的預測、評價、管理以及擬定法律制度的設計與分析之中,作為制定法律規范的理論基礎。從而通過這一套完善的立法,來指導營造林及其質量控制工作的開展。
除了上面幾點之外,最后我們還需要加強對現代營造林工作人員隊伍的建設,引入新鮮、專業的人才血液,使得更加先進的林業技術、林業思想能夠在質量控制工作中得到應用和推廣,切實提高營造林的質量和科學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