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紅
(青海省湟中縣林業和草原局,青海 湟中 811600)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可持續發展觀已經被提升到綠色發展的新高度。我國青海湟中縣始終積極推動荒山造林工程,縱然當地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氣溫低、降水少、晝夜溫差大等問題并不利于植物的生長,但青海湟中縣緊抓國家生態環境建設基于,大力發展林業,加大荒山荒坡營造林力度,結合當地實際條件,大量實踐研究探索最符合自身的荒山造林知道,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森林資源總量明顯增加,生態環境切實得到改善。鑒于荒山造林對當地生態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有直接影響和推動作用,更應當加強對荒山造林技術方法的不斷改良和創新,以期更好的開展相關工作。
荒山造林的第一步即是選擇最為匹配的種子,選種時要結合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其一是要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地質、氣候、溫度、濕度等不盡相同,因此,荒山造林選種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選種適合生長、成活率較高的種子;其二是要保證質量,荒山地區大多土壤貧瘠、土層稀薄且有大面積裸巖,因此要求種子具備在極端惡劣條件下生存的能力,要耐侵蝕、有較強儲水能力;其三是要考慮經濟因素,畢竟荒山造林工作并非朝夕,也絕不是一蹴而就,勢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技術,因此在首要環節要盡量選取成活率高、成本低的高性價比種子。結合湟中縣日照時間長、紫外線強,不僅降水量少蒸發量還大的環境條件出發,在選取樹種時應當本著耐光照、耐高溫、枝干粗壯且需水量比較少、蒸騰作用相對較弱的樹種與此同時,不僅如此湟中縣林業基礎薄弱,林木稀少,自然災害較為頻繁,因此在選取樹種是不但要具備上述特點還應當根系發達、生命力相對頑強,根據以上原則,湟中縣可選擇圓柏、油松、云杉、山杏等作為造林先鋒樹種,尤其山杏成本低、成活率高,可以大力推廣,以此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降低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1]。
基于荒山地區地質、土質差的實際條件,在開展造林工作前要進行局部整治,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可在水平階、水平溝、魚鱗坑、穴狀整地等方法中結合荒地面積、深度等具體參數選擇較為恰當的整理方式,為幼林營造相對舒適的生存環境[2]。青海湟中縣整地時間通常在上一年的秋季、同一年的春季或者是在秋季隨整體隨造林。在植被茂密、水分充足、容易發生凍害的造林地或者是地形破碎、山坡上部以及25°以上的地段其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干旱地,采用魚鱗坑、穴狀整地。如果是山坡中部以及15°~25°的坡地,一般采用水平溝、魚鱗坑、水平階整地。當遇到山坡下部以及15°以下地段,當使用反坡梯田、大坑整地[3]。
綜上所述,為切實解決當前我國大面積荒山荒地閑置、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我國林業部門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及時出臺一系列政策并加緊實施,荒山造林作為其中重要環節之一,通過結合荒山地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進行造林工作,以此提高植被覆蓋率,切實解決水土流失問題、改善土壤質量狀況、凈化大氣、減少風沙侵襲,在增加綠化面積的同時,使得該區域內生態平衡更加穩定使得生態系統朝著持續性、穩定性發展,讓當地以及周邊生態環境得到改良,提升居民生活質量。荒山造林的實施將助力我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早日實現,這關系到人民福祉、關乎國家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