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晨 張影 湯漣猗 李陽
11月16日,第六屆中外合作大學聯盟理事會會議在溫州肯恩大學(簡稱溫肯,WKU)舉行,九所中外合作大學相關負責人共同“發聲”,主動應對后疫情時代國際化教育面臨的新挑戰,進一步探討中外合作大學發展的新機遇和新路徑,為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建言獻 策。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劉錦,浙江省教育廳黨委書記、廳長陳根芳,溫州市副市長湯筱疏等應邀出席。
2020年的中外合作大學聯盟理事會會議由溫州肯恩大學舉辦,溫州肯恩大學作為浙江省第一所中美合作大學,融會貫通中美教育經驗,建校以來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在會議上,溫州肯恩大學校長王立表達了對中外合作大學未來發展的期待,“當前全球化遭遇逆流,在國際化的新形勢下,中外合作大學的發展面臨不小的挑戰和全新的考驗,需要匯聚眾智、形成合力,找準關鍵問題,及時提供解決方案。今天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九年前的11月16日,我們獲批籌建溫肯,一路走來我們越來越體會到辦好中外合作大學的重要性。”
溫州市副市長湯筱疏為論壇致辭:“溫州積極貫徹落實教育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溫州肯恩大學不斷實踐創新教育對外開放的內涵和路徑,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成效不斷優化和突顯。”
浙江省教育廳廳長陳根芳說:“浙江作為一個高度外向型的經濟強省,一直將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重要抓手。中外合作大學這幾年在特色化辦學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受到家長認可和學生肯定,為我省教育國際化注入新動力。希望中外合作大學借此契機,一起謀劃未來,為我國未來中外合作辦學健康發展提供助力。”
教育部國際司司長、港澳臺辦主任劉錦在致辭中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疊加的特殊歷史背景下,教育部全面落實中央有關要求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會同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堅持教育對外開放不動搖,展現中國教育開放的誠意、信心和決心。”會上,劉錦還寄語中外合作大學未來在打造高水平人才培養創新平臺、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支撐和擔當增進人文交流的友好使者等三方面發力。
本次會議主題是“后疫情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新發展”,會議上九所大學分別作出主題發言,分享各自的辦學經驗。
北師大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常務副校長陳致聚焦疫情下的“新留學”,他認為就讀中外合作大學不僅能拓展國際視野,還能接觸不同文化,對于受疫情影響而無法實現境外留學的學生來說是“新選擇”。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副校長林丹明帶來了后疫情時代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思考,建議中外合作大學今后應協調做好生態網絡,形成合力。
昆山杜克大學副校長常曉林以學校應對疫情的努力和措施,來闡述題為“應對變化 合力探索中外合作教學融合發展新模式”的發言。
在寧波諾丁漢大學執行校長Nick Miles看來,疫情加速了高等教育的技術革新步伐,學校不斷升級線上教學,國際合作也顯得更為重要。
上海紐約大學副校長丁樹哲的發言題為“用好優質國際教育資源,探索后疫情時代的中外合作辦學教育”,他直言中外合作大學在這次疫情面前,尤其需要思考經濟全球化遇阻后,如何尋找本土的解決方案,這將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校長李和章分享了作為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學,北理莫斯科如何在疫情期間繼續推進學校建設的經驗。
西交利物浦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鈔秋玲將目光聚焦“后疫情時代高等教育的新挑戰”,她指出要不斷通過知識深度和高度的構筑幫學生成長,促使學生從學知識到學會學習,再到走向終身學習。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朱世平圍繞“國際化教育vs合辦大學落地”進行發言,通過學校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映襯國際化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溫州肯恩大學王立校長作了題為“內外統籌,提質增效——探尋后疫情時代中外合作辦學‘危中之機”的演講。王立校長現場分享了溫肯逆勢而上積極應對疫情的做法,從中美雙方并肩作戰建立長效溝通機制,克服時差和外教無法按時返回的困難及時開出線上網課,到提升辦學層次于2020年首次開展碩博研究生招生,溫肯努力化危為機,捕捉新機遇,積極實施擴大中外合作辦學自主招生,平穩完成三輪自主招生工作,順利招錄100多名優秀的學生。他提出,今后中外合作大學可在堅持發展特色、積極拓寬思路和貢獻集體智慧這三方面發力。
在閉幕致辭中,王立表示,中外合作大學聯盟成立以來,積極共享各校的最優教學實踐和教學理念,通過一年一度的中外合作大學聯盟理事會會議,增強了聯盟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希望今后能保持溝通交流,持續增進共識,增強中外合作辦學對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影響力,為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建言獻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推動國家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入改革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