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澍玥 應美佳 單徐紫薇
【摘要】高校療休養作為職工福利工作的一部分,需要根據不斷變化的時代與教職工需求進行創新與改革。本文旨在通過近年療休養工作的實踐以及目前新時代下旅游業及消費形式的新變化,以人事管理部門的新角度,分析教職工療休養新需求,對高校療休養事業提出一些新的創新與思考。
【關鍵詞】療休養;高校
一、療休養現狀
(一)療休養背景與上海現有政策
我國職工療休養制度由來已久,建國初期的療休養主要以工會接受政府委托根據《勞動保險條例》的規定舉辦職工療(休)養等集體勞動保險事業(趙士仁,1996),當時實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體制,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后市場與社會的需求,于是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中華全國總工會先后發出《關于職工療(休))養事業體制改革的決定》、《關于職工療(休)) 養事業深化改革幾個問題的決定》和《關于職工療(休)養事業面向市場深化改革的決定》逐步改變管理體制及指導思想,由公益福利型轉變為經營福利型,開始面向市場開放,不斷發揮自我優勢,實現自我更新和發展,滿足職工不同層次的療休養需求。
上海市在2017年9月又對療休養事業進行了新一輪的調整,管理主體單位由工會變為各單位人事部門。同時對經費、療休養地點、對象也做了相應限制:人均療休養的費用不超過 6000元;每次療休養安排在一個居住地點;工作滿 5年以上的工作人員,可分期、分批安排療休養;不允許攜帶家屬及其他人員。
上海市針對療休養政策修改后對學校療休養工作產生了較大影響,解決了一些問題的同時又產生了新的挑戰。但目前現有關于療休養事業的理論研究仍多集中于各地療休養院的改革,2000年時項曉春(2000)先生在分析當前職工療休養事業的現狀與對策時就側重于改革各地療休養院的管理制度, 促進引資及各方面合作和針對市場進行服務及營銷改革。一直到近五年內李慶堂(2017,2019)先生、焦開河(2017)先生在談及療休養事業時仍然聚焦療休養院的制度創新,服務管理以及人才培訓上,盡管創新的內容及理念不斷豐富,但仍局限于有限的場所設施內部。事實上,從上海市的政策及實施情況來看,療休養事業早已走出療休養院的圍欄,與我國風景秀美的山川、豐富的文化體驗相結合,但同時又與大眾旅游有所不同,急需進一步的研究,以保障療休養事業的獨特性與長久的活力。另外,以往的療休養活動多以工會為主要負責體,因此對于療休養事業的研究也多從工會的視角出發,因此,本文旨在通過了解自2017年后S校開展療休養的反饋情況,以人事管理部門的新角度,分析教職工療休養新需求,對高校療休養事業提出一些新的創新與思考。
(二)S校療休養現狀
2017年9月上海市調整療休養政策后,學校于2018年啟動新一輪療休養工作,成立療休養工作小組,并由學校人力資源處書面對工會進行事項授權開展工作,至今共在2018年暑假及2019年暑假組織兩輪療休養工作,從參加人數和反饋情況分析,主要有以下特點:
參加人員較調整前銳減。2017年為政策調整前的最后一年,參與療休養的教職工人數達987人,但在新政策施行后,人數銳減近一半,2018年參與療休養的教職工人數為492人,2019年為405人。根據反饋情況,主要與療休養不允許攜帶家屬有著密切關系,尤其教職工療休養集中于暑假,獨自出游對有未成年的子女的教職工而言較為困難。
遠途路線的交通及住宿是痛點。2018年療休養共選擇8條療休養路線,主要集中在中國東北、西北及西南地區,包括敦煌、漠河、呼倫貝爾等暑期熱門路線。反饋意見顯示,由于受經費及住宿定點規定,不少路線路程較為曲折,反而造成了教職工體力上的消耗。2019年在路線的選擇上有所考慮,舍去了一些較遠的路線,但交通不便及住宿的限制仍然是教職工意見反饋的集中問題。
對文化及學校特色路線需求明顯。2019年學校特別開發了對口扶貧縣云南洱源線作為學校特色療休養路線,引起教職工的巨大興趣與熱情。但在問卷反饋及教職工領隊交流中都建議希望增加當地文化特色參觀,反映出教職工們深入了解當地情況的熱切需求。同時,在2019年的其他路線中,也有教職工反映行程安排較為松散、重復,希望能夠深入了解當地文化。
二、旅游業的新趨勢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的療休養工作已與各大旅行社密不可分,而2020年的旅游業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下受到了巨大沖擊,楊勁松(2020)先生在今年6月發表的文章中引用的數據顯示據中國旅游研究院預計,2020年全年國內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將分別負增長15.5%和20.6% ,全年減少收入1.18萬億元。雖然在五一長假期間,國內旅游業有所恢復,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 1.15 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約53.5%。但短期內負面影響仍然非常顯著,同時,此次沖擊已經引起旅游的消費模式和目的地選擇的革新。
在線消費的云旅游以及精神文化消費快速發展。相較于傳統旅游消費,不受空間限制的精神文化消費顯然有著先天優勢,不減反增,比如喜馬拉雅、嗶哩嗶哩的一季度營收增長分別達 32% 、118%。與此同時,防控政策不僅提高了原有互聯網人群的在線時長,也或多或少讓一批原本不常使用互聯網軟件的人群,例如改線下購物為線上購物的老年人群納入到互聯網活躍群體中。雖然線下旅游業恢復尚需時日,但此次對傳統旅游業的沖擊也加速了線上云旅游的發展,并且毫無疑問在線下旅游開放后將進一步影響傳統旅游業甚至起到帶動作用(楊勁松,2020)。5月19日是第10個“中國旅游日”,全國各地開啟“云游”模式,通過新媒體等各種新興傳播方式進行自我宣傳,對旅游業的營銷模式產生了巨大影響,網紅景點成為新的熱門旅游市場,而這也勢必會使人們對于文化性體驗性旅游產生新的期待。
近郊游、生態游成為短期內的主要選擇。從旅游市場結構來看,由于遠距離游客對于陌生環境的“不確定性”產生觀望心理,加上以家庭為單位的自駕出行顯然是在各旅行方式中接觸人員最少、風險最低的交通方式,同時上海市教委在8月對中小學生提出開學前兩周必須在滬的要求,導致短期內近郊游和短程旅游市場必將先于跨省或遠程游恢復。而從旅游形態來看,出于對安全社交距離,場所通風等衛生安全的考慮,大空間、開放式自然風景區必然是出游的首選。加之人們對健康生態的關注度也達到了新的高度。近郊鄉村除了在空間安全、交通便捷、綠色健康上有一定優勢外,遠程辦公的興起也為人們在鄉村旅居創造了條件(閆祥青,2020)。
三、思考與建議
結合改革后兩次療休養的出行情況以及反饋意見,同時考慮到我國旅游業的革新與新趨勢,本文從療休養的觀念、目的地選擇、療休養的形式等方面展開思考。
首先,要轉變對于療休養的觀念認識,以休養為主,以交流為目的。在反饋意見中,我們發現有一定數量的參與者仍將療休養視同于單位旅游,對于景點的設置以及變換居住點有所要求。我們承認,將傳統旅行目的地納入療休養的選擇后,參觀考察的豐富性也是療休養安排的重要一環,但是定點住宿的規定展示了療休養區別于一般旅游的休養性質。療休養的目的就是讓勞動者休息好,這就與考察點的豐富性產生了一定的沖突,也造成了一些職工的誤解。我們還是應當進一步明確以休養為主的原則,同時通過工會、網絡等途徑加強療休養政策宣傳,讓教職工更方便、更全面了解療休養新政策,理解療休養的性質與原則。同時,也要加強療休養特色活動設計,為職工搭建新的交流平臺。從數據上看,2017年至2018年參與人數有明顯下滑,其中一大原因是限制了攜帶家屬入團,而這一問題至今也一直出現在反饋意見之中。隨著社會上家庭意識的增強,而學校的療休養又大多放在暑假這一家庭出游熱門的時間段,攜帶家屬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療休養事實上也是單位內部增進交流,提升凝聚力和認同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尤其是學校這類龐大的單位,這是平時很難搭建的交流平臺。另外,隨著5G網絡的建設,云旅游的興起,如何搭建家屬與職工在療休養期間的直播互動也不失為一種解決方式。
其次,要探索短途游、近郊游的可行性,豐富療休養路線,醫養相結合。從18年及19年的療休養路線來看,大部分的路線與當下熱門旅游路線一致,大多集中在西南或西北離上海車程較遠的地區,這就造成了一些參與者的舟車勞頓。加之學校療休養集中在暑假這一旅游熱門時間段,本身成本就有所提高,壓縮了交通工具,居住地的選擇空間。開發短途游也一直是每年總結療休養工作時提出的想法,而這次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的出現也使得這個思考更加迫切。從衛生安全的角度出發,盡量避免人員扎堆乘坐飛機或其他公共交通,采用包車出行無疑是更加安全的出行方式,同時,不出省的目的地也可以避免一些人員的流動。但路程的縮短以及目的地的臨近勢必對療休養活動本身的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健康中國”的概念深入人心,社會對于健康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短途游的療休養應當更加側重于職工的健康管理,做到醫養結合,而鑒于各地療養院在療休養事業中承擔重任的歷史時間較長,啟動創新改革的時間也較早,就近選擇成熟的療養院顯然是短途游一個非常好的備選目的地。
另外,我們必須要看到這次旅游業的負增長對于一些貧困地區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于季節賞花摘果有著很大依賴的鄉村游,錯過了今年二月至四月的旺季后,其恢復周期又被延長。將療休養的一部分選址分散至鄉村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旅游消費,能夠在短期內對其旅游產業有一定的補償作用。而事實上,在旅游業遭受沖擊前,就有地方將鄉村振興與療休養產業相結合,如浙江省紹興市積極探索“工會+旅游+產業” 發展模式,把一批3A級景區村莊、民宿、農家樂、酒店等培育成職工療休養基地,助推鄉村振興發展(鐘偉、金生根,2019)。S校在2019年開拓的洱源路線也是出于此考慮,從第一年實行的反饋意見來看,文化體驗,進一步了解當地情況是選擇這一扶貧路線的參與者最關注的訴求。這與《鄉村經濟振興背景下療休養制度對旅游地的影響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建議不謀而合。近年來,人們在旅游時已不滿于物質消費,游客和療休養人員在旅游地逐漸傾向于文化消費,而今年線上旅游的出現更是推動了人們對精神文化消費的期待。因此,我們在設計鄉村或近郊游路線時也不乏可以多多注入當地的風土人情,增加體驗型旅游,在促進當地旅游業消費的同時也可以幫助當地講好獨特的故事,從而起到更好更廣的宣傳作用。
四、結語
職工療休養是國家法律賦予職工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企事業單位凝聚職工、關心職工健康的一項重要工作,面對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如何不斷適應職工新的需求是療休養工作者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而高校因為其人數眾多,人群需求多樣,可選療休養時間相對集中等特征,使得高校的療休養工作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結合上文提出的觀點,我們希望高校在安排療休養工作時,能夠充分考慮教職工的需求,從路程、文化體驗、內容安排等多維度進行思考,進一步完善豐富療休養形式,從而達到加強對教職工的健康管理,提升教職工凝聚力、進一步增強教職工對學校認同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士仁.我國職工療養事業的現狀和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J].中國療養醫學,1996(02):53-57.
[2]項曉春.當前職工療休養事業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療養醫學,2000(06):58-60.
[3]李慶堂.明確方向 狠抓落實 推動職工療休養事業創新發展——在中國職工療養協會第六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J].中國工會財會,2017(01):24-27.
[4]李慶堂.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推動工會療休養事業高質量發展[J].中國工會財會,2019(09):10-12.
[5]焦開河.把握大勢 創新發展 努力開創職工療休養事業新局面[J].中國工會財會,2017(02):4-9.
[6]楊勁松.后疫情時期我國旅游業改革創新發展的思考[J].科學發展,2020(06):86-92.
[7]閆祥青.疫情之后旅游業發展趨勢分析與重振舉措[J].人文天下,2020(07):20-25.
[8]鐘偉,金生根.職工療休養融入“鄉村振興”的實踐思考[J].工會信息,2019(11):28-30.
[9]王嘉蓉,馮佳瑩,林鈞財.鄉村經濟振興背景下了休養制度對旅游地的影響研究——以仙居縣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07):126-128.
作者簡介:黃澍玥(1993-),女,漢族,江蘇海門人,就職于上海交通大學人力資源處,碩士學歷,研究方向:高教管理。應美佳(1993-),女,漢族,浙江金華人,就職于上海交通大學人力資源處,碩士學歷,研究方向:高教管理。單徐紫薇(1994-),女,錫伯族,黑龍江富錦人,就職于上海交通大學人力資源處,碩士學歷,研究方向: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