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
【摘要】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越來越受到大眾的熱衷。網絡直播爆炸式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市場效益。本文從網絡主播和觀眾兩者的心理角度去分析網絡直播快速發展的原因。
【關鍵詞】網絡直播;觀眾心理;主播心理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和智能終端的高普及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的方式越顯多樣化,在現實生活和大眾社交中,不少年輕一代存在濃烈的孤獨感,他們需要在自己的圈子里尋求認同感。在這樣的外界環境下,網絡直播的時代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縱觀當前網絡直播的發展,從開始的以顏值為基礎,附帶各種才藝表演為輔,到至今慢慢的走向各種事件直播、個人生活直播、各種惡作劇直播等。毫無疑問,網絡直播已經成為近年來最為火熱的互聯網行業。網絡直播平臺成立的數量不斷劇增,直播內容包括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6月,使用網絡直播服務的用戶規模達到了3.35億,占所有網民的45.8%,境內各類網絡直播平臺也已經達到400多家,其中,真人聊天直播和游戲直播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快速發展,這兩類直播的網民使用比列分別為19.2%和16.5%。從中可見,直播已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網絡直播為何發展的如此快速。
一、從事網絡主播存在的心理
(一)體現自身價值
前期,由于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監管,成為一名網絡直播的門檻極低,很多本身擁有一技之長的人通過網絡直播的教學形式傳授知識,通過這個方式來銷售自己的產品,比如健身、護膚、服裝搭配等。甚至很多年輕人將網絡直播當成自身的職業去經營,通過網絡直播去體現自身價值。利用直播的形式能夠提高他們的認知度、拓寬市場的領域,從而實現自身價值。
(二)滿足自身虛榮心
網絡直播的自我展示方式立體多樣、直播內容也豐富多彩,受到很多觀眾的歡迎。越來越多的人試圖在這網絡直播領域成為王紅,為了吸引更多觀眾,想方設法的得到更多關注者,這樣不僅是網絡直播們得到了可觀的收益,還滿足了成名的虛榮心,或多或少的實現自我。大部分的主播漸漸地習慣了直播時被眾多群眾關注的氛圍,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思想沉浸于網絡的社會中。
(三)利益驅動的心理
網絡直播十分火爆,前期從事網絡主播的人群從中獲得了利益的甜頭,使其更加無所約束的開展大尺度的直播,同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紛紛進入到該行業中,企圖謀取利益,造成了網絡直播亂象不斷。網絡直播造就了很多“網紅”,網紅效應使原本線上的直播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從而線上線下都形成了利益鏈。正是如此,在利益的驅動下,越來越多主播都希望自己一夜躥紅,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多的利益。過分的追求利益使直播間里充斥了各種不雅低俗的內容,出現了許多負面新聞。
二、網絡直播觀眾存在的心理
(一)好奇心理
好奇是人的天性,大部分人都對未知的感到好奇,對于自己從未見過的都喜歡去關注了解。網絡直播的正是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網絡直播的標題往往都很吸引。看直播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觀眾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好奇,都熱衷于很多比較奇葩的事件及主播的日常生活。大部分的主播都利用觀眾的這些特點去選取直播的題材,迎合觀眾的好奇心。
(二)娛樂心理
大部分的收看網絡直播的觀眾主要是為了打發時間、減少孤獨感,并且希望能夠獲得一些快樂。因此,網絡直播出現了很多娛樂性的節目,非常能夠吸引人。最初的直播,主要以顏值美女為吸引點,但是現在,很多段子、相聲等有才華的節目逐漸成為直播的熱門,能夠給圍觀的人群帶來快樂。
(三)從眾心理
人也是群居的生物,他的心理和行為都會受到社會群體價值的影響,促使其產生從眾的行為,具有趨同的表現。網絡直播能在短時間內發展如此迅速,不少參與其中的圍觀者都是從眾心理在作怪。個體在社會群體的影響下對于網絡直播的觀點及審查標準都趨向一致。
(四)孤獨心理
互聯網的發展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但是人與人之間更深層次的交流減少了,使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孤獨的心理。網絡直播是以在一個直播平臺房間形式開展群體互動交流,主播與觀眾們進行交流,觀眾們在直播間里互相評論及發表意見的群體圈。網絡直播的形式有效的減少了孤獨感,讓觀眾有共同的話題,增加了集體的歸屬感。
三、結語
網絡直播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新生事物,在當前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平臺本身的管理意識和管理水平不到位。網絡直播的快速發展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里面夾雜著不同群體的心理變化。但是任何一種傳播載體,在便利群眾生活的同時,也應考慮是否符合主流價值觀。網絡直播在貼近生活、娛樂網民之余,不應沉迷于不雅的直播,制造低俗的娛樂,而應展示健康的精神面貌。網絡直播也要開放積極的網絡文化,引導優質的直播,培植文明向善的網絡文化,同時,網絡直播的監管要跟上步伐,文化引導的手段和行政管理的手段相輔相成,形成互聯網治理的合力。
參考文獻:
[1]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http://tc.people.com.cn/n1/2016/0803/c183008-28606650.html
[2]續蔚一.網絡直播平臺受眾的心理特征分析[J].新聞研究,2016(18).
[3]鄭建橋.網絡直播背后的心理動力探析[J].財經縱覽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