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磊 王松明 江書忠 燕富永 肖淑華
(湖南九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湖南長沙410000)
目前,我國的養殖業已逐漸進入規模化、密集化、集約化飼養模式,這種模式容易造成豬群免疫功能低下,營養水平不足,生長緩慢等不利因素,影響養殖業健康發展。 在這種飼養模式下豬場如何才能最大化的減小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 擴大經濟效益? 母豬和仔豬在豬場飼養工作中屬于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中哺乳階段的母豬和仔豬尤其重要, 特別是母豬的產仔數方面的影響比較大,生產中必須加強并且重視其飼養管理,才能提高整個豬飼養場的經濟效益, 否則會給豬飼養場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 因此,要從源頭母豬抓起,提高哺乳仔豬斷奶窩增重。
近年來,由于環保方面的壓力,農業部出臺了各種措施來限制飼料中重金屬和抗生素, 市場各種高檔仔豬料層出不窮、魚龍混雜,仔豬斷奶后,營養供給形式發生變化,母乳轉為飼料;環境發生變化,離開母體、轉群;植物應激源刺激腸道,再加上仔豬腸道功能發育不完善,表現為上槽慢、過渡難、吃的少、拉稀多、毛色差;隨著仔豬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的快速發育,教槽料中的乳制品、優質蛋白源等從消化率到成本都已不適合保育豬, 教槽料、保育料的營養落差也較大,所以從教槽料到保育料過渡難,據統計,此階段因過渡應激導致的仔豬死淘率(包括僵豬)約占5-7%,有的甚至超過10%,而且生長發育遲緩,保育結束時相同日齡下比正常仔豬體重小1-3kg,最終導致保育結束體重不理想,不合格仔豬數比例高,從而影響了豬場的經濟的效益。 因此,從源頭母豬入手,才能系統解決哺乳母豬營養缺口與低采食量, 增強仔豬免疫力、改善仔豬的質量,提升仔豬斷奶重。
母豬和仔豬在豬場飼養工作中屬于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中哺乳階段的母豬和仔豬尤其重要, 母豬的健康狀況影響初生仔豬的初生重和生長速度,特別是母豬的產仔數方面的影響比較大。眾所周知,仔豬出生重1 兩、斷奶重1 斤,出欄快10 天,出生、斷奶重不僅是快長的基礎也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而仔豬出生重、斷奶重、存活率取決于母豬的營養。 因此,我們從源頭母豬抓起,加強重視其飼養管理及營養水平, 提高初生仔豬的質量,從而為仔豬保育甚至出欄打好堅實的基礎,進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整個豬場的經濟效益。
母豬的產仔數、 帶仔數越多需要攝入的營養越多,母豬需要的營養來自飼料,而當前大部分母豬采食量低下,營養攝入不足,存在很大的營養缺口,因此奶水差,仔豬初重、斷奶重、存活率都受到影響。研究表明,哺乳母豬的采食量低、奶水少,往往與妊娠期母豬的營養攝入不當有關; 而且妊娠期母豬的日糧結構和營養能調控哺乳期母豬采食量。 因此,要想有優秀的窩斷奶重、窩仔豬數必須從妊娠期開始,聯動哺乳期。
妊娠期必須供給足夠的營養物質, 以確保母豬有良好的營養貯備,減少哺乳期失重,促進胚胎的存活、生長和發育。 隨著妊娠期的發展,母豬的營養需要也不斷發生變化,因此,妊娠的不同時期要給于不同的營養水平。 妊娠前期是妊娠期中比較關鍵的時期, 這一時期合子呈游離狀態并陸續著床,胚胎與胎盤結合不牢,任何不良因素都可能導致胚胎死亡甚至流產。因此,在營養上重點要注意飼料的合理性搭配,保證各種營養全面,降低胚胎死亡率,提高產活仔數;該階段胎兒發育緩慢,不需要給母豬額外加料, 如果飼喂過量, 母豬過肥,會引起胎兒死亡。 因此,在保證足夠營養的情況下適當限制飼喂,可提高胚胎成活率。妊娠中期的營養水平決定初生仔豬肌纖維的生長及出生后的生長發育。這一時期需要根據母豬體況、胎兒生長和乳腺發育情況調整日糧營養水平, 一般飼喂量在2.7 kg/d。 妊娠后期胎兒生長發育迅速,初生重的60%以上都是在這個階段生長的。 因此要增加妊娠后期母豬的采食量,保證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供給,以提高母豬增重、出生活仔數和仔豬初生重。一般飼喂量在3.0-3.5 g/d。分娩前1 周要開始減料,以防止母豬采食過量導致難產。
母豬年生產力低是我國養殖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母豬生產力低的主要原因是妊娠母豬產仔數和存活數以及年提供斷奶仔豬數較少;此外,產后泌乳母豬采食量低,泌乳量不足,仔豬斷奶后體重低,死淘率高。 應用抗生素和高鋅日糧等,因能有效緩解仔豬斷奶應激造成的不利影響, 被廣泛應用于養豬生產實踐。但近年來,因使用抗生素和高劑量鋅具有弊端,而被禁止或限量使用,如農業部公告第2428 號和2625 號限定了硫酸黏菌素和氧化鋅的使用等。因此,提出采用“母仔一體化”精準營養調控技術,通過改善母豬繁殖性能、泌乳性能和提高斷奶發情率等提高母豬生產性能, 降低仔豬死淘率。
哺乳母豬營養特點:哺乳母豬面臨產后應激,采食恢復, 體儲動員值修復, 泌乳壓力等復雜的生理狀態。 研究發現,3 胎以上母豬代謝能13.56 MJ/kg, 可消化賴氨酸和代謝能比為0.7 g/MJ ,斷奶窩均重效果較0.728 g/MJ 好。 初產母豬代謝能13.81 MJ/kg, 可消化賴氨酸和代謝能比為0.69g/MJ,能夠獲得較好的窩均重。
泌乳方面, 母豬的泌乳能量需要與每日泌乳量有關。 因此,為了保證哺乳母豬的產乳需要,不僅要供給充足的蛋白質, 而且要滿足各種氨基酸的需要。水對哺乳母豬來說也非常重要,一般哺乳母豬每晝夜需供水10-20 kg;另外,還要注意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的補充,并且注意彼此之間的平衡。 飼糧的粗蛋白質和能量水平與母豬的泌乳性能關系密切, 母豬乳脂脂肪酸組成與日糧脂肪酸組成直接相關,具有抗氧化(維生素E、硒)、免疫調節(酵母)、改善飼糧消化率(酶制劑)的營養素或添加劑都具有改善母豬泌乳性能的潛能。
飼喂方面,通過增加飼喂次數,使用水拌料,供應充足飲水有助于提高母豬采食, 降低哺乳失重。對于初產母豬, 在精細飼喂過程中,可以通過提高頭胎母豬飼料營養濃度的方式, 降低頭胎母豬的體重損失。另外為緩解母豬泌乳壓力,可采取部分寄養和提前斷奶的方式,減少頭胎母豬哺乳失重。哺乳期間, 需要盡可能提髙母豬的能量攝入, 若哺乳期間攝入能量受限,母豬的泌乳量下降,體況損失加大,降低斷奶窩均重。
產房環境是影響母豬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母豬繁殖周期包括懷孕期、哺乳期和空懷期,不同階段對營養物質需求量和環境要求不同。 母豬懷孕期一般為114 d,常用“333”推算法,即從配種日起,3 個月3 周零3 d 后為預產期。 研究表明,豬長期生活在低濃度的氨環境中,會導致平均日采食量下降, 抵抗力下降。 隨著氨氣濃度的升高,危害逐漸體現,不僅會使血氨濃度升高還會導致子宮中氨含量增加,從而破壞子宮的酸性環境,從而降低母豬的受孕率; 高濃度的血氨還會降低血氧濃度,導致產程較長,從而增加死胎率;另外隨著氨氣濃度的升高,母豬產奶量下降。因此母豬懷孕期間,舍內應保持清潔,每天清理糞便,使用清潔劑清洗,然后消毒,防止病原傳播導致規模性疾病感染; 保持通風系統完善, 降低豬舍中NH3和H2S 等有害氣體濃度。 母豬分娩后做好產后護理,合理控制母豬采食和飲水,保證母豬營養吸收均衡。在我國現有飼養條件下,養殖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一般將斷奶期提前至21-28 日齡,大大縮短母豬哺乳期。
在當前集約化飼養模式下, 只有加強飼養管理技術, 完善營養水平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母豬的泌乳性能和遺傳潛力,保證母豬的健康程度,從而影響初生仔豬的初生重和生長速度。 從源頭母豬抓起提升哺乳仔豬的斷奶重, 為豬場帶來更多的效益。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