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婷婷,巴釗云
(射陽縣新坍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射陽224323)
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是全省四大產糧縣之一,新坍鎮位于射陽縣西部,四季分明,光熱適宜,特別是水源充足,極有利于水稻生長。常年種植水稻0.46萬hm2,總產2萬t以上,是射陽縣重點水稻產區。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緊缺和機插成本加大,水稻種植方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從以機插秧和拋秧為主的種植方式演變為目前以機插秧和直播稻為主的種植方式。雖然機插秧仍是大戶首選稻作方式,但推進難度越來越大。如何化解制約矛盾問題,穩定發展機插稻面積顯得十分迫切。本文從2018—2020年生產實際調研入手,淺析新坍鎮水稻機插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初步發展對策。
新坍鎮水稻機插的發展和全縣情況相似,經歷了起步、徘徊、快速和緩慢4個階段,機插秧的發展促進了水稻單產水平的穩定提升,保障了口糧安全。但近年來發展較慢,2018、2019、2020年該鎮水稻機插面積分別為0.27、0.25、0.23萬hm2,較面積最大的2018年均有所減少。通過調研發現,水稻機插緩慢前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4個方面。
一是機插成本高。種植大戶普遍反映,機插秧較直播稻相比,機插成本增加了200元/667m2左右,特別是在大戶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較大規模要付出較多的資金占用成本。二是增產不突出。根據調查,目前制約大面積機插水稻高產的主要因素是穗數不足和穗型偏小,而這些與毯苗移栽存在的先天不足有關。由于毯苗機插特定的育秧方式,在密度較高的微生態條件下,使得水稻秧苗器官發育不充分,控制了1、2、3低位分蘗以及根葉等幼小器官的發育,秧苗素質弱,加之機械植傷重,導致大田緩苗期長,不利于發苗和個體粗壯生長[1],從而影響產量優勢的發揮,有的年份機插秧收獲的產量并不高于直播稻的產量。
水稻集中育秧涉及到秧池平整、浸種與處理、適期適量播種、暗化擺盤、水肥和化控管理、病蟲防治、秧苗運輸等10多個環節[2],特別是育秧大戶,由于規模大,環節多,硬盤應用比例少,育秧質量得不到保障,時常出現死苗、壞板等問題,嚴重的壞板率可達10%以上。
一是擱田不到位。該鎮生產上毯苗機插水稻穗型偏小與機插稻苗期分蘗過多有關。由于沒有及時擱田,導致無效分蘗過多,形成多穗小穗。此外,由于擱田不到位,導致水稻植株莖稈柔韌性差,不抗倒,灌漿期一旦遇到風雨天氣極易倒伏。二是用肥不到位。生產上一般農戶前期肥料施用較多,分蘗肥用量偏大,而穗肥施用不盡合理,用量偏少,用肥時間不適當,磷鉀肥比例少,從而導致穗型不大,產量未能有較大突破,高產典型較少。另外,氮肥施用過多,偏施氮肥易發生赤枯病,而致僵苗不發,形不成高產群體基礎。三是防控不到位。主要表現為種子處理用藥不對路,生產上常常出現惡苗病、干尖線蟲病的危害,有的損失還較大。在后期稻瘟病、稻曲病和褐飛虱產生的“冒竄”現象時有發生,影響豐產豐收。
機插秧的起初發展得益于各項政策的扶持引導,但隨著面積的擴大,扶持力度逐漸減少了。目前機插秧的補貼主要依賴于部省級的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主要表現為機插秧的專項補貼沒有了,相當于機插秧減少補貼100元/667 m2,加之目前育秧成本提高,機插秧推廣難度較大。沒有了專項補貼,一些農戶就不再應用機插,改為直播稻。
近年來,該鎮機插秧面積雖有所下滑,但總體來講,多數大戶仍然選擇機插,較直播稻相比能較好地解決雜草和雜稻等突出問題。機插秧要有大的發展,必須要通過技術創新、機具創新、服務創新和工作創新,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機插效益和效率[3]。從該鎮調研情況來看,著重從以下3方面入手。
一是推行育秧全程機械化。在育秧過程中用工很多,有一些環節全是采用人工進行,花工花時效率低,成本高。對規模較大的育秧大戶在浸種時就要采用機械輸送種子到浸種池,減少人工操作;對流水線育秧、田間送秧過程中,可采用智能調控的軌道輸送,減少人工挑、小車推;對流水線育秧過程中的用土和碎土環節,可采用大馬力碎土機械進行碎土,同時采用輸送帶送土。二是推廣自行式育秧設備。近年來,自走式半自動化田間育秧機應運而生。從田間應用情況來看,可比流水線育秧減少用工1/2左右,宜加大推廣力度。當然還要進一步提高播種質量。三是簡化育秧環節。如種子處理上可改浸種為拌種,改秧池水整為旱整,改播前灑水為播前不灑水,改蓋籽土為免蓋土,改室內暗化為室外暗化等,這些不僅節省了勞力,還便于操作。四是推動育秧技術創新。近年來,育秧技術進行了許多嘗試。缽苗機栽插雖示范多年,但由于設備成本較高始終未能大面積推廣。大苗移栽,雖能提高秧齡彈性,提高栽插質量,但還是因為用盤量大,成本高,應用面積較小。可示范推廣硬地硬盤微噴灌育秧,這種育秧形式有利于作業管理,還節省大量秧池,特別在2020年無紡布緊張的時候可不用覆蓋就能育出高質量的秧苗。另外,也可嘗試應用水稻乳苗密播稀植育栽技術,只用10盤/667m2左右的秧,大大減少了育秧、運秧和插秧成本,但對田間平整要求高,可適度進行試驗示范。
一是及時擱田控群體。機插稻始蘗后發苗勢強,群體莖蘗增加迅速,高峰苗來勢猛,群體高峰苗數控制不當易發過頭,因而應該適時早擱田,以控制無效分蘗,提高群體質量。一般N-n-1葉齡期,群體莖蘗數達到預計穗數70%~90%時開始自然斷水落干擱田,遵循“早、輕、多”原則。采取分多次輕擱,一般田中土壤沉實不陷腳,葉色褪淡落黃即可,既抑制無效分蘗大量發生,使高峰苗數控制在適宜穗數的1.4~1.5倍,又控制了基部節間伸長,提高了群體質量,增強了群體抗倒伏能力。但不能重擱田,尤其過重擱田容易造成葉片卷縮,嚴重的甚至影響穗分化。二是施好穗肥攻大穗。在施用好基蘗肥的基礎上,要科學施用穗肥。穗肥施用主要根據生育進程快慢、群體數量多少、頂部葉色深淺確定施用時間和施用數量等。主要根據分蘗臨界葉齡期(N-n)總苗數及頂4葉期的葉色診斷穗肥施用。當N-n夠苗,若頂4葉葉色淡于頂3葉時,可施尿素20~25 kg/667 m2,分別在葉齡余數3.5、1.5施用;若頂4葉葉色和頂3葉接近時,可施尿素20 kg/667 m2左右,分別在葉齡余數3.5、1.5施用;若頂4葉葉色深于頂3葉時,可用尿素10~20 kg/667 m2,分別在葉齡余數2.5、1.5施用。另外,當群體提前夠苗或推遲夠苗時,可根據葉色適當調節穗肥施用時間和數量。一般穗肥促花肥以尿素為主,促花肥以復合肥為主。三是綠色防治保豐收。播種前選用對路藥劑浸種防治惡苗病、線蟲病等種傳病害。生育期間根據當地植保部門的預測預報及時防治好病蟲害,前期防治好灰飛虱、稻薊馬,中、后期防治好螟蟲、飛虱、紋枯病等,特別要注意穗頸瘟、稻曲病和褐飛虱的防治。
一是開展機插秧社會化服務補貼。盡可能恢復以前縣或鎮對機插秧的補貼,每667 m2機插秧可根據育苗面積和機插面積進行統一測算進行補貼,實現規范補貼。二是開展項目物化技術補貼。一方面繼續以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為載體,開展水稻機插物化技術產品補貼。另一方面要集中整合各級財政支農資金,適當進行機插秧物化技術及其產品補貼。三是開展規模土地平臺招租扶持。在土地流轉平臺招租時,把土地優先招租給機插秧的種植大戶或經營主體,并在協議中明確規定,如招租后沒有采用機插秧,可取消其下一年承租資格。也可在招租時采用收取一定數量特定的契約費,如沒有采取機插的不再歸還特定契約費,以保證機插秧穩定發展。
“十四五”已描繪出農業現代化的藍圖,稻作全程機械化勢在必行。機插秧在不斷完善操作技術、降低操作成本、提供政策扶持的基礎上,必將成為稻作生產的主要種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