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毛曉雅
走進浙江省衢州市溝溪鄉余東村,一幅幅艷麗的農民墻畫下,種滿了一畦畦油汪汪的青菜,在蓑衣、竹編農具的點綴下,鄉土氣息濃郁。今年53 歲的村民劉金仙,正在自家30 m2的“一米菜園”里除草。
“現在疫情還沒結束,外出干活不方便。這片辣椒、油麥菜就在家門口要好好打理,除了自家吃外,一個月還能拿回三四千塊錢收益。”劉金仙說。
為劉金仙帶來收益的“一米菜園”,是衢州市利用農房整治拆出的土地和房前屋后閑置的零星空地,發起的一場“菜園革命”。如今的衢州鄉村,房前屋后、犄角旮旯的零星土地上,沒有了垃圾成堆,沒有了雜草叢生,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精致美觀、創意十足的菜園。因多為1米見寬,當地取名“一米菜園”。
去年10 月,衢州正式啟動“一米菜園”創建工作,并將其納入全市鄉村振興考核體系。如今,荒地變菜園在當地正蔚然成風。
溝溪鄉余東村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村,余東農民畫曾走出衢州在杭州、北京先后舉辦展覽。如何將“一米菜園”和農民畫緊密結合,打造出余東村的新景觀成為鄉黨委政府和村兩委思考的問題。
溝溪鄉破解拆后利用難題,余東村結合本土文化元素,對一些空間有限、位置不佳、難以利用、影響整村風貌的拆后地、拋荒地、閑置地進行統一規劃,并鋪設青磚石子小道進行分割,打造“一米菜園”,實現整村環境提升。
河山村地處溝溪鄉西北部,距衢州城區約25 km,群山翠滴,村內李姓村民居多,并尊奉道家學派創始人李耳(即老子)為先祖,道家代表元素“太極”在村里遺存甚多。該村在“一米菜園”創建中,結合本村特色挖掘太極文化,并著手打造太極菜系。
“除太極粿外,溝溪鄉專門邀請到東方集團廚師長團隊共同設計了24 道符合‘兩儀四象’等《易經》理論的特色菜譜。”河山村村支書鄭玉珍介紹。以“陰陽兩儀”為例,土雞為動,南瓜為靜,動靜結合的南瓜燉土雞便是陽;現抓野生泥鰍,配以黃豆醬熬成煲便是陰,陰陽兩道菜合稱兩儀菜式。
有了風景,有了鄉愁,農民吃不了這些菜怎么辦?溝溪鄉在讓“一米菜園”真正做到好看、好吃、好玩,讓農村更有鄉土風貌以外,還通過農超對接專柜銷售,真正做到讓“一米菜園”有顏值、有產值、有價值!
鄉里專門從黨員中抽調精干力量,成立一米菜園先鋒隊,專門負責市場對接、供菜等,經過多方協調,與浙江衢州東方集團簽署“一米菜園”綠色直供全面戰略合作,村民們家門口的新鮮蔬菜由政府統一收購,通過質檢后,直接運往超市專柜銷售,實現“農菜入超”。
“這個菜確實不錯,看起來鮮嫩得很,葉子上偶爾出現的蟲孔讓我看著就很放心,說明純天然。”在衢州冠發君悅酒店廚師長尹海濤看過溝溪鄉“一米菜園”的樣品后評價道。
“以后城里的老百姓也能吃到我們種的純天然蔬菜,我們還能適當增加一些收入,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程云仙一邊在自家門前的菜園里采摘新鮮蔬菜,一邊對簽訂的“一米菜園”綠色直供戰略合作協議贊不絕口。
自從溝溪鄉通過“農菜入超”的市場化操作,讓“一米菜園”走進東方集團超市,取得了良好的收益,第一批菜農人日均收入增加150元。
今年,溝溪鄉繼續拓展“一米菜園”的種植面積,擴種8.7 hm2,新增了小番茄、四季豆、空心菜、茄子、毛豆角、絲瓜、莧菜等30個品種,產量預計超過100 t。同時,也通過菜園云直播、頭雁賣菜等多種方式,讓村播成為新農活,帶動“一米菜園”的銷量。
“我們梳理了‘一米菜園’的建設體系,形成了產供銷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并深入延伸市場化的戰果,把現代經營理念引入傳統農業,推進放心菜進學校、品牌菜進酒店以及菜園公益基金的實施,密切村企合作,避免生產盲目性,減少中間環節,實現菜農受惠、集體受益、鄉鎮打品牌、商家獲口碑的四贏格局,通過黨建+菜園助力鄉村振興,將‘一米菜園’打造成決勝全面小康的基層普惠樣板。”陳建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