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謝偉容,陳育青,楊麗珠,沈曉華
漳州衛生職業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土是中藥常用固體輔料之一。以土為炮制輔料始于晉、唐,成于宋元,盛于明清[1]。《本草蒙鑒》載:“陳壁土制,竊真氣驟補中焦。”李時珍指出:“土者,五行之主……在人則脾胃應之,故諸土入藥,皆取其裨助戊已之功。”《本草從新》載:黃土有“開胃健脾,消食利濕,補中益氣”之功。現代炮制理論認為,土炒能增強藥物補脾止瀉的功能,降低藥物的刺激性,常見土炒品種如白術、當歸、山藥等[2]。根據傳統土炒的目的,伏龍肝(灶心土)是最符合傳統炮制意圖的輔料,而其所含豐富化學元素可能是主要效應成分[1,3-5]。在《全國中藥炮制規范》1988年版收載的全部土炒飲片中,均選用輔料伏龍肝,且各省炮制規范中輔料土選用伏龍肝約占80%[6-7]。但由于柴火灶越來越少,灶心土資源幾乎枯竭,部分省炮制規范規定可以使用黃土、紅土、赤石脂及紅磚粉[7-8]。
實際上,土是固體炮制輔料中最特殊的一類,其不僅作為傳熱體,而且通過在中藥飲片表面“掛土色”而與飲片一起入藥,最能體現傳統“藥輔合一”制藥理念。但是,輔料“土”的研究基礎薄弱[9-11],目前尚未知赤石脂、紅土、紅磚粉中內含成分是否與灶心土具有相似性。本研究通過測定不同產地的4類炮制輔料土中內含化學元素全量及其水溶性鹽的含量,以期比較其中所含成分及其溶出差異,為土炒輔料選擇與質量評價提供參考。
A3AFG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K、Ca、Fe、Zn、Al、Mg、Cu、Mn、Na元素空心陰極燈(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T03型智能滴定器(上海晟聲自動化分析儀器有限公司);AB265-S型電子分析天平、多參數測試儀 S400-B(瑞士梅特勒-托利多);BSZ-2型自動雙重蒸餾水器(上海博通化學科技有限公司);KQ5200型超聲波清洗器 (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WX-8000微波消解儀(上海屹堯儀器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除紅土、紅磚、S13是作者實地采集外,其余輔料土采收自河北、廣西、安徽、四川等全國不同地區,經漳州衛生職業學院陳育青副教授鑒定,S2、S3、S9為燒結的土塊,S1、S4、S5、S6、S7、S8、S10為黃色土塊。
赤石脂購自北京同仁堂藥店。樣品詳細信息見表1。Al(編號:GSB04-1713-2004)標準儲備液(l g·L-1,國家有色金屬及電子材料分析測試中心);K(批號:17084)、Ca(批號:15061)、Fe(批號:17113)、Zn(批號:14021)、Mg(批號:15061)、Cu(批號:17123)、Mn(批號:13051)、Na(批號:17052)標準儲備液(l g·L-1,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30%過氧化氫溶液(西隴科學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70101);實驗用水為重蒸餾水;濃硝酸(優級純);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

表1 不同產地輔料土的樣品信息
2.1.1配制試驗溶液
2.1.1.1標準溶液的配制 量取K、Ca、Fe、Zn、Al、Mg、Cu、Mn、Na標準儲備液,分別加2%硝酸配制成質量濃度分別為100.000、8.000、3.000、1.000、40.000、0.400、5.000、1.000、1.000 μg·mL-1的各元素標準儲備液。
2.1.1.2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稱取各輔料土樣粉末0.1 g,精密稱定,分別置于微波消解罐中,加硝酸6.0 mL,鹽酸2.0 mL,再加入氫氟酸2.0 mL,旋緊外蓋置于微波消解儀中,依照微波消解儀工作條件(見表2)進行微波消解。待冷卻至室溫后,打開消解罐,置趕酸儀中120 ℃下趕酸至約0.5 mL,冷卻后,轉移到25.0 mL的量瓶中,用2%硝酸少量多次洗滌消化罐,合并洗液,并定容至刻度,即得。

表2 微波消解條件
2.1.2測試方法及儀器工作條件參數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FAAS) 對各批樣品進行K、Ca、Fe、Zn、Al、Mg、Cu、Mn、Na的含量測定,具體儀器工作參數見表3。如樣品中元素含量超過標準曲線線性范圍,以2%硝酸稀釋適當倍數后再進樣測定。對同一試樣進行3份平行試樣測定,同時按同法做試劑空白試驗。

表3 火焰原子吸收儀工作條件
2.1.3標準曲線的繪制 取各元素標準儲備液,分別加2%硝酸配制系列標準溶液,各標準溶液質量濃度分別為K:0、20.000、40.000、80.000、100.000 μg·mL-1;Ca:0、1.000、2.000、4.000、8.000 μg·mL-1;Fe:0、0.500、1.000、2.000、3.000 μg·mL-1;Zn:0、0.100、0.200、0.500、1.000 μg·mL-1;Mg:0、0.100、0.200、0.300、0.400 μg·mL-1;Al:0、5.000、10.000、20.000、40.000 μg·mL-1;Cu:0、0.500、1.500、2.500、5.000 μg·mL-1;Mn:0、0.100、0.200、0.500、1.000 μg·mL-1;Na:0、0.100、0.200、0.500、1.000 μg·mL-1。
依次取空白溶液及K、Ca、Fe、Zn、Al、Mg、Cu、Mn、Na各系列標準溶液,按上述儀器測定條件測量吸光度值,以吸光度值為縱坐標(Y)、濃度為橫坐標(X),繪制標準曲線。各元素的標準曲線及線性范圍見表4。

表4 各元素線性關系考察
2.1.4精密度試驗 分別取K、Ca、Fe、Zn、Al、Mg、Cu、Mn、Na各元素標準液,按2.1.2項下儀器工作條件,連續測定6次吸光度值,RSD分別為1.04%、0.66%、0.57%、1.03%、1.84%、0.85%、0.72%、0.11%、0.62%。
2.1.5重復性試驗 取輔料土S1樣品6份,按2.1.1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依2.1.2項下儀器工作條件,分別測定K、Ca、Fe、Zn、Al、Mg、Cu、Mn、Na各元素含量,結果各元素RSD依次為1.73%、1.49%、1.68%、2.03%、2.06%、1.30%、1.85%、2.22%、2.18%。
2.1.6回收率試驗 在已知含量的6批輔料土S1樣品各0.05 g,精密稱定,分別加入一定量的K、Ca、Fe、Zn、Al、Mg、Cu、Mn、Na標準溶液,按2.1.1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依法測定各元素含量,依次計算平均回收率及RSD,結果見表5。

表5 回收率試驗結果(n=6)
根據國家標準(GB/T 6730.10-2014)及相關文獻方法[12-14],采用動物膠凝聚質量法測定土樣中Si含量。
2.2.1測定方法 取已粉碎過六號篩的各土樣0.5 g,精密稱質量,置于鎳坩堝中,加數滴乙醇潤濕樣品,加粒狀氫氧化鉀4.00 g,置高溫爐中,逐漸升溫至700 ℃,熔融30 min,取出,稍冷。將熔塊置于250 mL燒杯中,加熱水20 mL,蓋上表面皿,放置浸提。待反應減弱后,取出坩堝,立即向杯中加入濃鹽酸20 mL,再用熱水及1∶5鹽酸溶液洗凈坩堝,洗液并入燒杯中。將燒杯置于水浴鍋中蒸至濕鹽狀,加濃鹽酸20 mL,放置過夜。將燒杯置于70~75 ℃水浴中,緩緩加入10 mL動物膠溶液(10 g·L-1),充分攪拌并保溫10 min。取出燒杯,趁熱用傾瀉法以快速定量濾紙濾過于250 mL量瓶中,用熱水洗滌沉淀數次,將沉淀無損移入漏斗,用熱水洗滌沉淀至無氯離子存在為止。將沉淀連同濾紙一起放入已恒重的瓷坩堝中,干燥,灰化,在920 ℃灼燒1 h,取出,置干燥器中冷至室溫,稱量。反復灼燒直至恒重。隨行空白對照試驗。
依公式(1)計算Si含量:
WSi=[(m1-m2)-(m3-m4)]/m×0.467 4×K×100%
式中:m1為土樣灼燒后沉淀加空坩堝質量(g);m2為空坩堝質量(g);m3為空白試驗灼燒后沉淀加空坩堝質量(g);m4為空白試驗的空坩堝質量(g);m為風干土樣的質量(g);0.467 4為二氧化Si換算成硅的系數;K為由K=100/(100-A)所得的換算系數,其中A為土樣的吸濕水質量分數。
2.2.2精密度試驗 取已粉碎過六號篩的6份S1土樣各0.5 g,依2.2.1項下方法測定Si含量,結果6份樣品質量分數分別為265.6、264.3、265.4、267.9、266.7、266.8 g·kg-1,6次平行測定結果絕對相差≤4.0 g·kg-1,符合要求[13-14]。
2.3.1水溶性陽離子測定
2.3.1.1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稱取通過2 mm孔徑篩的風干試樣50.00 g,置于500 mL廣口瓶中,加250 mL去除CO2的水,用橡皮塞塞緊瓶口,振搖3 min,濾過,取續濾液,備用。
2.3.1.2測試方法及儀器工作條件參數 取供試品溶液5 mL,置50 mL量瓶中,加2%硝酸定容,搖勻。依2.1.2方法進行測試。
2.3.2水溶性鹽總量的測定
2.3.2.1測定方法 精密吸取2.3.1.1項下供試品溶液25.0 mL,根據國家標準(GB/T 6730.10-2014)中質量法測定土樣中水溶性鹽總量[12-14]。
2.3.2.2精密度試驗 取2份S9土樣各50.00 g,按2.3.1.1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依2.3.2.1項下方法測定含量,結果2份樣品水溶性鹽總量質量分數分別為4.88、4.91 g·kg-1,2次平行測定結果相對相差0.61%,<5%,符合要求[13-14]。
2.3.3水溶性陰離子測定


2.4.1測定方法 稱取通過2 mm孔徑篩的風干土壤10.0 g于50 mL高型燒杯中,加25 mL去除CO2的水,以攪拌器攪拌1 min,使土粒充分分散,放置30 min后采用酸度計直接測定。
2.4.2精密度試驗 取2份S9土樣各10.00 g,按2.4.1項下方法測定pH,結果2份樣品pH分別為6.40、6.43,2次平行測定結果絕對相差≤0.1,符合要求[13-14]。
2.5.1輔料土樣中K、Ca、Fe、Zn、Al、Mg、Cu、Mn、Na、Si元素全量測定結果 分別取各輔料土樣品,按2.1.1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依2.1.2項下儀器工作條件,分別測定K、Ca、Fe、Zn、Al、Mg、Cu、Mn、Na各元素,依據2.1.3項下標準曲線直接讀數,乘以各元素稀釋倍數,計算各土樣品中含量。另取各輔料土樣品各0.5 g,依2.2.1項下方法測定Si含量。結果見表6。

表6 不同土樣中化學元素全量測定結果
2.5.2輔料土樣中水溶性鹽的測定結果 分別取各輔料土樣品,按2.3.1.1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依法測定K、Ca、Mg、Na各元素與水溶性鹽總量,CO32-、HCO3-、Cl-、SO42-含量,再分別乘以各樣品稀釋倍數,計算各土樣品中含量。結果見表7。14個樣品中,僅灶心土S9、S13樣含CO32-、HCO3-,可能與灶心筑涂時土樣摻入石灰有關。

表7 不同土樣中水溶性鹽含量測定結果 mg·g-1
2.5.3輔料土中pH測定結果 分別取各輔料土樣品,按2.4.1項下方法,依次測定,結果樣品S1~S14的pH分別為6.01、6.38、6.42、6.86、6.72、6.85、6.87、6.18、6.42、6.66、6.69、7.04、6.63、5.27。
2.6.1系統聚類分析(HCA) 將各樣品化學物質含量相對于稱樣量量化,導入SIMCA-P 14.1軟件對樣品進行HCA。根據10種化學元素全量分析結果,14個樣品基本可分為4大類(見圖1),S1、S3、S4、S5、S6、S7、S8、S9、S10聚為第一類,S14聚為第二類,S11、S12聚為第三類,S2聚為第四類;根據水溶性鹽含量分析結果,14個樣品基本可分為三大類(圖2),S3、S13聚為第一類,S1、S10、S6、S8、S9聚為第二類,S2、S11、S12、S14、S7、S4、S5聚為第三類。

圖1 基于各元素全量分析的不同輔料土樣品聚類譜系圖

圖2 基于水溶性鹽含量的不同輔料土樣品聚類譜系圖
2.6.2偏最小二乘法-判別分析(PLS-DA) 為確定各樣品組間差異性,采用PLS-DA模式識別方法,分別將14個樣品元素含量數據導入SIMCA-P 14.1軟件中進行PLS-DA模型擬合,篩選出組間成分差異貢獻率較大的元素。根據10種化學元素全量分析結果,使用ParN換算的數據標度方式進行標準化處理,并分析生成差異性標記物的變量重要性投影值(VIP)圖(見圖3),其中VIP值>1的成分有3個,影響大小依次為Si、Al、Ca元素,這3種主要標志物的是土壤主要化學元素;根據水溶性鹽含量分析結果,使用Ctr換算的數據標度方式進行標準化處理,并分析生成VIP值圖(見圖4),其中VIP值>1的成分有3個,影響大小依次為水溶性鹽總量、Cl-、SO42-含量,這3種主要標志物主要與土壤類型、灶心土形成過程有關。因此,水溶性鹽含量更適合作為輔料土的質量分析指標。

圖3 基于各元素全量分析的不同輔料土樣品差異性變量VIP圖

圖4 基于水溶性鹽含量的不同輔料土樣品差異性變量VIP圖
土壤化學元素主要以Si、Al、Ca、Fe等為主,因形成的地質環境及氣候環境存在差異,不同區域、不同地貌、不同層位的土的化學元素全量亦有差異。由實驗結果分析,S2樣品中各元素含量低;S11、S12均為漳州本地紅土或燒結磚塊,元素含量較為類似;赤石脂為多水高嶺石,主含四水硅酸鋁[Al4(Si4O10)(OH)8·4H2O],與黃土、紅土稍有不同。由此,不同輔料土中化學元素全量含量存有差異,且經化學模式識別分析,Si、Al、Ca元素是主要差異性標記物,推測這些差異主要是成土母質與地域不同引起,而柴火燒結不是主因。
經性狀檢查,S2、S3、S9、S13樣品均有煙熏痕跡,剖開,其中S2、S9土塊中間質地與黃土相近,推測其燒煉時間短,而S3、S13樣斷面煙熏氣明顯,具小孔,燒煉時間明顯長于S2、S9。由實驗結果及化學模式識別分析,可知灶心土S3、S13樣中水溶性鹽總量、鈣離子溶出量明顯高于S2、S9及紅土、黃土、赤石脂、紅磚粉,可能是其發揮止瀉、止血藥效物質基礎,與成土母質和地域沒有明顯關聯性,也證實了灶心土“藥輔合一”及需經久燒的科學性。S3、S13中水溶性鹽總量、氯離子含量偏高,也可能與全國各地筑涂灶心時會用鹽泥有關。
紅土或黃土久經柴草熏燒成灶心土,其礦物質及無機鹽類因受熱氧化或分解成堿性氧化物而具堿性[15]。實驗可知,經高溫燒制的紅磚粉pH超過7,而4種灶心土pH均小于7,可能與燒煉時間不夠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