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曾卓瑪,切羊讓忠,何長廷,卓瑪草
1.青海省藏醫藥研究院,青海 西寧 810016;2.藏藥新藥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藏藥新藥開發重點實驗室,青海 西寧 810016;3.青海大學 藏醫學院,青海 西寧 810016
隨著社會的發展,藏藥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加,而藏藥材資源的短缺以及瀕危藥材數量持續上升等因素,對藏藥材的藥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藏醫藥學中藏藥藥性是闡釋藏藥作用機制和指導臨床用藥的重要依據。藏藥材質量的好壞和藥性與采收時間、加工方法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對藏醫藥經典古籍中植物藥材的采收方法進行分類整理,梳理了藥性理論與適時采收的關系,分析總結了不同藥材、不同用藥部位的生長特點及五源藥性理論與天文歷算相結合來確定藥材的最佳采收時間及采收后的藥材初加工的方法,以期提高藥材質量、保護野生藥源和生態環境。
《月王藥診》中記載,陸地所生長的植物,千百年吸收日精月華,逐漸地便有了靈性,成為醫治百病的珍貴藥材,要有效利用這些藥材,先要熟悉草藥的采收加工過程[1]。藏藥材以藥材來源分為植物、動物、礦物3類,其中植物藥占64.41%。植物藥材的采收加工分為適地采收、適時采收、干燥揀選、分清陳舊、炮制去毒、調伏增效、適當配制7道工序[2]。其中適地采收主要選擇藥材生長的最佳地點,例如:檀香、冰片等,長期被月光照射或生長在寒冷地區的藥材具有寒性,主治熱性病;蓽茇、胡椒、石榴等,長期被陽光照射或生長熱帶地區的藥材具有熱性,主治寒性病。藥材的采收時間在整個藥材的采收加工過程中極其重要[3]。
藥材的采收時間隨著季節的不同或與時空而行,并與藥材的生長周期、藥性等因素要相互吻合。藏醫藥學典籍《四部醫典》中指出“眾生肉體四大本源生,所治疾病四大本源致,對治藥物四大本源質,體病施治自性互相連”[2],說明人體的生理與病理由五源的平衡和不調所致,外界的藥物都由五源所組成,藥物的藥味、藥性、藥效全依五源的不同作用而產生,即土為萬物之基礎、水能潤濕、火生熱、風可運行、空分間隙分布于其他中。諸藥均以藥味起作用,藥味的差別導致藥效的差異。藥材的采收時間要按其五源藥性理論與天文歷算相結合,即掌握五源在六季(初冬季、隆冬季、春季、孟夏季、夏季、秋季)中的上行、下行或平息、消失等理論規律來掌握藥材的最佳采收時間[4-5]。
藏藥植物藥材的采收內容分為具體采收時間和采收的基本要求,不同植物有其不同生長周期,在特定時間進行合理計劃地采收,有利于得到較高產量和較好品質的藥材,更能確保藥性。
藏醫藥古籍中記載:草藥的外皮、內皮及樹脂屬于皮,能醫治皮膚、韌帶、四肢處的疾病,適宜在春季萌芽時采收;葉、汁、芽屬于葉,能醫治六腑、骨髓及軟骨等處的疾病,適宜在初夏葉茂時采收;根、枝、莖屬于莖類,能醫治骨脈和肌肉的疾病,適宜在秋季汁液充足時采收;花、果、實屬于果類,能醫治眼病、五臟和頭部的疾病,適宜在秋季果熟時采收。簡單而言,花蕾和莖枝在旺盛時采收,根在秋冬挖,葉在夏季采,花在初夏摘,果實在秋季收,樹皮在冬春秋采收,樹脂在春秋采收[6]。
藥材的適時采收和初加工是藥材增產增收的關鍵。采收的藥材多數呈鮮品,為了避免藥材霉爛和有效成分散失,必須及時進行初步加工。加工方法有清洗、除雜、砸打、揉搓、切塊、粉碎和干燥等。不同用藥部位有不同的加工方法,例如:果實類藥材采收后切開或剝皮干燥,干燥后可脫粒,收集種子;花類采收后要避免砸壓,除雜后置通風處攤開凉干;皮類要趁鮮切片或切塊干燥;全草和葉類要砸打、揉搓或切段干燥;根莖類先洗凈泥土,除去須根,趁鮮切片或切塊干燥。其中干燥更是藥材產地加工的關鍵,凡屬于寒性藥材,要將其陰干或風干,凡屬熱性藥材,要進行曬干或烘干。對于干燥后的藥材要避免風吹雨打、暴曬烘烤、煙薰或者其他氣味的污染[7-8]。
通過查閱《月王藥診》《四部醫典》《晶珠本草》《八支集要·如意寶》《藏藥本草寶庫》《宇妥心經》《帝瑪爾丹增彭措醫著選集》《藏藥晶鏡本草》等古籍文獻,對常見的部分藏藥材的采收時間和方法等內容進行分析總結,見表1~2。

表1 部分藥材的適時采收方法
為了避免降低和損壞藥效,藏醫藥學中常以藥材的藥用部位和藥效、性味與天文歷算相結合,進而確定藥材的最佳采收時間,因而植物藥材都有一定的采收之法和忌采。
關于采藥臨界期,《晶珠本草》和《宇妥心經》等古籍中指出,諸藥采收要符合各自的采收時間,一般要求在秋季九月和仲春二月的望日采收;每月初七日至十五日之間藥物功效充沛,采收時間最佳;陰歷五月采收要避開黑彝時節;陰歷九月要在太白星臨界期采收[9];每逢雙月(陰月)的十二日為忌采日。平坦濕潤、河水充沛、茅草叢生、未開墾和樹影不遮之地為藥物的最佳采收地點;干旱、墳地、大樹下、懸崖峭壁等處為忌采之地[10]。

表2 不同用藥部位的具體采收方法
通過8部古籍文獻內容的對比研究,梳理了藥性理論與適時采收的關系,即人體內部結構與外界的藥物都由五源的相生、相克作用而存。適時采收藥材和合理的初加工是提高藥材質量的重要環節。例如:甘青青藍、長毛風毛菊等藥材避免花期過時或木質化,要在5月之前全草割取,采收后進行砸打或揉搓,使藥材的有效成分不易散失和變質;大黃、白狼毒、瑞香狼毒等藥材要在秋冬季葉枝枯萎時采收,此時植物根莖的營養和藥效聚集最佳,采收后要洗凈、切塊晾干,防止藥材霉爛變質。
現代研究中表明,藥材的適時采收對藥效具有重要意義,例如:訶子的訶子酸等有效成分含量變化與其成熟度成正比關系,適合在秋末果熟時采收;余甘子在整個成熟期,果實的品質指標會發生明顯變化,其中10月采收的所含維生素C含量最高,之后逐漸下降[11];藏木香中土木香內酯和異土木香內酯的總量在秋季含量最高,最佳采收期為秋季9 月份[12]。傳統的藏藥材采收和加工方法不僅能確保藥材質量,同時可防止霉爛腐敗,便于貯藏和運輸,從而有利于藥材的進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發揮其藥用功效,是藏藥材優質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