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鏈接:央視《焦點訪談》欄目
播出時間:2020年10月30日
節目主持人:侯 豐
侯豐: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為中國未來5年乃至15年如何發展擘畫了壯闊藍圖。全會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那么,在新的發展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建議》提出了哪些新布局、新目標、新部署?中國又將迎來怎樣的新轉變呢?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有了新表述
解說:“十四五”位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這五年將是中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非常關鍵的五年,中國也將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新發展階段,“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有了新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應調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辛向陽:這個變化不僅是表述的變化,它意味著內涵也會發生很大變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跟原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不同了,對后面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提出了新的要求。
解說: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歷史關頭,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建議》,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為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
視頻畫面:10月3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介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有關情況。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建議》的邏輯主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要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創新被放在我國現代化建設
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解說:除了確立發展理念、方向思路,《建議》還緊緊抓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發展的重點任務,并從12個方面作出了新部署。這其中,創新被放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被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在我們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視頻畫面:10月3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介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有關情況。
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五中全會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擺位和重大部署,是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在黨長期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科學把握了當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同時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發展道路,契合了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的階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務。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作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解說:當今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迅猛發展,正在引發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而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核心等方面的短板,正在制約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王一鳴:過去,我們的一些中間品主要依靠國際分工,但現在隨著西方的技術封鎖,我們對中間品的創新任務就更加緊迫。中間品創新,包括手機芯片、軟件等產品的創新。這種創新,對于我們的基礎研究、底層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了。所以,“十四五”時期,我們要適應這種創新形式的變化,需要推進創新體系的重構,特別是要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國內國際雙循環
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解說:以創新驅動現代產業體系,是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速度明顯加快,并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改變產業發展模式。《建議》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并強調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我國要想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必須改變低端加工、低端制造、世界加工廠的現狀。目前的產業基礎要夯實,進一步數字化。產業鏈現代化,體現在創新能力、價值增值,體現在關鍵環節、核心環節的把控力上面,而不是受制于人、“兩頭在外”。
解說:新發展階段,需要新發展格局。《建議》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出戰略部署,明確了主攻方向和重要著力點。近年來,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外部環境帶給我們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大,而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接近100萬億元的經濟總量、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等,為推動國內大循環奠定了堅實基礎。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中國的市場很大,消費力旺盛,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另外,可能還有一個全世界最大的產業變遷,以及勞動力重新配置的機遇期。到2035年,城市化率可能會從現在的60%提高到80%,大量人口會從農村遷移到城市,變成產業工人,在城市居住下來。這背后帶來源源不斷的新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消費需求,也會為國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提供獨特機遇。
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
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解說:其實,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七個年份超過100%。“十三五”以來,我國消費市場規模不斷壯大,居民的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但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鏈條中仍然存在一些堵點和短板。為此,《建議》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我們過去以供給側為主線,但是需求側也需要進行調整,要把它上升到一種戰略,在制度層面、機制層面、政策層面都要做出系統性調整,這樣才能把需求潛力激發出來。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王一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過去這些年持續推進,主要是解決供給端不適應需求端的升級變化。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需求結構在發生深刻變化——商品消費的高端化、個性化、多元化正在形成一種趨勢。另外,服務需求也在迅速擴展。供給體系具有滯后性,推進供給側改革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做好“三農”工作
有了明確的方向
解說:《建議》的另一個亮點,是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隨著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下一步如何做好“三農”工作有了明確的方向。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2019年,農業貢獻了7.1%的GDP,卻用了26%的就業人口,農業的產業化程度是比較低的,通過初次分配所實現的農民收入也比較低。這是造成城鄉二元結構、出現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未來15年,特別是“十四五”期間,怎么能夠讓更多的農村人口真正進入城市,變成新市民,進入到第二產業或者第三產業里面去,提高收入水平,這可能是真正解決“三農”問題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統籌發展和安全,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解說:新發展階段,面臨新機遇、新挑戰。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思潮,再一次讓人們看到發展中的風險和挑戰。《建議》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辛向陽:安全性的問題,就是通過兩者之間的統籌解決幾個問題:第一,發展的韌性,無論多大的風浪都能扛得住;如果扛不住,那就說明發展質量不高。第二,發展過程中必須有憂患意識,要經常性研判會面臨什么風險和挑戰,要在發展中有安全的機制在里面。
解說:在12個方面的新部署中,無論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綠色發展,還是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新發展理念始終貫穿其中。為了進一步破除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建議》還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視頻畫面:10月3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介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有關情況。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關鍵還是要練好內功,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著力辦好中國自己的事。有三件事情特別重要,這就是改革、開放、創新。我們相信,只要做好改革、開放、創新這幾件關鍵大事,就一定能夠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
侯豐: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邁向“十四五”,我們既要看清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也要把握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并在此基礎上,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九萬里風鵬正舉。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勝利在望、第二個百年奮斗征程即將開始之際,唯有接續奮斗,才能續寫新的發展奇跡。
(根據視頻整理,文字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