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初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要求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下稱《意見》)?!兑庖姟访鞔_,將充分調動全社會積極性創造性。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堅持全黨動手、全社會參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各項任務落實到農村、企業、社區、機關、學校等城鄉基層。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綱要》強調,大力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項目。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傳統運動項目。
2019年,“人民太極”平臺在北京啟動,全面推廣“人民太極 健康中國”的活動,旨在傳承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助力健康中國。
太極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我校致力于建設太極特色校園文化,符合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是進一步落實“健康中國”行動的保障,同時能夠促進師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意志品質。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和諧要素
“和諧”被列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第四位。和諧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社會理想,是中華文化的內核,包含了人、自然、社會和國家四個基本要素。
太極文化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一,正是“和”的象征,也反映了教育的本質與規律,以“和”為核心的太極文化強調天人合一、和諧統一,揭示了教育的育人之道。我校推進太極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實際行動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的課程追求。
“太極文化”課程建構的校本探索
自然而然,營造安舒的物態環境
營造太極特色環境,打造太極特色的校園文化,開辟“太極萬象”特色長廊、“太極圖說”特色之窗,建設“無極”特色廣場、“大美太極”特色場館,使校園處處洋溢著濃郁的太極文化氣息,讓學生在特色環境中感受太極的精髓。
“太極萬象”特色長廊 圍繞太極文化,考慮不同樓層、不同年齡的學生,體現螺旋上升發展的特點,設計健我身、勵我志、抒我心、愛我國四個專欄,專欄的內容來自學生自主合作、動手動腦的搜集和創編,以手抄報、展示圖片、簡報等多種形式呈現。通過廊道建設,讓校園的墻壁“會說話”,滋養心靈,形成育人立場。
“太極圖說”特色之窗 展示太極主要招式圖、太極人物文化圖板、太極名人寄語;展出學校開展太極特色活動掠影及師生學打太極拳的感悟。
“無極”特色廣場 師生學習、交流太極技藝的專業場地。
“大美太極”特色場館 這里既是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的載體,也是師生修煉太極的場所。場館分為“太極史?!薄疤珮O學堂”“太極榮譽區”“太極裝備室”,建成具有多方位育人價值、共享互動的太極文化體驗中心。
“太極史?!敝饕故咎珮O名人故事,宣傳太極的起源種類、區域流派、精髓要義等,打造太極文化空間,學生參與解說,感受太極魅力。“太極學堂”主要是師生交流演練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扇的場所?!疤珮O裝備區”主要用于太極劍、扇子等器械,太極服、太極鞋等服裝物品的放置。“太極榮譽室”陳列師生在省市級各類太極比賽中獲得的證書、獎杯、獎牌等,學生置身其中,自豪感和榮譽感油然而生,以校為榮。
道法自然,構建自主的課程體系
一、學科課程
1.校本課程
學校將太極拳融入體育學科教學中,開設太極課程,編寫太極課程綱要,開發校本課程“太極探秘”和“太極健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掌握太極知識和基本技能。
“太極探秘”收集整理太極的起源與形成、傳承與發展、區域與流派等相關資料,編撰相對完善的太極校本特色讀本,讓學生領會太極的博大精深,感受太極名人的品質,激發愛國情感。
“太極健體”汲取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等套路,結合少年兒童身體發展特點,編撰含有太極拳、太極劍、太極扇等內容的校本教材,形成太極拳基本動作教學知識體系。
2.課程實施
按六個年級十二學期組織教學,每周一節太極課,大課間開展“1+1”(長跑+太極拳)體育活動。
低年級主要培養學生對太極拳的興趣,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初步了解太極拳,并在體育游戲中滲透太極拳最基本的手型、步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進行分解動作的傳授。
中年級了解太極拳的基本理論,訓練太極拳基本功,基本掌握練習方法,學會“十六式”楊式太極拳的全套動作。
高年級熟練掌握“十六式”楊式太極拳,做到連貫協調、圓活自然,并在練習中感悟太極文化,部分學生能掌握“二十四式”陳式太極拳。
3.課程模式
太極課堂中學生獨學、對學、群學,合作與分享主導課堂,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形成特色的太極課堂:在“動靜平衡,和諧快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生成能力,同組合作學習,異組評比競爭,讓學生在合作中求知,在競爭中提高。形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點評小結、測評達標”五環式教學流程,動靜互補,相輔相成,“導學案”和“小組合作學習”剛柔并濟,讓學生進行自我展示、自我發展。結合太極課堂教學流程,根據學習內容的不同,構建出讓師生有章可循的“自主學習課”“展示交流課”和“反饋拓展課”等教學模式。
二、活動課程
1.太極社團
優化“自在”太極社團,面向個體,提供選擇,聚焦學生潛能與特長,進行太極技能提高訓練,進一步豐富活動內容與形式,開設“太極尋蹤”社團、“陳氏太極拳”社團、“太極劍”社團、“太極扇”社團,提升學生對太極拳理論知識認知水平,提高太極技擊能力。
2.藝韻太極
結合學校一年一度的藝術節,開展以“太極”為主題的“太極盛宴”活動,學校太極社團與其他社團融合,在不同的領域滲透太極活動,通過動態、靜態不同方式,采用集體、個體、小組等不同形式,展示太極特色,傳承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拳拳愛國之心及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不斷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認同。
三、綜合課程
將太極剛柔并濟、靜中生智等元素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中,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情境,突破單一的課堂教學空間。自主合作,實踐探究太極文化,在活動過程中培養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拳拳報國之情。
科學課程滲透太極之“真”,思品課程滲透太極之“善”,語文課程滲透太極之“情”,數學課程滲透太極之“理”,體育課程滲透太極之“健”,美術課程滲透太極之“雅”,音樂課程滲透太極之“趣”。
“太極如畫”:太極與美術學科整合,根據學生年段特點,低年級開展“孩子眼中的彩色太極——五彩太極”活動,中年級舉行“簡筆繪太極”活動,用線條畫描繪太極拳的形體美,高年級開展“水墨太極”活動。
“太極音韻”:太極與音樂課程整合,開展系列活動,如欣賞課“形式多樣的太極表演”、太極音樂賞析“走近五彩斑斕的太極音樂”、實踐活動“魅力無限——太極舞”等。
“探究體驗式”主題活動:把太極課程內容按照小課題的形式進行設計,實現與學科專題學習的有機結合,與活動課程有機整合,開辟“探究體驗式”主題課程。
“識拳尋蹤”綜合實踐活動:創設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由學生自主提問,并梳理探究主問題——太極為什么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隨后分項目小組活動,上網查詢、閱讀報刊、走訪調研等,最終形成活動報告《我心中的太極》。
中正為本,建設多元的評價體系
基于以拳健體、以拳修品和以拳啟慧三個功能,改變原有的單一評價模式,構建融學生綜合素養發展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家庭評價于一體的學校評價體系,開展在太極教育下的過程性評價,強調學生參與的體驗式評價,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發展性評價等。
定量評價是基于學生在太極學習教育中的參與度獲得太極幣數和學習太極成果達成度獲得太極幣數,評價不同層次的學生。定性評價是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師長評價三種評價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評價涉及學生的太極課堂表現、太極活動參與度、太極招式作品完成情況等因素。綜合課堂學習、課外練習、太極訓練與展示、競賽等情況,全校學生爭做“太極少年”,根據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情況,每學期期末低年級評出“太極萌娃”、中年級評出“太極好手少年”、高年級評出“太極妙手少年”,頒發榮譽證書。每個學生畢業時,將獲得光榮的“太極教育畢業證書”,作為永久的紀念。
動靜相宜,打造智能的課程平臺
一、活動平臺
上學期開展“太極嘉年華”主題活動月活動,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用豐富多樣的活動和形式落實太極理念,發揚太極精神,進行智慧學習,提高意志品質和為人處世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下學期舉行“太極周”活動,開展個人、班級、年級不同層次的太極知識和技能比賽。
二、信息平臺
在校園網上建立“太極之家”專題網頁,并通過校報《晨曦》、??蹲栽诹黜崱返惹?,結合校園公眾號、家長微信群等媒體,做好各種組織、宣傳,及時傳播學校關于太極課程的特色活動,弘揚太極的精髓要義,展示學生的各項成績及作品,傳載家長的言談心聲,贏得家長、社會的關注、認同和支持。
三、研究平臺
成立太極拳研究會。通過組建機構、招募會員、制定章程、培訓輔導、組織比賽等進一步推而廣之,開展理論探索、學術研究,進行縱向交流,橫向輻射。邀請或聘請其他協會和組織的教練和太極拳名家進行太極拳教學指導。通過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培養學生興趣,提高拳藝。與周邊縣市或外省市,如江蘇蘇州和浙江湖州等地相關太極拳組織進行學習、交流和考察,拓展視野。
積極探索太極拳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新路子、新思維和新方法,組織學生學習太極拳,在教學實踐中注重研究太極拳對學生成長過程中身心發展所起的獨特作用,并產生專項學術論文和相關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