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綜述 葉紅審校
宮頸癌肉瘤是宮頸癌中極為少見的一種病理類型,約占宮頸惡性腫瘤的0.005%[1]。目前關于宮頸癌肉瘤的文獻多為個案報道,臨床常表現為異常陰道出血和陰道流液,無特異性。病變常位于宮頸深部組織,術前診斷率并不高,但術前影像學檢查、宮頸活組織檢查仍然對診斷有很重要的作用,明確診斷常需要手術病理和免疫組化。現就宮頸癌肉瘤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免疫組化標志物、診斷、治療等方面對該疾病進行綜述,以提高對該疾病的認識。
女性生殖系統的發生及分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發育過程主要包括中腎管的退化及副中腎管的分化。在性未分化階段,每個胚胎中均含有2套生殖系統的始基,分別為中腎管和副中腎管,中腎管為男性生殖系統的始基,副中腎管為女性生殖系統的始基。在性分化階段,Y染色體的性決定區蛋白(sex determining region Y gene,SRY)誘導未分化的性腺向睪丸發育,若無SRY的作用,則未分化的性腺朝卵巢方向分化[2-4]。因無睪丸產生的雄激素及抗苗勒氏管激素,副中腎管逐漸分化為雙側輸卵管、子宮、宮頸、陰道的上段,中腎管逐漸退化。在少數胚胎發育過程中,中腎管退化不全,繼而造成女性生殖系統沿路的病變。
中腎管來源的腫瘤首次在1973年由Probable等[5]報道。目前,中腎管殘件腫瘤多為個案報道,已有研究報道指出,在女性生殖系統中,中腎管殘跡形成的病變較常見于宮頸、陰道上段及闊韌帶,較少見于子宮體,中腎管殘跡在成年女性中的發生率為1%~22%,在兒童中的發生率可高達40%[6]。宮頸中腎管良性病變包括中腎管殘跡和中腎管增生,多數病例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但因中腎管含有體腔上皮,具有分泌功能,少數患者可于宮頸處形成囊腫,通常可因體檢發現盆腔包塊或有壓迫癥狀而就診,目前,手術切除為中腎管囊腫主要的治療方式[7]。
宮頸癌肉瘤是一種由惡性上皮和惡性間質成分混合組成的惡性腫瘤,來源于中腎管殘跡或苗勒氏管,也稱惡性中胚葉混合瘤(malignant mesodermal mixed tumor,MMMT)。根據間質成分來源,癌肉瘤可分為同源性和異源性,同源性癌肉瘤是指起源于正常子宮間質所含有的組織,如子宮內膜間質、纖維組織、平滑肌組織,或支持成分如血管、淋巴組織。異源性肉瘤是指起源于正常子宮間質不具有的組織,如骨骼肌、軟骨、橫紋肌肉瘤。目前,關于癌肉瘤形成的分子機制有3種[8]:(1)碰撞理論,該理論認為癌和肉瘤組織中均存在單獨的克隆,這兩種克隆可以相互作用。(2)轉換理論,即一種腫瘤細胞可以轉換為另一種腫瘤細胞,通常為癌細胞轉化或分化為肉瘤細胞。(3)聯合理論,即癌和肉瘤組織來源于同一個單克隆,即一個干細胞有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分化為癌組織和肉瘤組織。目前轉換理論和聯合理論較為被接受。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Bansal等[9]通過SEER數據庫檢索了1988—2005年宮頸惡性腫瘤的病例。該研究發現,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為鱗癌,約占81%,其次為腺癌占18%,肉瘤僅占1%。在肉瘤中,最常見的為癌肉瘤,占肉瘤的40%,腺肉瘤和平滑肌肉瘤各占21%。目前關于女性生殖系統癌肉瘤的研究多見于子宮體,宮頸癌肉瘤極少見,約占宮頸惡性腫瘤的0.005%[1]。有研究表明,1951—2017年宮頸癌肉瘤僅有81例[10]。
2.1 臨床表現 宮頸癌肉瘤具有高度侵襲性,多見于絕經后女性,研究表明,70.2%患者為絕經期女性,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為61歲(12~94歲),同源性癌肉瘤占59.3%,異源性癌肉瘤占30.9%。患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陰道出血(68.8%)、異常陰道流液(11.3%)、接觸性出血、經量多、盆腔疼痛[10]。宮頸癌肉瘤亦可由癌前病變進展而來[11]。多數患者宮頸癌肉瘤的臨床表現并無特別,但也有合并其他腫瘤的病例。謝加瓊等[12]報道1例宮頸癌肉瘤合并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患者,Kim等[13]報道1例宮頸癌肉瘤術后并發乳腺癌的病例。另外,目前已有6例病例報道了宮頸癌肉瘤合并腺樣基底細胞癌(adenoid basal carcinoma,ABC)[14-16]。極少數患者可無明顯的臨床表現,Tseng等[17]報道1例以下腹部腫瘤破裂為首發臨床表現的病例,術后病理提示中腎管來源的癌肉瘤。婦科查體可見陰道血性液體,可伴有惡臭,宮頸糜爛,質硬,肥大,常可見宮頸息肉樣贅生物,有觸血陽性。
2.2 免疫表型 免疫組化可以提供直接與形態學相關的標記,是組織病理學的重要補充。目前的研究表明,癌肉瘤常見的免疫組化標志物為CD10、EMA(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Vim(vimentin)、calretinin。Kenny等[18]報道8例中腎管腺癌患者的免疫組化提示,所有患者的EMA、Vim均陽性,6例患者的CD10陽性,7例患者的calretinin陽性。另外,近來也有一些新的標志物可以作為中腎管來源腫瘤的標記,配對盒基因家族蛋白(paired box proteins,PAX)中的PAX2、PAX8和GATA3在中腎管形成及腎臟發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9-21]。HMGA2在胚胎組織中表達,是細胞生長、分化、凋亡及惡變的重要調節因子[22]。PAX2、PAX8、GATA3、HMGA2均被證實在中腎管來源的惡性腫瘤中有表達。Kenny等[18]的研究表明,在8例中腎管腺癌患者中,有7例患者的PAX8、HMGA2陽性。Roma[23]報道了2例生殖道癌肉瘤的案例(病變分別位于宮頸和陰道),2例患者的PAX8、PAX2、GATA3均陽性。Pors等[24]對比了中腎管來源的惡性腫瘤、子宮內膜腺癌、宮頸腺癌PAX8、GATA3的表達,該研究表明,在8例中腎管來源的惡性腫瘤中(1例病變位于陰道,7例位于宮頸,其中3例為宮頸癌肉瘤),有7例GATA3表達陽性,所有患者均表達PAX8。在585例子宮內膜癌患者中,GATA3陽性僅有35例,占6%。在96例子宮頸腺癌患者中,GATA3陽性僅有6例。而PAX8表達在子宮內膜腺癌、宮頸腺癌中的陽性率分別約為90%、83%,該臨床試驗也表明了對于中腎管來源的惡性腫瘤,GATA3比PAX8有更高的敏感度及特異度。此外,WT1為位于11號染色體的腫瘤抑制基因,現有的研究表明,中腎管來源的惡性腫瘤WT1均為陰性。另外,多數宮頸中腎管惡性腫瘤患者的ER表達也為陰性。在宮頸鱗癌和腺癌中,P16常表達陽性,P16表達陽性與HPV感染有關。在宮頸癌肉瘤中,P16也有散在表達[18,23-25]。Kenny等[18]的研究表明,8例中腎管腺癌患者中,5例患者P16表達陽性,但這些患者均無HPV感染。
2.3 HPV感染與宮頸癌肉瘤的關系 HPV持續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的主要因素。99%宮頸癌組織標本中HPV陽性,但HPV感染主要與宮頸鱗癌及腺癌的發生有關[26]。目前HPV感染與宮頸癌肉瘤發生的關系并不確定,但部分病例提示宮頸癌肉瘤患者的HPV陽性,如Grayson等[16]首次報道了8例宮頸癌肉瘤患者HPV均陽性,Takeshima等[15]隨后報道了宮頸癌肉瘤合并ABC的患者HPV陽性。此外,另一部分宮頸癌肉瘤病例中并未發現HPV感染,Kenny等[18]報道了8例中腎管來源的惡性腫瘤患者,其HPV均為陰性。Gan等[27]報道了3例宮頸癌肉瘤患者的HPV均為陰性,Lin等[14]報道的宮頸癌肉瘤合并ABC、CINⅢ級的患者HPV16、18、31、33均為陰性。因此HPV感染是否是宮頸癌肉瘤的發病因素仍不確定,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2.4 腫瘤標志物 腫瘤標志物異常可以協助診斷及治療后的隨訪。SCCA、CEA、CA125、CA199在宮頸癌的診斷中有重要的價值[28-29]。因報道的宮頸癌肉瘤病例均為個案報道,并沒有發現該疾病有特異的腫瘤標志物,但Tseng等[17]的病例報道發現宮頸癌肉瘤患者的CA125、CA199明顯升高,Kim等[13]的報道也提示宮頸癌肉瘤患者的CA125升高,CEA、SCC正常。謝加瓊等[12]報道的宮頸癌肉瘤合并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案例中CA125及CA199均明顯升高。因此,CA125、CA199可能對宮頸癌肉瘤有一定的幫助。
目前的影像學如超聲、CT、MR等可為確定病變的良惡性提供幫助。如超聲常提示腫物呈低回聲實質性腫塊,邊界欠清,血供豐富,血流阻力低。CT發現實質性腫塊,這些輔助檢查均提示病變惡性可能[30-31]。另外,患者常于術前行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或宮頸組織活檢,但因癌肉瘤病變常位于宮頸深部組織,細胞學或宮頸活檢常提示非典型細胞[23],但通常無法確定肉瘤成分,故術前診斷率并不高,有研究表明,約55.9%的患者可得到術前準確的病理診斷,癌肉瘤患者術前常被誤診為單純的上皮來源性癌。故明確診斷常依據術后病理檢查和免疫組織化學[10]。宮頸癌肉瘤需要與以下疾病鑒別:(1)宮頸腺肉瘤:是一種由良性上皮成分和惡性間質組成的一種惡性腫瘤,主要臨床表現為異常陰道出血,伴有惡臭味的白帶,查體常發現宮頸較肥大,陰道內息肉樣團塊脫出于宮頸,輔助檢查如B超、CT、盆腔MR常提示惡性變,但確診仍需要術后病理[32-33]。(2)子宮體癌肉瘤轉移至宮頸:臨床表現與原發性的宮頸癌肉瘤相似,也可表現為異常陰道出血,下腹疼痛,腹部腫物,宮頸細胞學異常,查體可觸及增大的子宮,輔助檢查術前診斷率較低,目前,宮腔鏡下活檢是診斷子宮癌肉瘤的有效手段[31,34]。
宮頸癌肉瘤的發生率很低,但惡性程度高,臨床預后差。該疾病常通過淋巴系統轉移,常見的轉移部位為骨盆、淋巴結、肺、肝臟[10]。根據Bansal等[9]報道,宮頸鱗癌ⅠA期的5年生存率為95%,而宮頸肉瘤(癌肉瘤占40%,腺肉瘤和平滑肌肉瘤各占21%,其余為其他類型肉瘤)的5年生存率為80%。ⅠB期鱗癌的5年生存率為80%,ⅠB期肉瘤生存率為67%。Ⅲ期鱗癌生存率為32%,Ⅲ期肉瘤生存率為20%,提示肉瘤的預后較鱗癌差。目前宮頸癌肉瘤的報道均為個案,尚無統一的治療方案。雖然宮頸中腎管惡性腫瘤極少見,但臨床表現出現相對較早,且通常表現為異常陰道出血,故一般較宮體癌肉瘤發現的期別早,預后也較宮體癌肉瘤好。Kimyon-Comert等[10]對81例宮頸癌肉瘤進行了Meta分析發現,宮頸癌肉瘤最常見的 FIGO分期為ⅠB期,約占53%。在單變量分析中,是否絕經、癌肉瘤病理類型、是否淋巴結轉移與患者2年無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2年總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OS)無關。但臨床病理分期、治療方式與預后相關。多因素分析發現,宮頸癌肉瘤的臨床病理分期是影響復發和死亡的獨立因素。同時研究中發現,手術+放化療是對患者預后較好的治療方案,手術方式為廣泛性子宮切除+雙附件+淋巴結清掃。Kimyon-Comert等[10]報道中有1例67歲宮頸癌肉瘤合并子宮內膜癌的女性,行手術+放療及化療(僅一個療程)后,該患者無瘤生存60個月。李榮崗等[31]報道了4例宮頸癌肉瘤患者均行全子宮+雙側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結清掃(ⅠB1、ⅠB2期各2例),3例術后行局部放療,1例行放療+化療,其中1例于診斷13個月后因腫瘤擴散死亡。其余3例均獲得5年生存時間。Gan等[27]報道了3例宮頸癌肉瘤患者經廣泛性子宮+雙附件+淋巴結清掃,術后2例患者為ⅡB期,給予放療,但2例患者在1年內死亡。另1例患者為ⅠB期,術后未給予輔助治療,該患者在24個月內未復發。
在Kimyon-Comert等[10]的Meta分析中,宮頸癌肉瘤患者的2年DFS、2年OS分別為49%、60%。Ⅰ期、Ⅱ期患者的2年DFS分別為73%、22%,2年OS分別為82%、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僅接受放療的患者中,2年OS為17%,而僅接受手術的患者2年OS為68%,接受手術+放療+化療患者2年OS較僅手術+放療的2年OS(92%vs.65%,P<0.05)高。對Ⅰ期患者進行亞組分析發現,僅行手術治療的患者2年DFS為63%,而行手術+放化療的患者,2年DFS可高達100%。雖然目前對于宮頸癌肉瘤,進行輔助治療的高危因素并不確定,但是對于惡性程度高的腫瘤仍推薦放療和/或化療[35-37]。目前,宮頸癌肉瘤仍無統一的治療原則,但手術+放化療仍是推薦的治療方案[10]。手術結合放化療可以改善宮頸癌肉瘤患者的生存預后。
綜上所述,宮頸癌肉瘤是一種較為罕見,侵襲性強、預后差的惡性腫瘤,HPV感染是否是宮頸癌肉瘤的發病因素仍不確定,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CT和MR有助于提高惡性腫瘤的診斷,目前診斷依據術后病理和免疫組化,并沒有統一的治療方案,手術結合放化療可以改善宮頸癌肉瘤患者的生存預后。因此,仍需要積累病例,盡早發現,進一步制定更完善的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