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什么是需求側改革?在推動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過程中,中央明確強調的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需要有系統論的思維,所以在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不變的情況下,也需要把需求側改革的概念明確表述出來,以利于在系統配套把握的高度上更好推進高質量發展。在概念上,不能把需求側改革理解為有些人所說的“風向變了”,這就等于否定了供給側改革。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方面仍然在供給側,所以要扭住它;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過程中,也還需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推進相關制度安排的改革,在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上,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消除與制度安排相關的堵點,使需求的釋放比較暢通,讓需求形成和需求釋放的機制,在配套改革中得到優化,達成以需求牽引供給,以供給創造需求的更有活力的發展局面,這便是系統論思維的邏輯。
需求側改革更多是總量調節下的運行機制問題,供給側改革更多是復雜的結構優化取向上,以制度供給優化延展到全套供給體系結構優化而帶出的質量、效率提高問題。關于整個經濟發展動力體系的認知和把握,一定要從需求側推進到供給側,解決好結構優化問題,這是完整的認識框架。
在現實層面,可以借鑒原已形成的需求側“三駕馬車”的說法,進一步消除堵點:在消費領域,要進一步降低民眾預防性儲蓄,就得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服務與保障體系,消除他們在養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顧之憂。比如對基本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已經強調了十多年,至今仍然沒有落實。只有將類似上述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的現實支撐力和正面效果更充分地發揮出來,老百姓才有可能更敢花錢增加當期消費。
在投資領域,現在似乎大家普遍有一種感覺是找不到好的投資項目,實際上中國城鄉的可投資項目俯拾即是,關鍵在于如何在這方面作出高水平的通盤規劃并配之以投資體制機制的成功創新。從全國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到“兩新一重”(新型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到各個地方轄區在高水平通盤規劃方面落實規劃先行、多規合一,這都是消除堵點需要著重考慮的方面。在投資機制創新上,如何以政府有限的資金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放大效果?一定要對接到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這樣的項目建設機制與績效的升級上。
在外貿進出口方面,根據情況調整進出口對象國以及做必要的出口轉內銷,也是消除堵點的方向性要領。
要注意加以強調的是,供給對于需求的響應機制,表現為更錯綜復雜的全套結構問題,因此上述討論不能停留于需求側,一定要對接供給側。總體上,認識需求側改革一定要有系統意識,不能只見到某一個概念,抓住一個問題,就認為其他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這種過去習慣的“突破口”思維,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社會經濟現實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必須更好地抓住重點而統籌兼顧,優化供給與需求通盤合在一起的雙循環。▲(作者是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環球時報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