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致宗,張 柏,廖永宏
(1.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武威733000;2.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甘肅武威733000)
日光溫室設施反季節蔬菜生產是20世紀80年代農業生產上的一項重大突破。它打破了蔬菜季節生產的障礙,解決了人們冬季對新鮮蔬菜的需求,很快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推廣和應用。
國外溫室設施栽培發展較早,20世紀3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應用玻璃溫室,并逐漸發展大型連棟溫室,發展較快的是荷蘭、日本、美國和以色列,目前荷蘭的溫室花卉出口到世界許多國家,以色列的溫室節水技術享譽國際。
我國最早利用日光溫室設施蔬菜生產是遼寧的瓦房店市,20世紀80年代末,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鎮三元朱村農民王樂義參考了遼寧省瓦房店市節能塑料日光溫室的某些結構及用材特點,結合當地實際進行了改良,使節能日光溫室性能和經濟實用性得到了明顯改善和提高,迅速在全國得到了大面積推廣。目前我國各類設施栽培面積已達300萬hm2,約占世界設施栽培面積的70%,設施栽培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武威市涼州區1992年從山東引進節能日光溫室設施蔬菜生產,通過實施“五動”(政府推動、政策調動、科技驅動、市場牽動、龍頭帶動)戰略,經過引進探索(1992—1996年)、示范推廣(1997—2006年)、快速擴張(2007—2013年)、創新提高(2014—2019年)四個發展階段,全區日光溫室設施蔬菜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已形成節能日光溫室、拱形大棚溫室、大型連棟溫室等不同方式的多種設施栽培形式,一大批高新技術和設施材料在生產中得到了大面積推廣和利用。2018年全區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蔬菜生產面積已達到0.79萬hm2,產值達到26億多元,日光溫室蔬菜生產的發展不僅解決了自身需要,而且還遠銷到烏魯木齊、成都、武漢、哈爾濱等國內20多個大中城市,蔬菜產業已真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
1992年時任高壩鎮黨委書記張興明在外考察時了解到日光溫室,隨即引進試驗,當年在高壩鎮碌碡村探索試種,經過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和幫助,0.07hm2日光溫室在一個生長期(1992年9月—1993年5月)收入1.5萬元左右,除去建設投資及生產成本還凈落5000多元,0.07hm2溫室大棚的收入要比0.67hm2小麥的效益還好,用水量卻只有0.07hm2大田作物的1/2~1/3。
1993年開始在發放鄉賈家墩村、武南鎮魯子溝村試驗示范,也取得了成功。當時的日光溫室是土木結構,溫室中間有三排水泥立柱,屬于琴弦式竹木結構一代日光溫室。1994年起,日光溫室在井泉灌區其他鄉鎮逐步開始示范推廣。
從1997年開始,為了推動日光溫室發展,當時原武威市政府(縣級)出臺了貼息貸款政策,對發展日光溫室的企業和個人給予全額貼息,有力地促進了日光溫室快速發展。
農業技術部門總結完善了日光溫室多種茬口輪作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在蔬菜主產鄉(鎮)進行大力推廣,引導城郊農戶重點發展塑料大棚韭菜和花卉,井水灌區重點發展茄果類蔬菜和瓜類,河水灌區重點發展葡萄和食用菌生產,張義山區重點發展人參果。通過引導發展,全區已形成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小拱棚等多種設施、不同方式的栽培形式。日光溫室種植茬口由過去的冬季一大茬調整為秋冬茬、冬春茬和越冬茬等多種茬口,生產中形成了以茄果類蔬菜為主,黃瓜、番瓜、西瓜為輔,食用菌、葡萄、花卉為補充的生產結構。
1999年以后,涼州區設施農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豐樂鎮積極推廣的陽棚種菜,陰棚種菌的雙面溫棚建造生產模式,創新了日光溫室生產模式。謝河鎮總結過去成功的經驗,加大在河灘地建棚的力度,大力發展雙孢菇生產,不僅節約了土地,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發放鎮、清水鄉日光溫室探索的一年四茬西瓜生產,不僅延長了西瓜的上市周期,而且增加了生產效益,為日光溫室生產提供了典范。
2000年涼州區制定了《涼州區綠色蔬菜生產技術規程》和《涼州區無公害生產基地管理辦法》,依據綜合治理的原則,加強了產地環境的控制和監督管理。在蔬菜生產中堅持“安全、優質、高效、環保”的原則,建立了以農業措施為基礎,生態調控為手段,生物防治為重點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推廣應用了防蟲網技術、黃板誘殺技術、生物肥料、智能化農業專家系統等綠色無公害生產技術。通過示范推廣,推進了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進程,產品質量明顯提升。截至2006年底,全區日光溫室面積累計達0.31萬hm2,總產量達到19.48萬t,總產值達到5.58億元,農民人均設施蔬菜純收入達715元。
2007年12 月國家批準了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項目。項目建設的核心內容是關井壓田,發展設施農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武威市經過調研分析,決定把發展“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作為推進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的核心內容重點推進。
涼州區委、區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有側重、規模發展”的原則,把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建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積極建立政府扶持、農戶投入、部門幫扶的運行機制。圍繞推進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建立和完善了資金保障體系,及時出臺了《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項目日光溫室建設資金補助辦法》,按每建設一個標準化的日光溫室(60m 長,跨度7.5m)給予項目補助資金5000元。搶抓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和蔬菜產業發展貸款政策機遇,區上成立了興農擔保中心,區財政注入擔保資金1.3億元,為農戶發展設施蔬菜產業提供貸款擔保,3年共發放婦女小額擔保貸款30多億元。
2012年涼州區在甘肅省率先開展農村產權確權頒證和抵押貸款工作,經過2年的努力,全區設施農牧業產權頒證3.6萬戶,協調金融機構發放產權抵押貸款3.5億元。
經過10多年的努力,涼州區日光溫室在品種結構上形成了精細蔬菜為主,食用菌為輔,林果、花卉為補充的生產格局,滿足了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截至2013年,全區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蔬菜面積達到0.57萬hm2,總產量53萬t,總產值18.4億元。基本形成了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主導產品向“一村一品”發展的格局,蔬菜生產實現了區域化布局,特色優勢品種進一步優化。
2014年開始,涼州區全面實行“日光溫室增量擴面、提質增效行動”。圍繞日光溫室創新提高,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按照“建棚標準化、種植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的要求,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優化區域布局,推動日光溫室提質增效。
一是堅持科學規劃先行,集中連片發展。涼州區先后制定出臺了《涼州區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和《日光溫室設施農業提質增效行動方案》。重點引導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發展,保證了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推動設施蔬菜產業規模化、區域化、集約化發展。
二是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技術。大力推廣選用優良品種、集約化育苗、膜下滴灌、測土配方施肥、溫室環境調控、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多茬立體栽培等日光溫室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全面加強蔬菜生產基地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切實提高蔬菜標準化生產水平。
三是強化技術服務,創新服務方式。建立完善技術服務承包責任制,創新建立“領導+首席專家+專業技術隊+專業合作組織+農戶”五位一體技術服務模式,形成區有技術專家服務組、鎮有技術服務隊、村有技術員、組有示范戶、戶有科技明白人的技術指導服務網絡體系。
四是健全營銷體系,拓展銷售渠道。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力扶持發展龍頭企業,通過爭取項目、以獎代補、專項扶持等方式,加大蔬菜恒溫庫、氣調庫和批發市場建設力度,建成蔬菜批發市場4個,培育蔬菜運銷企業8家、運銷大戶500多家,年外銷蔬菜46萬t,年銷售額16億元以上。
五是狠抓產品認證,積極創建特色品牌。全面開展無公害農產品檢驗檢測工作,積極開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工作。全區已認證有機食品1個(張義人參果),綠色食品8個,無公害產地2個,無公害蔬菜生產面積達到0.55萬hm2,綠色食品生產面積達到0.31萬hm2。申請注冊了“天梯山”“彩龍”“武爾威”“發放”“祁連”等地方名優品牌9個。
“四位一體”即一個日光溫室、一個暖棚養殖場、一個沼氣池、一個水窖加滴灌設備。涼州區發展“四位一體”日光溫室,一是可以解決涼州區用水緊張的矛盾,日光溫室配套滴灌節水設備,可節約用水3/4。二是通過發酵使用沼氣可以解決農村能源不足,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三是可以實現農牧有機結合,用沼肥種的蔬菜,色澤正、產量高、無污染,市場上很走俏,是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有效措施。
所謂“雙面菌菜結合型”日光溫室就是在建好的日光溫室陰面(北面)再修建一個棚,兩棚共用一墻,在秋冬季利用墻的陽面(南面)溫室發展喜溫的茄果類、瓜類等反季節蔬菜生產,在春、夏、秋季利用墻的陰面溫室發展一些喜陰葉菜類蔬菜、食用菌或養殖業。利用“雙面棚”發展雙孢菇生產,不僅大大降低了用水量,符合“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沙產業發展理念。“雙面棚”的推廣,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利用,為涼州區沿山冷涼罐區發展節水型高效農業提供了一種最佳的發展模式。
所謂日光溫室與塑料拱棚結合型就是在日光溫室前后的空地上搭建一個寬7m 左右、高2.8m、長與日光溫室等長的塑料拱棚,拱棚東西兩邊砌墻,南北搭建支架并覆膜,利用日光溫室育苗,供應塑料拱棚進行秋延后和春提前生產。這種種植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日光溫室前后的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日光溫室資源育苗,延長塑料大棚的生產時間,提高單位面積效益,比較效益十分顯著,此種模式是未來城郊鄉鎮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戈壁農業,就是在戈壁荒灘上以日光溫室為載體,利用有機無土栽培技術進行蔬菜及瓜果生產。戈壁農業已經在河西走廊酒泉市總寨鎮和武威市吳家井鄉試驗成功。在涼州區適度發展戈壁現代農業, 對探索解決設施農業與大宗農作物互相爭地的矛盾、轉變設施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構筑河西走廊設施農業新優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