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仲花
(甘肅省景泰縣水務局,甘肅景泰730400)
農業是我國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產業,也是我國政府一直關注的重點行業[1]。水利設施問題是我國農業發展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不僅要加大對水利工程建設的投入力度,而且也要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
農田灌溉基本上都以渠道灌輸水為主,但渠道滲漏會降低水資源利用率。膜料防滲、土料壓實等渠道防滲技術,具有節約用水、增產等優點,可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施工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氣候、地形及經濟條件,合理選擇防滲材料和斷面形式。
微灌節水技術是將農作物需要的養分、水分等通過灌水器經管道以小流量的方式均勻輸送至作物根部土壤,也稱為局部灌溉技術。這一技術的應用使得管網的操作更加便利,自動控制功能較好,有效節省了勞動力。該灌溉技術突出了均勻灌水、節能、增產等優勢,但水中含有的礦物質易堵塞出水口[2]。
步行式灌溉技術以農業機械和電力為灌溉動力,結合配套灌溉設備實現移動灌溉,包括節水播種技術和抗旱保苗灌溉技術。該技術通過組裝的方式實現機械裝配,適應性較強,也不需要進行大量的修渠工程,節約了勞動力與資金。
低壓管灌是用低壓管道替代明渠輸水的一種灌溉模式,管道內水壓小,對承壓的要求不高,通常都是應用專用低壓管,有效降低了單位造價。該技術的優勢:一是避免了輸送過程中出現水源損失的問題,有效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擴大了灌溉面積,增產的同時也增收。二是節約電源。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減少了抽水量,進而減少了20%左右的用電量。三是減少了約2%的渠道占地,給農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用地。四是與滴灌相比,一次性投資不高,節約了農業生產成本。
目前,大部分農田水利設施很難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應加大對農田水利的建設力度與投資力度。在爭取政府資金的同時,要豐富投資形式,加大社會資本的投入力度。
為了促進農田水利灌溉工作的規范化,保證灌溉工作的順利進行,提高灌溉效率,需完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組織結構[3]。完善組織結構還可為創新灌溉技術奠定基礎,促進農田水利工程灌溉技術的穩定發展。
定期做好農田水利設備的檢查與維修工作,是灌溉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可減少設備的維修費用。與農田水利灌溉工程有關的設備基本上都是精密、大型且昂貴的,使用時應指派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操作。此外,要定期做好維護工作,避免出現設備損壞的問題。節水灌溉材料的采購量大,需要耗費大量資金,應配備專人看護與管理,避免出現失竊等問題影響灌溉工作的順利進行。
應用節水灌溉技術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針對不同的灌溉區域采取不同的灌溉措施,定期檢修灌溉設備,及時發現并解決影響設備正常運行的問題,積極推動我國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