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彥,蘇 宇
(甘肅省臨澤縣水務局,甘肅臨澤734200)
臨澤縣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東連張掖市甘州區,西接高臺縣,南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為鄰,北毗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是張掖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東西長50km,南北寬77km,總面積2729.75km2,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物產豐富,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稱。全縣7個鎮,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71個行政村,共15萬人,其中鄉村人口93290人,城鎮人口56065人。
長期以來,臨澤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列為全縣為民辦實事的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從最初的單一解決吃水困難,到如今飲用符合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自來水,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現狀發生了質的提升,到“十二五”末期,全縣已基本實現農村飲水安全目標。但隨著農村群眾居住環境的提升和縣域經濟的發展,一些早期建設的農村供水工程因當時資金和技術的限制,目前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已滿足不了當前發展需要,所以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對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助力全縣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自1998年開始,臨澤縣先后通過人畜飲水工程、人飲解困工程、氟病改水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項目的建設,已建成千人以上農村集中式供水水廠12處,即倪家營鎮梨園水廠、南臺水廠,沙河鎮黃家灣水廠,新華鎮新華水廠、新柳水廠,鴨暖鎮大鴨水廠、小鴨水廠、雙泉湖水廠,蓼泉鎮蓼泉一水廠、蓼泉二水廠,平川鎮平川水廠,板橋鎮板橋水廠,設計日供水規模合計20235m3/d,所有水廠均為24h供水,且全部劃定水源地保護區范圍,設置各類警示標志和設施,供水范圍覆蓋7個鎮,71個行政村,擁有村社和集鎮自來水用戶3.2萬戶,受益人口11萬人。縣水質監測中心定期對各水廠出廠水、管網末梢水進行檢驗,水質均符合國家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標準,結果按季度通過縣公務網站向社會公示。目前,臨澤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
臨澤縣飲水安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很大的改觀,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鞏固提升。
一是水源地保護區建設不夠規范。由于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劃分較晚,部分水源建設初期未充分考慮水源地保護區劃分的相關要求,已建項目離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較近,隔離防護難度大。
二是保護區隱患治理還需加強。目前有12處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內不同程度存在基本農田,個別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內存在畜牧養殖問題,這些都對飲用水水源安全造成污染隱患。
三是重新規劃建設水源地困難巨大。重新選址建設農村集中式水廠或水源機井時,受地下水質水量、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用地審批、征地成本、建設資金和發展用地規劃等諸多因素制約較大,造成水廠選址難、建設難、保護難、實施難的困境。
一是部分管網老化問題越發突出。農村人飲工作點多面廣、建設時間跨度長,水廠多為新建,但管網新舊并存。全縣村內管網使用時間超過15年的有9個行政村,占全縣行政村的12.7%。經多年運行,管網破損,管件老化嚴重,跑冒滴漏現象普遍。
二是新舊管網結合供水壓力需求不平衡。農村樓房與平房并存,新舊管網相連現象普遍,導致樓房頂層水壓不夠,平房水壓過大,老舊管道承壓難以承受。
三是用水需求時間分布不平衡。如倪家營鎮本屬缺水地區,但近年來隨著該地旅游業興起,旅游高峰期和低谷期用水需求差別大,水廠平時日供水量不足旅游高峰期的5%。又如蓼泉鎮家庭養殖比例高,加之地下水位高,群眾有自來水和手壓井并用的習慣,水廠實際日均供水量不足設計日供水量的30%。
一是隨著群眾對供水服務便捷性要求的提高,運行人員對高效準確供水管理模式的渴望,大家對農村普及物聯網水表和手機繳費的期望越來越強烈,但因涉及面廣人多,改造資金需求大,無法實現。
二是水費價格不足供水成本的50%,水費收入除去電費、藥劑費、水質檢測費、維修費、人員培訓費及水廠基本辦公費外,所剩寥寥無幾,運行管理勉強維持。
三是雖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改造實施難度大,施工費用相對較高,加之不存在沒有水吃的緊迫性,所以政府及群眾沒有非改不可的意愿,建設資金缺少來源。
四是信息化建設滯后。各級業務部門對農村人飲工程信息化工作進行了安排,但由于此項工作需要解決和面對的專業性問題多,加之前期規劃和設計資金沒有來源,目前僅依靠各縣(區)水務行業部門人員單打獨斗難以實際落實見效。
結合近年來臨澤縣農村飲水安全事業的發展和實踐經驗,繼續遵循“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要求,采取“以大帶小、以城帶鄉、以大并小、小小聯合”的方式,能延則延、能并則并、能擴則擴,科學合理確定工程布局與供水規模,通過制定長期規劃,逐步實現多鎮集中連片統一供水的目標。例如:充分發揮鴨暖鎮雙泉湖水廠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極佳、水廠保護區內無農田及居民點的諸多優勢,擴大水廠供水規模、提高水廠標準,逐年通過管網延伸和并網等方式,實現鴨暖、蓼泉、平川、板橋4鎮集中統一供水;沙河、新華2鎮集中統一供水;倪家營鎮南臺水廠與梨園水廠集中統一供水。最終使全縣12個農村集中式水廠并為3個,進一步減少管理運行人員,降低水源保護區管理難度,提高水廠標準,提升供水效率。
根據資金籌措情況,陸續對早期架設的PVC 管道進行更換。根據多年來的運行管理和檢修養護經驗,PVC 供水管道在運行兩三年后,管道承插接頭處普遍出現滲水現象,維修支出逐年直線上升,一定年限后管壁一碰就破,出現不敢維修或越修越壞的尷尬局面。但使用PE100管道使用多年,除個別人為損壞外,極少出現破損問題。目前,臨澤縣農村群眾已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再次實施管網升級改造是為了進一步鞏固提升飲水安全的穩定性,所以在農村供水管網升級改造過程中采用PE100管道,并管徑及承壓能力選擇時適當提升一至二個級別,即降低了管道維修支出,又避免了農村供水系統建設始終跟不上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尷尬,還有效提升了供水利用率和供水保障率。
一是將入戶智能水表、手機繳費系統建設納入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逐步與城市供水收費系統對齊,從而切實提升方便程度。二是建議甘肅省水利廳組織省上的專家,編制印發農村供水信息化建設典型設計方案,作為各市縣推動此項工作的工作指南。三是推廣使用管理軟件。運行管理重在效率,提升效率首在簡化程序。為此,逐步引進辦公管理軟件,實現收費明細、材料庫存、用戶信息及時在線查詢、故障報修、零時用工、材料領用在線申請及審批等,建立網絡辦公管理系統,提高工作效率。
農村集中式水廠工程規模不大,但運行涉及自控、監控、電器、供水、消毒等多種設備,目前各專業技術精通的維修養護人員十分緊缺。一方面是現有管理人員多為縣水務部門水管所職工兼職,相關專業維修技術能力有限,短時間難以培養;另一方面是有較強專業維修技術能力社會人員不愿報考到基層一線水廠工作。為此計劃借鑒一些社會企業管理方式,將維修養護技術要求較專業的設備維修養護工作,采取向社會公開招標的方式外包,通過專業維護人員每年定期分2次對所有水廠相應設備進行維護檢修,平時保證設備發生故障隨叫隨到的總包服務,一方面更好的保障設備安全運行,另一方面明確維護檢修總包費用,從而實現維護費用總控制。
按照《甘肅省農村飲用水供水管理條例》“生活用水價格應按保本微利、補償成本、公平負擔的原則確定。不超過基本水量的,應按標準水價計收;超過基本水量部分,可以實行階梯水價。生產用水價格按市場調節機制計收”的規定,有序推進水價改革,進一步健全農村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價格形成機制,維護各方合法權益。積極探索推進供水體制改革,創新管理服務模式,規范供水合同簽訂管理,明確供水單位和用水戶的權利義務,將管理與服務、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加快建立責權明晰、各負其責的管理體制,進一步規范供水用水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