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建民,王 琰,史延春,高 強,高大偉
(甘肅省天水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肅天水741001)
艾(Artemisia argyiLevl.etVan)為菊科蒿屬植物,別名艾蒿、蓬蒿等。艾葉曬干后將其粉碎得到艾絨,艾絨制作成艾條后可用于艾灸。全草皆可入藥,具有溫經去濕、散寒止痛等多種功效。天水市是我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地區,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近年來,醫藥養生和保健品行業迅速發展,艾草的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大。雖然天水市中藥材艾草資源分布廣泛,卻種類混雜,并無優勢品種,且大都布局零散不集中,質量參差不齊,因此進行人工栽培技術研究和規模種植是進一步提高艾草品質、商品率和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的有效途徑。
艾草主根略粗,直徑最大為1.5 cm,側根較多。莖高80~250 cm,紙質葉片遍布白色腺點和小凹點,還著生灰白色短毛,整體較厚。其中,基生葉在花期就已經萎謝;莖下部葉片形狀多數為橢圓形或寬卵形,并且呈裂齒數為2~3的羽狀深裂,其中狹線形裂片寬度多數未到1 mm,葉片背部葉脈枯萎后,多呈深褐色或銹色;中部葉片近菱形或為卵形及三角狀卵形,長5~8 cm,寬4~7 cm,羽狀裂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葉基部寬楔形漸狹成短柄,葉脈在背面顯著凸出,葉片干枯時銹色,基部通常無假托葉極小或無假托葉;上部葉片與苞片葉分別為羽狀半裂、淺裂或不分裂,為橢圓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針形。頭狀花序呈半球形、球形或橢圓形,直徑達2.5~3.5 mm,幾乎無梗。花果期7—9月,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
艾草為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植物,植株基部稍呈木質化,且整株有濃郁香氣。莖部黃褐色縱棱分明,有少數短3~5 cm的分枝;莖、枝均有蛛絲樣灰色柔毛。艾草喜陽光、耐干旱、較為耐寒,適應不同氣候和土壤的能力極強,低海拔或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林下、河邊及山坡等地多有生長,也常見于草原等地區,還在部分地區作為優勢種處于植物群落之中。艾草喜溫暖、濕潤的氣候,24~30℃為生長繁盛期適宜溫度,但當溫度高于30℃時,則莖稈病蟲害加重,易產生老化抽枝;而冬季溫度低于-3℃時,則對當年生宿根生長產生不良影響。
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區域范圍為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屬陜西、甘肅、四川三省交界地區,總面積14 325 km2,海拔1 000~2 100 m,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年平均氣溫為11℃,平均降水量為491.7 mm,年平均日照2 100 h,無霜期185 d,屬溫帶季風氣候。天水種植中藥材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是秦藥的主要產區,也是中藥材生產的天然寶庫,素有“秦州藥園”之稱。獨特優越的氣候資源和復雜多樣的生態條件使得天水中藥材具備品種多、分布廣、產量居中、質量較好等獨有的種植優勢,而艾草作為其中一種易繁殖、適應性強、耐寒耐旱的中藥材在天水市多有分布。
艾草對生存土壤條件要求不高,但在陽光充足、濕潤肥沃、通透性較好、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中生長狀況好。其中,以肥力足、排水良好的沙壤或黏壤土為佳。既可在房前屋后、田間地邊種植,也可在路邊、山坡、河邊、荒地等地種植,通過合理布局,節約了土地資源。由于艾草食藥用的特性,種植艾草的周邊環境不得有居民生活污水和工業水的污染,空氣盡量保持潔凈無揚塵,土壤不得存在有毒有害農藥殘留,使其質量安全及藥效進一步得到保證。
對選好的地塊進行深耕30 cm以上,既可疏松土壤,又可提高保墑能力,減少土壤中的病蟲害,還可以深埋部分草籽,利于來年除草。結合整地可施入腐熟的農家肥60 000 kg/hm2,深耕之后即澆1次底墑水。帶溝起平壟,壟面寬1.2 m、高10 cm,中間略高于四周,兩側帶排水溝,溝寬0.3 m。
4.3.1 有性繁殖 即用種子繁殖。選取2~3年生的健壯、無病害植株,在10—11月果實成熟時留種,一般在來年3—4月份播種。播種前將種子進行人工催芽后再播種,或者直接播種,但艾草種子存活期短,夏季過后就會失去發芽力。該方法艾草成活率很低,且生長速度非常慢,一般不采用種子繁殖的方法。
4.3.2 無性繁殖 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可分為根狀莖繁殖和分株繁殖。其中,根狀莖繁殖通常在10月份進行。用根狀莖繁殖時可將多年生地下根莖全部挖出,剪成10 cm左右的節段,按行距40~50 cm開溝后,照株距15 cm平放于溝內,再覆土蓋壓,栽后及時澆水,出苗后要除草和追肥。分株繁殖一般在2—3月進行。在苗高10 cm左右時,選取從母株分離出的帶根新幼苗,按照株行距30 cm×30 cm栽種。每穴2~3株,覆土壓實后漫灌保墑,促進緩苗。實際生產中通常以根狀莖繁殖為主[1]。
根狀莖在地下越冬后于第二年3月初開始萌發。當苗高30 cm左右時,可在陰雨天撒施尿素90 kg/hm2用作提苗,但僅適合于第一年栽種,以后不使用,否則會影響艾草自身有效成分含量的積累,使艾草品質降低。4月上旬中耕除草,適當深鋤,約15 cm左右。每茬艾草采收過后均要追肥,以有機肥為主,適當配以磷鉀肥。下雨時要及時排水,保持排水溝通暢;天氣較干旱時,要及時澆水,苗高80 cm以下時可進行噴灌,苗高80 cm以上時則需大水漫灌,否則易發生倒伏。每隔2年左右要翻曬耕地,清除過密的宿根和莖基,調整艾草的種植密度,使其生長空間增大,便于提高光合作用,加快艾草生長,減少病害。
6月上旬開始采收第一茬艾草,端午節前后1周最佳,選擇晴天割取地面上帶有葉片、未萌發側枝及未開花、生長較為旺盛的莖稈,去除枯葉雜質進行莖葉分離,平攤在太陽下自然風干或低溫烘干后,用打包機打包存放,包裝材料要求清潔干燥,存放地點防潮、防霉。7月上中旬收獲第二茬,“霜降”前后收獲最后一茬,每年大約可收獲3~4茬。進入11月份以后,艾草生長變慢,進入休眠期,在撒施肥料補充土地肥力的同時也要注意讓土壤中保持必須的水分含量[2]。
近年來,艾草產品不斷增多,不僅作為重要的中藥材在醫用方面廣為人知,還涉及艾灸養生、洗浴保健、熏蒸消毒、日用保健品、保健食品等許多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種類。所以,艾草作為天水市中藥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潛力巨大。但是由于品種混雜、未能形成規模化生產等因素,制約著天水市艾草產量和品質的提高,所以選取優良品種,提高栽培技術,進行科學栽植對艾草的產量和品質均有著重要影響,同時還可以利用荒地、荒坡,有效地減輕水土流失,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因此,艾草種植具有較大發展前景。